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的家庭教育思想与实践

2016-05-01 16:05张蕾
求知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

张蕾

摘 要:郑观应一生的经历十分丰富,所以他的著述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他对当时一些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都有所论述。他的思想既具有单一问题的深刻性,但同时又具有整体性、全面性。在对郑观应思想进行研究的同时,其中值得借鉴的地方也很多。

关键词:郑观应;家庭教育;思想实践

中图分类号:C913.1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24

郑观应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与其丰富的实践分不开的,所以他的家庭教育思想的具体主张,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郑观应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训子书》《训子》等几篇文章中。由于其特定的写作对象,他的家庭教育思想表现出最真实、最恳切也最实用等特点,较少铺垫,而多的是对于家庭教育的直接看法与主张。注重家训、注重家教的传承,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诗书传家的重要途径,同时在郑观应看来,也是使儿女能顺应时代潮流的重要保证。

一、物竞天择与自食其力

在19世纪末列强环伺的环境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成为当时令人信服的西方思想之一。在生物学上的“物竞天择”理论,尤其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广泛应用于解释国家、社会的竞争。郑观应在“物竞天择”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强调人在社会生存、参与竞争的根本要求是做到自立,根本途径是拥有一技之长。他提出:“处适者生存之时代而不为天演所淘汰者,首贵自立。”“凡人之生,无论贫富,自食其力,若藉父兄之庇荫、戚族之周邺,虽丰衣美食亦可耻也。”所以郑观应的家教把教自立放在首位:“家庭教育,首贵自立。” 将“自立”作为家庭教育的首位之事,代表了郑观应的价值观:自立不仅仅是一个人谋生的问题,更是一个人品德的根本;人只有首先有自立的精神与能力,才能成为一个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有用的人。郑观应所说的“自立”,最基本的途径是要有一技之长,可以独立谋生。他认为,世上知识门类太多,不可能尽求,但求一艺之精,便可为世所用:“一切学问博览兼收,未免抒格不通,难探其奥。且天下之事,大抵不同。善耕者不必善织,能读者不必能商。但求一艺之精,可为世用,足矣。”他反复教育儿子,要像汉代邓禹之子那样各精一艺。以往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教育耻于言技能,而郑观应在见识了西方社会的发展之后,意识到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必然有各种职业,不论什么职业,必然要精于本专业,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知识技能就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现代社会的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精细,可以说郑观应的这一思想是有超前预见性的。

郑观应重视个人生存技能培养,在宝顺洋行工作之余,夜课学习英语。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买办成功而英语能力大大提高,与他有来往的人的成功也离不开英语能力的提高,如徐润、唐廷枢等人。郑观应除了自己夜课英语外,还让弟弟来上海进行商务学习,并在学习前叮嘱他们学习英语。在家信中,郑观应提到晚辈应有一技之长,由此看出,他在家庭教育方面重视生存技能培养,强调自食其力。

二、个人修养与处事之道

郑观应教育子女注重个人修养,并且以自身的人生经历为例,分析了与人交往、社会关系等的种种经验。首先就个人修养来说,郑观应强调要想自立,就必须勤奋吃苦。他在谈到个人经历的时候,将自己年轻时求学、历练的艰苦作为宝贵的财富,告诉子孙勤奋、吃苦是成就事业的根本。“诫尔曹不可贪安逸,倚赖父兄。盖嬉游耗时、奢侈害俗、晏安偷惰古人所诫,大抵功名富贵无不从辛苦中来。” 在郑观应的思想中,吃苦、勤奋是一个人的本分,只有将本分做好,才有可能成就事业,成为一个自立的人。他还吸收西方人的长处,认同西人“人能忍耐勤劬,可以胜灾殃”等格言。从西方皇室的教育中,他也看到西式家庭教育理念的长处,用“各国王子无不入武备学堂,德、日之兵弁入学时皆卧板床,食粗面包、糙米饭,不惮劳苦,训练其身心”的事例来教育子女。

郑观应主张通过教育达到治身心的目的,旨在教育培养道德修养。教导子女应不断培养自身道德,读四书五经。每个时代都充满竞争,加上人心叵测,避免陷入别人圈套。郑观应抨击当时社会的现实:商界政界人心败坏,而上下争利,不讲道德品行,只顾富贵荣华,凡是穷守道德,均遭嘲笑;凡有势有钱,均被敬重。当政者面对此种情形,更要选取道德品行优秀人才进行奖励,而惩罚贪图盈利者,以此匡扶正道人心。要求男女都要有道德,均应熟读哲学家立命修身要旨,并严格落实。郑观应在多封家书中,均要求子女守道德,业精一艺,娶亲应为“学业有成、能治生计、能理家业者”。

郑观应还注重教育子女树立正确的财富观,郑观应认为财富与勤俭有必然的联系。在勤俭之外,还要小心谨慎地对待钱财。郑观应以其长期的经商经验,告诫子孙要小心谨慎,善于自我保护,防止上当受骗。具体地说,一是慎于交友,二是慎于钱财交易。关于交友,他说:“当此竞争之世,有强权无公理,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多有口诵尧舜之言,而心行桀纣之行,若不细心体察,必为彼辈奸佞所欺陷也。”

郑观应还教诫子孙,为人的宽容忍让、大度包容、慈祥和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他说:“慈祥恺侧之人,世皆钦爱。善气相感,自多如意吉祥之事,纵有时不幸而值祸患,而世之爱之护之者群焉相助,自能转祸为福,此所谓作善降祥也。凶暴溪刻之人,世皆怨恶。”有容德乃大,厚德以载福。

三、道德修养与长远幸福

郑观应虽然意识到未来世界潮流中“竞争”的残酷,但是郑观应更加注重的是道德的修养。在道德修养方面,郑观应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智慧,将道德修养与人生的长远幸福结合起来。不因为一时的利益与世事的诡诈而丧失道德原则,要以道德为立身之本。他对次子润潮说:“近世商界、政界正中外交争剧烈之时,吾人设献身其间,如精神智慧不足,即处于劣败地位;精神智慧即足,而无道德以贯注于其间,虽亦极一世之雄,然不过如石火电光,转瞬即归鸟有。盖无道德而欲久享世界之幸福,断断乎未之有也。”为什么无道德者不能久享幸福呢?他引用美国人西列之语:“聪明才智尽人可有,设无道德以为约束,恐聪明有误用之时,才学悉害人之具。”

“呜呼!有强权无公理,而所谓道德者尤置脑后,非不富且贵也。然荣耀者一时,唾骂者千古,夫亦等诸黄粱一梦耳。”《书》曰:“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又曰:“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又曰:“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管子曰:“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所以无论什么事业,什么种族,若无道德而欲存于世界,嘎嘎其难。盖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德儒尼般曰:“天下无可灭之国,其灭亡者原于道德之败坏。” 所以,郑观应虽然意识到坚守道德很多时候会吃亏,但是他以长远的眼光说明:道德是一个人、团体、国家长远发展、长久幸福的保障。在追求成功的时候, 应该以道德为标准、为依归。郑观应告诫初入社会的儿子:名、利可以求,但须以道德为前提。这是他教子坚守的为人原则。郑观应心目中的道德,既包含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又吸收了西方的公德论。其所谓公德,是与只对家中长辈孝顺,对朝廷忠诚的“私德”相对而言,强调:“其所对之人,固不问其为绅、为民,进则为人人之公德,退则为公众之妨害,凡具此,谓之公德。”也就是说,为公众着想,不妨害公众的利益,称为公德。由此可见,郑观应的道德教育已突破传统的范围,反映时代进步的特点。

四、生活知识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成员人格的养成,也要在居家生活当中养成良好的习惯,用科学的生活知识来统领家庭的生活。在养生中,应当借鉴中国古代的养生传统智慧,以“守中”的智慧来调和身心,不过度地放纵自己的情绪与欲望。教儿子事事适中,以不过度作为养生原则。在日常生活中,郑观应教诫子弟不得嫖赌。“嫖赌”二字既足以败名而丧节,亦可荡产而亡家,甚而残肢体,丧生命,覆宗绝嗣,悉由于此。故善讲卫生者绝意嫖赌。

郑观应吸收西方的卫生知识,在家教中也提倡讲卫生。他所说的卫生包括食品卫生,如多食新鲜菜蔬,少食腌腊之物,不食腐臭之物;环境卫生, 如“居处惟以清洁为第一,几案四壁勿蒙尘垢”,以及开窗通风等;还包括个人的起居饮食和身体锻炼,如“欲节精神壮,体操筋骨强。晚食宣少进,晨酒勿多尝”。他在遗嘱中还特地将讲究卫生也列入,要求子孙遵其说而行,以强健体魄。

女子教育在郑观应思想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经学时代末期,儒士大多从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来论女子教育。在郑观应的教育体系中,提升国力为教育存在的主要理由,而“种强”而国强,推广教育是实现“种强”的唯一正途。幼年时期儿童多亲父之性少,而亲母之性多,妇女在子女教育方面有独特优势,因此,郑观应重视母亲素质的培养,提出女子教学。教育目的上表现为由“佐子相夫”向“执业以自养”转变,教育制度主张规范化,而教育内容推崇中体西用。澳门和上海早期开办教会女学,故郑观应受“男女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影响,关心妇女,对迫害妇女的行为加以强烈谴责,认为男女平等。在《女教》《致居易斋主人论坛女学校书》中分别论述了女子教育的目的,前者重在“佐子相夫”,女性观基础为男女不平等,妇女社会分工主要为家庭事务,夫贵妻荣,帮助夫君、子女等有所建树,从而母凭子贵,妻从夫贵;而后者重在“执业以自养”,女性观基础为男女平等,妇女可自己掌握命运,自食其力。前者与后者观点截然对立,客观反映了郑观应在女子教育目的方面认识的逐步深入,亦为当时社会为人处世风格及社会阶层的具体反映。郑观应女子教育内容推崇中体西用,教育根本为传统女书,并借鉴西方妇女学习实务这一主张,西用之学内容仍局限在服从良母贤妻女性定位上,这也符合洋务派宗旨。在教育制度上,郑观应主张参照西法,并奖惩分明,家庭启蒙教育应由母亲完成。

郑观应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一座非常丰富的宝库,对于当代社会问题、心理问题、教育问题等都有所涉及。他的家庭教育观是立体的、具体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并且郑观应的家庭教育思想虽然深邃,但是他的表述方式却是循循善诱,结合实际来谈的,表现形式多样。郑观应的家庭教育思想在中山市本土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全面正确把握郑观应家庭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应当注重其转化开发,将其中的重要思想转化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郑观应.郑观应集(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夏东元.郑观应年谱长编(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