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再范畴化的识解操作及其转喻机制

2016-04-26 06:40段文汇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段文汇

(内江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四川 内江:641100)



名词再范畴化的识解操作及其转喻机制

段文汇

(内江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内江:641100)

摘要名词再范畴化,是指由指称实体的名词转用为描述事物性状的形容词、突显整个活动事件参与者关系的动词、或者表达整体类别等抽象意义的不可数名词的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其本质在于认知主体以名词表达式所激活的认知域为基体对事体的不同侧面进行了不同的识解。识解操作凭借的是我们人类认知世界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范畴代属性、部分代整体、特例代类属等概念转喻。转喻机制是再范畴化的词类的新的表述意义。再范畴化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中一种基本的认知规律,即基于原型效应上的范畴化,非范畴化,再范畴化的过程。

关键词名词;再范畴化;识解操作;概念转喻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 Johnson从原型范畴理论出发,认为典型的名词是人、事物、东西的名称,是有定界的物理性的实体[1]。名词概念范畴的中心是其所指的实体本身,即名词的原型意义。但在日常交际中存在大量名词活用现象,名词往往由原型范畴意义再范畴化为表示动作的动词、描述事物特性的形容词,或者表达抽象概念的不可数名词等其他范畴意义。

词类的再范畴化一向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高芳、徐盛桓从语用角度研究了名词转用为动词的理解机制[2],Ruiz de Mendoza & Hernandez[3]、王冬梅[4]从概念转喻的角度对名动互转进行了研究,何星、孙金华[5]、高航[6]则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分别考察了名动互转和名词的动词化机制,黄洁[7]研究了副名结构中名词的活用现象。以往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的探索使我们对名词的再范畴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文试图以认知语法中的识解操作、概念转喻等理论为基础,全面、系统地探讨名词再范畴化的识解操作及其转喻认知机制。

1名词从指称实体转向表达性质状态

使用名词指称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是名词的典型功能,名词所表示的指称意义便是其典型意义。例如,汉语中的名词“阳光”、“林黛玉”分别指称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和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它们的典型意义是其指称意义。但是不难发现,日常语言表达中有很多名词除了可以用来进行指称之外,还可以用来描述人或物所具有的特征,即由其外延意义转用为内涵意义。比如,我们会说“他是一个很帅气、很阳光的大男孩”、“她很林黛玉”等等。“很阳光”表示他的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很林黛玉”表示她的性格像林黛玉一样多愁善感。实际上这些名词充当的是表特征的形容词,其功能发生了向描述人或物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的游移,名词再范畴化为形容词。那么,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并且其意义能够被识解的深层原因何在呢?我们首先来分析这一再范畴化过程的识解操作。

1.1名词再范畴化为形容词的识解操作

每一个语言表达式都对应一个特定的认知域。认知域是由表达式的语义结构所涵盖的相关认知域的范围即基体(base)以及在基体内被最大突显的焦点部分即侧面(profile)构成的。其中,一个词语的基体是隐性的,它是生成和理解意义的基础;侧面则是词语显性标示的语义结构本身,是基体内的焦点。词语的意义通常是由基体和侧面两者结合起来描写的,例如要理解“林黛玉”,就要知道《红楼梦》,后者所涉及到的认知域是理解前者的基础,是基体;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凸显出来的焦点部分,是侧面。Langacker认为认知主体具有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同一情景或事件的识解能力[8]。不同的识解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过程和结果,会导致不同的语言表达,从而凸显语义的不同侧面。认知语言学主要依据语言表达式所激活的基体中不同侧面的突显来划分词性、分析句法结构。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在日本横滨,中国式饭店、餐馆很多,从内容到包装都很中国。

“中国”一词由名词转用为形容词的识解操作过程如图1所示。名词表达式“中国”所对应的认知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维度的多个认知域,具有百科性,是一个复杂的知知系统。其中文化这一认知域又包含婚俗、饮食、文学、艺术等不同的认知域,如图1(a)所示。词语的意义与贮存在认知主体长时记忆中的百科知识关系极为密切,一个语言表达式能够触发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的认知域作为意义理解的基础,从而使词义具有复杂的多义性的特点。作为词项的“中国”唤起一个与这一政治实体相关的百科知识集,只有获取关于“中国”的多个侧面的知识,才能构建关于中国的百科知识集,并最终根据语境提取需要的相关侧面。根据例(1)提供的语境,作为整个认知域构件的“文化”被突显为侧面,然后作为文化认知域构件的“中餐”被相应地突显为侧面,随之与“中餐”相关的特点(见图1加粗黑方框)被提取出来,完成对“很中国”这一结构中“中国”由名词转用为形容词的识解操作过程。

图1 名词中国转用为形容词中国

例(2)He arose one morning filled with inspiration to market a new line of celebrity ashtrays.

词项celebrity唤起一个与之相关的百科知识集,包括celebrity的职业、成就、生平、外貌等。根据此句所提供的语境,认知主体提取此处被凸显侧面“外貌”,随之 “印有名人头像的烟灰缸新货”的语义被识解。这里celebrity ashtray相当于ashtray with the portrait of a celebrity printed at the bottom.名词celebrity再范畴化为形容词,用作定语。

1.2识解操作的转喻机制——范畴转指属性的概念转喻

上文我们讨论了名词再范畴化为形容词的识解操作过程,即认知主体根据语境基于名词所激活的认知域(背景或基体)提取被突显的侧面的性状的过程。那么,用作指称意义的名词为什么能够与副词搭配再范畴化为形容词?我们基于基体——侧面对其进行识解操作的认知动因是什么?我们可以利用范畴——特性理想化认知模型(ICM)来解读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转喻机制。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koff提出了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9]。我们大脑中的认知模型通常是以命题和意象的方式贮存于我们的长时记忆之中,认知模型的形成基于作为认知主体的个人与其周围世界的交往。认知模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贮存信息,而且还可以对接收的新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重新组织。理想化认知模型(ICM)是对我们周围世界的事物、行为方式以及日常经历的高度概括,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简约有效的认知框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能够和他人成功进行交流,原因就在于我们拥有相同或相似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否则交际就会出现障碍。转喻的生成和理解与ICM密切相关[10]。范畴特性ICM指事物所属的范畴与其相关属性或具有的特性之间存在转喻关系,范畴转指属性(CATEGORY FOR PROPERTY)的概念转喻在起作用。我们可以使用事物所属的范畴(一般用名词表示)转喻指称该范畴的属性与特征(一般用形容词表示),理解这一语言现象的认知基础就在于范畴和范畴相关属性之间的邻近性(contiguity)。

例(1)中,“很中国”这一语言表达式唤起并激活了我们头脑中关于“中国”的ICM,它包括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根据我们日常对各类事物的体验与认知,基于我们的范畴特性ICM,语用者从范畴内的常规关系出发,运用转喻思维,以范畴转指属性,为其特定的交际意图服务。读者根据特定的语境,从名词所属的范畴中成功提取相关度最高的属性特征,根据显性的、表层的名词语言表达式解构其隐性表述的、深层的具有形容词性质的属性意义。因此“很中国”便获得了“具有独特的中国元素的”的语义,凸显了中国风味的食品菜肴色、香、味俱全等特点。同理,例(2)中,celebrity ashtray中的celebrity表示“印有名人头像的”,凸显了名人标志性的外貌特征。

2名词从指称实体转向表达活动事件

名词转化为动词是现代英语中极为普遍的现象,也是转类法(conversion)中构词力量最活跃的方法之一[11]。下面我们来讨论名词由指称实体转向表达活动事件过程的识解操作。

2.1名词再范畴化为动词的识解操作

Langacker认为词类是由突显侧面的本质决定的,而不是由其概念内容决定的。根据突显原则,名词明显地指向事体本身,突显其事体性(Thingness);动词则明显地指向过程关系(或时间性关系),突显其动作性[8]。名词凸显事体中的实体本身,预设或隐含了事体中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之相反,动词凸显的则是事体中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预设或隐含了事体中这些实体的存在。名词表达式标示的是事物,动词表达式标示的是关系。事体中的实体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我们理解名词或动词意义的认知域,只有将名词或动词所突显的实体或关系与整个认知域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它们的意义。根据认知语法,运用基体——侧面识解方式分析下面例句中“helicopter”由名词转化为动词的过程。

例(3)a. Kissinger got them (the plans) and went to Camp David by helicopter.

b. Kissinger got them (the plans) and helicoptered to Camp David[11].

在例(3)a中,名词helicopter所激活的“乘客乘坐交通工具以到达目的地”这一认知域包括移动实体(乘客Kissinger)、目的地实体Camp David、移动实体位置变化赖以实现的工具实体helicopter、移动实体与目的地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Kissinger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以及位置变化所需要的时间等。这一认知域是抽象的,是类属的,是我们对相关事物与关系进行识解操作的基础[5]。如图2(a)所示,名词helicopter则是以此认知域的相关的有界空间内的全部内容为基体,凸显该认知域中的工具实体。由于在此基体上工具实体被凸显为侧面,这样,移动实体、目的地实体以及二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时间等则被背景化。认知主体具有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情景或事件的识解能力,在同一个基体之上可以凸显不同的侧面。例(3)b中的动词helicopter就是以同一个认知域内的相同的有界空间内的全部内容为基体,将该认知域中的事物(移动实体、工具实体、目的地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凸显为侧面,如图2(b)所示。

图2 名词helicopter转用为动词helicopter

例(4)2010年1月1日,就像大家都忙着年终“盘点”一样,智联招聘网站也盘点了2009年岁末薪酬排行榜。其中,成都以平均税前年收入5.5万元排在所有城市的第11位。网友“天府旗帜”看到5万多元的平均工资后,形容自己“心头挖凉挖凉的”!掰着手指头一算,“加上年终奖都还差一大截!悲剧啊”!另一名网友则“声泪俱下”地“洗刷”了自己一番:我对不起大家啊,我拖了大家的后腿!更多的网友则长叹一声:原来我也“被高薪”了!

这里,名词“高薪”再范畴化为动词出现在被字结构中,“被高薪”是指调查机构调查出的工资水平和实际民众的工资水平严重不符,导致大部分民众感觉自己的薪水被外人误解为调查的数字。“被代表”、“被高铁”等网络热词也是名词再范畴化为动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这些被字结构中的名词由指称实体转向表达由其所激活的整个活动事件。

2.2识解操作的转喻机制——部分代整体的概念转喻

认知语法认为名词凸显事体性,动词体现关系性,那么凸显事体性的名词为何能够用来体现关系性?一个事件所涉及的参与者或不同实体与该事件构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名词转用为动词的本质是以参与事件的实体转喻指称该事件,其认知动因是部分代整体(PART FOR WHOLE)这一概念转喻。

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有的是具体的物理实体,有的是抽象实体,我们无时不刻不在与之发生相互作用,所以名词表达式所标示的每一个实体都能够参与到一个事件发生的场景或过程之中。每一个实体都在一个特定的事件中充当特定的角色,因此有可能作为我们在心理上访问该事件的参照点(reference point)[6]。例(3)b中直升机在“乘坐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这一特定事件中充当工具角色,它是这一事件的参与者之一,因此被用来作为我们在心理上访问该事件的参照点。通过“工具转喻活动事件”的概念转喻完成了名词的动词化,即由名词“直升机”转喻为动词所表示的活动事件“乘坐直升机”。同样地,句(4)中“高薪”作为此次事件中凸显的参与者成为认知主体在心理上访问该事件的参照点,由指称实体的名词转喻为表达事体关系的动词。

3名词从指称实体转向表达抽象意义

根据范畴属性特征(categoriality),名词的原型意义表示具体的事物,具有真实世界中的指称对象。名词再范畴化过程中背离其原型范畴,从表达具有客观和直接性的具体概念转向表达具有主观和间接性的抽象概念。常见的表示具体事物的可数名词可以转化为表示抽象概念的不可数名词。

3.1可数名词再范畴化为不可数名词的识解操作

根据原型理论,一个特定范畴中的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的地位是有差异的,其中典型成员占据中心地位,而非典型成员则屈居于边缘地位;不同范畴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模糊的,从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的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我们人类认知上通常会有一个模糊的临界处。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可以被看做属于名词范畴的两个不同的次范畴,它们之间的界限具有模糊性,我们很难在两者之间划定一条明确的分界线。事实上,名词表示的事物的可数性取决于人们如何识解它们,人们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识解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名词的意义与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而不仅仅是由事物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我们来看例(5):

例(5)a.There are three cats in this room.

b.There is a smell of cat in this room.

句(5)a中的cat表示具体概念,用来指称房间里的猫。我们将其表示的实体视为有界的、个别的、特例的,用作可数名词。例(5)b表达的意思为“这个房间里有猫的味道”,这里的猫不是具体地指哪一只猫,而是指猫的整体和类别。我们将其表示的实体视为一个范畴或类属,是无界的,具有抽象意义,用作不可数名词。其识解操作如图3所示(大方框表示房间)。

图3 可数名词cat转用为不可数名词cat

例(6)他是一只老狐狸。

这里,认知主体根据此句所激活的关于“狐狸”的ICM,成功识解被凸显的“狡猾”这一语义。表示具体意义的名词“狐狸”再范畴化为表示抽象意义的名词,由其本义“ 一种狡猾的动物”转化为“狡猾奸诈、老谋深算、心狠手辣”等抽象意义。汉语中,“老黄牛”、“倔驴”等都属于该类语用现象。

3.2识解操作的转喻机制—特例代类属的概念转喻

事体的可数性在于人们对它们的识解,当把名词识解为有界的客观的物理实体时便是可数的,而当把名词识解为无界的主观的抽象概念时便是不可数的。那么凸显事体个别、具体意义的可数名词为何能够被转用为表示整体范畴、类属意义呢?

范畴—成员(category-and-member)ICM是我们能够把名词从指称实体转用为表达抽象意义的认知基础。Lakoff认为,每一个高层次的范畴作为一个整体,总是由作为部分的低层次范畴组成。范畴与成员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每一个范畴与其成员之间存在着转喻关系[9]。这种转喻关系源于概念转喻“类属代特例”(GENERIC FOR SPECIFIC)和“特例代类属”(SPECIFIC FOR GENERIC)。名词从指称实体转向表达抽象意义就是概念转喻“特例代类属”或“个别代整体”在起作用,任何一个类属中的特例都能激活类属整体。例(5)b中名词cat就是用个体成员代整体类别的转喻用法,cat由可数名词转化为不可数名词,对句法产生影响(cats变为cat),因而属于语法转喻。类似地,例(6)中,“老狐狸”由概念转喻“特例代类属”发生了从可数名词(一只特定的老狐狸)到不可数名词(狐狸这种动物)的游移,从而表达“狡猾”的含义。

4小结

本文主要讨论了原型意义为指称实体的名词再范畴化为描述事物性状的形容词、突显整个活动事件参与者关系的动词和表达整体类别等抽象意义的不可数名词的识解操作及其转喻认知机制。名词再范畴化这一语言现象的本质在于认知主体以名词表达式所激活的认知域为基体对事体的不同侧面进行了不同的识解。认知主体之所以能够对名词意义进行不同的识解,是因为转喻机制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识解操作凭借的是我们人类认知世界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范畴代属性、部分代整体、特例代类属等概念转喻。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M. Johnson.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2]高芳,徐盛桓.名动转用语用推理的认知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4):13-16,20.

[3]Ruiz de Mendoza Ibanez, F. G. & L. P. Hernandez. Metonymy and the Grammar: Motivation, Constraints and Interaction [J].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2001,(21):321-357.

[4]王冬梅.动词转指名词的类型及相关解释[J].汉语学习,2004,(4):5-11.

[5]何星,孙金华. 识解操作与名动互转[J].外语研究,2007,(2):12-17.

[6]高航.动词化机制的认知语法考察[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20-25.

[7]黄洁.副名结构转喻操作的语义压制动因[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9-13.

[8]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9]Lakoff, 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7.

[10]李勇忠,方新柱.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转喻的语用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3,(3):53-57.

[11]陆国强. 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李文英)

The Construal Operation and Its Metonymic Mechanism of Recategorization of Nouns

Duan Wenh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641100, Sichuan)

Abstract:The noun denoting the physical object can be used as an adjective to describe its attributes, a verb to highligh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entities involved in the whole process, or an uncountable noun to indicate abstract meaning of generic rather than specific, which is called recategorization of nouns. Its nature lies in that people construe the meanings of the noun in different ways, i.e. different profiles are made prominent against the cognitive domain (the base) activated by the noun. Such construal operations depend on our ICM, which generates such conceptual metonymies as CATEGORY FOR PROPERTY, PART FOR WHOLE, and SPECIFIC FOR GENERIC.

Key words:noun; recategorization; construal operation; conceptual metonymy

中图分类号:H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524(2016)01-0061-05

作者简介:段文汇(1975~),女,硕士,副教授.E-mail:qyc111@126.com

收稿日期:2015-11-30修回日期:2016-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