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相抑郁症遗传效应的性别差异研讨

2016-05-10 22:38陈宇璇张译元李成徐子豪
饮食与健康·下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

陈宇璇 张译元 李成 徐子豪

【摘要】目的:探讨单相抑郁症的遗传效应性别差异研讨。方法:选取医院2000年以来收治的单相抑郁症患者100例,其中女性65例,男性35例,采用家族史研究法进行分析,用多基因阈值的方法估算遗传率。结果:经过患者及亲属家族史研究发现,女性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的比例是47.53%,男性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的比例是36.72%,女性患者一级亲属发生精神障碍的比例是8.10%,男性患者一级亲属发生精神障碍的比例是3.76%,但是上述两组数据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精神障碍疾病中,女性患者的一级亲属患有单相抑郁症的比例为6.07%,男性患者的一级亲属中患有单项抑郁症的比例为2.42%,女性患者组高于男性患者组,且两组均高于对照组的一级亲属单相抑郁症发生率。另外。女性患者的加权平均遗传率以及标准误均高于男性患者,同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相抑郁症的遗传效应中,男女性别存在差异。

【关键词】单项抑郁症;遗传效应;性别差异

1、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并且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医疗界对精神障碍性疾病也更加关注,研究范围也越来广泛。对于单相抑郁症遗传效应的性别差异问题,有研究证明某些抑郁症,特别是经常反复发作的遗传病具有遗传性,并且对男女间的遗传还存在差异[1]。因此,本研究对单相抑郁症患者进行家族精神障碍情况调查,针对单项抑郁症遗传效应展开探讨,研究抑郁症遗传效应的性别差异,分析其相关性。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00年以来收治的患有单相抑郁症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均在15岁以上,所选患者经过中国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并且单相抑郁症发作的次数超过3次,所有患者亲属的一级资料齐全[2]。排除严重疾病或有其他精神障碍病史者,排除躁狂发作的患者。本次研究男性35例,年龄在17~40岁之间,女性患者65例,年龄在18~60岁之间。

对照组一般是患者的朋友、邻居。一般无血缘关系,无精神障碍性疾病。对照组200名,男性87名,女性113名。

2.2 研究方法

2.2.1 收集资料

由符合一般资料所述的入组标准的单相抑郁症患者作为先证者,由几名精神科医师查找每一个患者家庭的情况,并且将患者及家庭成员情况填写到研究所用的统一的表格内,内容包括:患者以及一级亲属的所有社会人口学资料,特别是父母的资料应该齐全,还有患者以及家属疾病发作情况[3]。对于患者或所有以及亲属中有患单相抑郁症者,医师均进行面检,对无法进行面检的患者,由1~2名亲属提供先关资料[4]。经过医院资料确认,亲属调查,面检证实符合单相抑郁症标准的面检者。

2.2.2 诊断标准

按照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对所有患者及其亲属中患有精神方面疾病者进行二次诊断。在调查时,符合抑郁症发作超过3次,既往无任何类型的躁狂的发作者,即可诊断为单相抑郁症。

2.3 统计学处理

收集并整理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卡方检验和Z检验,同时计算两组患者的加权平均遗传率。

3、结果

3.1 一般资料

患者组100例中一级亲属共有675人,其中患有精神障碍性疾病的共有70名。对照组人员全部经过免检,且对照组一级亲属有899名,确定一级亲属患有精神障碍性疾病的有5例。

3.2 患者亲属患病情况

3.3 一级亲属中心理障碍发生率的比较

男性患者一级亲属中患有单相抑郁症的比例为2.45%,女性患者一级亲属中患有单相抑郁症的比例为6.07%,卡方值=4.0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男女患者组一级亲属与对照组一级亲属对比,单相抑郁症的发生率均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

3.4 男、女单相抑郁症患者遗传率比较

根据医学遗传学的数学分析法计算男女患者单相抑郁症的遗传率及标准误。结果表明,对于男性患者,单相抑郁症的遗传率及标准误是(58.54+10.76)%;女性患者,单相抑郁症的遗传率及标准误是(79.87+6.4)%,女性组明显高于男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近年来,随着抑郁症的多发,医疗界对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也越来越关注,有些研究表明,单相抑郁症的遗传效应在性别之间存在差异,并且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患病率。

本研究表明,患有单相抑郁症疾病的亲属,其家族中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病率;另外,男性患者的平均遗传率在52.4%左右,女性患者的平均遗传率在83.7%左右,女性遗传率明显高于男性遗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表明男女性在遗传学上均存在遗传效应,说明遗传基础是造成单线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同时,在男、女性遗传效应的性别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如要进一步确认,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吴海芬,朱春辉,郭建友. 人参皂苷Rg1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氨基酸的影响 [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0):3117.

[2]郭蓉娟,欧阳帅领,崔丽凤. 抑郁症中医药研究现状[J]. 环球中医药,2009,2(1):24.

[3]梅磊. 解码脑波——SET:发现隐藏着的量子化世界[M]. 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8.

[4]毛庆秋,黄真. 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0):877.

[5]蔡伯艳,谢海芳,愈雯雯. 抑郁症与神经递质关系的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5):51.

[6]李建国. 中医药对抑郁症单胺类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4):129.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初、中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性别差异研究
影响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经济因素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不同性别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性别差异
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性别差异
脑干及外周听觉结构与功能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