告别也是一种修行

2016-04-25 19:04李松蔚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染上来访者心理咨询

李松蔚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心理学科普作者

我从小就有一项特别的本领,考试做题很少纠结。做完卷子总是稍加检查就果断提交,事后也不跟人对答案。假如成绩不理想,我绝不懊恼。长大炒股也是一样,赔过钱,但是从不回头。

用这种本领很容易原谅自己,避免了无谓的马后炮式的自责——当然了,这样也就很难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但总体来说,我觉得是利大于弊。

我想到这些事,是因为我意识到,这代表着我告别过去的一种态度。我身上有一种很极端的,不妨说是斩钉截铁,心无挂碍的姿态。在这种态度里,我是一个“无关者”的角色。

我的一个朋友则代表了另外的一个极端。有一天我们讨论离婚的人,我感叹他们遇人不淑。她说:怎么会有单纯的“遇人不淑”这种事?在她看来,悲剧是没有偶然性的,要怪,只能怪自己“瞎了眼”。

也对。跟她的态度相比,我知道自己在回避什么。小时候的我需要尽快把做错题这种事抛到脑后,逃离那个成绩不太理想的自己。为了减轻离别时的痛苦,人们通常就会采取这种快刀斩乱麻的态度。一口气把自己的存在撇清,最是清净不过。

可是结束一段关系,哪会真有那么容易?对我来说,最难的一关就在于“看自己”。

如果你承认,一个人是由他所经历的故事构成的,或者你了解在一段长期关系里,人们会如何相互纠缠影响,把名字刻入彼此的灵魂和骨髓,你就知道你难以告别的并不是对方,而实实在在就是“你”身上的一部分。你经历的关系有多深刻,构成“你”的那部分经验就有多复杂。你造就了这段关系,这段关系又组成一部分的你。告别它,等于要承认你有一部分难以面对的自己。

你不可能干干净净地把一个人从你生命中剔除。《绝命毒师》里的老白每杀完一个人,都会染上这个人的某种习惯。所以他在告别一个人的同时,等于就背负起这个人的一部分。他在带着这些人的一部分向前走。这个情节很有隐喻色彩,某种意义上我们全是这样。

《深夜食堂》里的舞女则是每跟一个男人谈恋爱时,就染上他的一个习惯,等到一分手再把这个习惯戒除。这倒是清爽利落,可惜大多数人做不来。所以那些真正重要的离别,是要经历漫长,复杂的,也许是极其痛苦的蜕变。除非像我一样,假装不会受到这段关系的影响。但那也是假装。

越是深刻的关系,告别就越不简单。当然,换一个积极的角度,也不妨把它看作挑战或修行。心理咨询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刚开始学习做咨询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结束关系几乎与建立关系同等重要。还有很多次可以谈的时候,就要问来访者:你考虑过什么时候结束吗?假如约定了结束的日期,就每一次提醒他,这是倒数第几次咨询。我那时不免觉得有些小题大做,等到真的开始做咨询,才意识到这个阶段是何其重要,绝不是在咨询的最后一秒说:“好了,下次就不用再来了吧!”

说到底,对告别的敷衍,多少也是对自己的不够尊重。如果把一段关系比作孕育生命的过程,告别就等同于最后的“分娩”。娩出的不是婴儿,而是全新的一个自我。你承认在这段关系里获得的影响和改变。你曾需要过它,利用过它,享受过它,影响过它……现在你终于不需要它了。你承认它给你的馈赠,正如同承认它给你的伤害一样重要。当这个过程走到它最后的阶段时,需要你给它一个严肃的认定:你成为新的你,这段关系也完成其使命而终结。

最后的环节艰辛且痛苦,但至关重要,不可马虎。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也意味着一次难得的自我审视和成长。拿离婚双方而言,看不到两个人为什么选择结束也就看不到两个人从关系里真正得到过什么。

最后还是用心理咨询类比吧。当我们结束一段长期正式的咨询关系之前,通常会让来访者思考以下主题,作为处理结束时的一个参考。但愿有一天,其中一些主题能帮得上忙:

我当初为什么需要跟这个人建立这段关系?我从这段关系里收获过什么?(而不是“对方给过我什么”)每一样收获,我可以如何带到未来的生活中去?在我的人生长河中,和他的这段经历会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为什么我现在不再需要这段关系了?在这段关系里还有哪些未曾处理的遗憾,是可以在告别之前处理的?结束这段关系之后,我的生活会有哪些不一样?我还会遇到哪些未能解决的需求?我打算怎么解决?

猜你喜欢
染上来访者心理咨询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咨询师带给来访者的礼物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小小世界
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中谈“共情”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心理咨询不简单
我爱你
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