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痛

2016-05-07 00:34蒋丽
文理导航 2016年10期

蒋丽

【摘 要】面对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以高三研讨会公开课为例,将课堂录像精心剪辑,认真反思,明确表达了语文老师的困惑与迷茫。学生做题目的屡次失误,反应了课堂知识点传授的无效。面对语文老师课堂的尴尬,及时总结改进方法,提出建议,期待高考试卷科学性更强,学生做题准确率更高。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困惑与迷茫;录像剪辑与反思;总结与建议

一、现状与困惑

现在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结构重点为阅读。现代文论述类文章阅读是语文试卷重头戏,它主要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这类文章由于内容覆盖面宽、思维量大、能力要求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个题目在高考中安排为第一道题,学生情绪紧张,或急于求成,往往粗心大意,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而失分。

面对学生失分严重的现状,语文老师自然更慌张,怎么办呢?我一脸迷茫与困惑,目前课堂阅读教学到底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老师反复讲过的问题收不到实效?我们的高三课堂该何去何从?课堂阅读教学老师应该把学生引向何方?如何引导?面对这一系列困惑现用实例加以说明。

二、课例与反思

『课例镜头一』剪辑

教学设计1.了解近五年高考命题特点

特点一:选用材料新近、新颖。高考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包含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或是对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评价和看法,淡化文章背景,内容有积极意义,有一定文化底蕴,也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特点二:设置选项误导、迷惑。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到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误导、迷惑性,进行多种干扰。

教学设计2.知识点讲授

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常见的干扰点有:

偷换概念、篡改原文、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强加因果、答非所问、断章取义、过于绝对、混淆时态。

『反思一』凸显了解命题趋势,兼顾命题特点,目标是总结解题方法。但这些知识点的传授对学生阅读到底有多大作用?学生只是研究方法,缺乏阅读的敏感性,有可能不能快速找准找全包含答题信息的语句,不能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必要信息。

『课例镜头二』剪辑

教学过程设计首先真题试做:学生做复习资料2015年全国一卷摘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10分钟后,以第一题为例分析,老师归纳做题方法,1.仔细审题,明确要求。题目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选择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2.用比对法判断正误。

ACD项通过仔细比对准确,B项各类新型纸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发行的。原文:第三段中写道“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新型纸质工具。”仔细比对,不符合原文意思,篡改原文,除了官府还有民间力量。

老师讲得很精彩,学生学得似乎也很快乐。继续做市一模练习,文章为张轶发表在2014年10月《光明日报》上的《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美学思想》,结果一塌糊涂,以第1题为例,学生普遍觉得每个题目都有问题,因为选择肢和原文表述有区别。学生甲是这样解释的:A.融合了不同时期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前提有“一般来说”,这里没有,是过于绝对。

B.中国传统服饰标示成为我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根基。原文是“形神兼备与情景交融的美学思想一直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和最珍贵品质。”比对起来还是有区别,篡改原文。

C.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美学思想强调“美”和“善”的统一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追求以中庸平和为美。原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追求以中庸平和为美。”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说成“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美学”。张冠李戴。

『反思二』听完学生的分析,我不禁问学生你们:是不是情绪紧张,或急于求成,往往粗心大意,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而失分。我还不禁想问自己,教给学生做题的方法到底起了一个什么作用。我教学本意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谁知道,“鱼”有时候可能更加重要,没有鱼又怎么有能力去“渔”呢?是不是上课时老师过于强调做题的方法,而忽略了阅读的整体性?

『课例镜头三』剪辑

面对学生具体情况,我急中生智,改变已经安排好的教学设计,临时强调几项注意,提示学生做题目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过早地阅读题肢,极容易把头脑搞乱,给自己招来了更多的干扰因素。2.从整体着眼,不要只盯着局部去找答案。任何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审题或者阅读不严谨,必然缺少文章整体感,就将犯“文不对题”的错误。

『反思三』虽然老师一再强调三大注意,可是学生该错的还会错下去,我掩卷沉思:给学生这样指导论述类阅读是不是本身不符合阅读规律?平时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不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缓慢?学生做题时过于咬文嚼字,导致面对新的能力评估测试缺乏应有的迁移能力。

三、总结与建议

新课程教学原则强调学生主体,教师引导,强调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重视启发指导,程式化教学,显然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改变现状是需要勇气的,需要大胆创新。虽然探索过程不一定找到很好的方法,但起码会留给后来教学者很多启发。在我的公开课上,我再一次感觉到平时阅读习惯的重要性。所以我有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一)出题者拓宽出题思路。出题者一味公式化玩弄文字游戏,会让学生思维僵化,学生不再关注文本细读,而关注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二)期望语文新课程改革从课堂教学起步,从改变习惯开始。(三)平时的课堂要加强阅读教学。一个语文教师无论如何教,最终需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行走于文本“世界”之中,与作者对话,感受文本思想温暖的阳光,体验精神家园的构建和洗礼,让自己在文本阅读者中体验一次幸福旅行,这才是语文教师追求文本教学的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