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 协同发展

2016-05-11 10:08李玉春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李玉春

当前,我省职业教育如何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破校企合作之冰,创校企合作共赢;如何改善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相脱节的局面,使职业教育真正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如何推动校企合作,切实落地解决职业院校学生创业与就业问题……这些,都是职业院校校长和行业、企业家们共同纠结、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主办了主题为“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校长与行业企业家对话论坛。

本次论坛由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邓小兴主持。参与对话的嘉宾包括:广东机电学院院长郑伟光,广东职业学院院长胡刚,惠州工程技术学校校长钟均宏,广州市商贸学校校长杨志勇,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胡梅,广东移动经济协会执行会长、广州五行电商董事长张民旭,广州合赢教学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津,北京超星集团副总裁张蓉。

对接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 加快产教融合机制建设

主持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如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强改革和制度的顶层设计,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效机制?

郑伟光:对接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加快产教融合机制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思考的问题。我想从我们组建广东机电职教集团及运营的经验来回应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广东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简称“广东机电职教集团”)成立于2011年9月29日,是一所由广东省教育厅批准、由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社会机构,目前已有成员单位173家。其中,地方政府2家,行业协会11家,企业138家,研究院5家,中高职学校17家。在运作这个集团的过程中,架构搭建、制度建设、机制保障、平台运作是我们对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保障。具体来说,表现在如下三点:一是实行“五方三层”的组织架构,“五方”指的是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及科研院所;“三层”是指所设置的日常运作机构,包括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区域合作理事会,负责各项事务的协调处理及运作。二是实行551的运行机制,包括五方主体:政、行、校、企、研五方主体的理事会,五轮驱动:下设教学、职业培训、技术服务、标准化建设、创新创业与就业等五个工作委员会,通过载体全面承接人才培养、协同推进集团工作。一个中心:聚焦高新技术园区,助力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政行校企研五方主体联合,通过集团五个工作委员会等服务平台凝聚在一起,五个工作委员会日常有各自的服务载体与对象,聚焦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协同创新、协同育人,聚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三是依托五个工作委员会,培育出十五个常态化运作支撑平台,包括创新人才孵化工作站、政府交流与合作、信息化交流与管理、大型企业合作与管理、专业教学第三方评价、标准化研究、集团预就业、院校校友会、创新创业竞赛平台、系统培养与实践、协同育人、专业与专业群综合改革、企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工程技术开发中心。通过这些机制和平台的建设,我们职教集团成功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办学等多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学校得以试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我想说,校企合作要取得成功,互惠双赢的理念和合作育人的机制非常重要。

冯津:听了郑院长的介绍,我也有一些感受想跟大家分享。过去,有人形容校企合作为“校长说起来激动、老师听起来感动、实际合作一动不动”,目前校企合作凑合型以及多融合型少是不争的事实,其中的原因是没有建立校企互动双赢的管理机制。实际上,我认为校企合作提升专业内涵校企应该在六个方面进行合作探索:改到高处是体制机制变革、改到深处是教育理念变革、改到难处是师资梯队的培养、改到好处是校企互动双赢、改到痛处是课堂教学改革,改到真处是学生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破解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建设方面的难题,我们探索了“三才服务”及“六合做法”。

所谓“三才服务”:即人才培养、器材配套、教材开发,所以基于此使命我们确定了三个面向服务目标:作为企业面向学校专业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面向信息化微课教学改革校企联合开发课程资源,面向精英型人才培养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

所谓“六合做法”:(1)合作创专业内涵:是我利用自身的经历,担任学校的三大师(专业建设指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师、技能训练训导师)进行全方位指导专业建设。

(2)合作培养双师型老师:我们提供企业岗位给学校专业教师进厂锻炼,提升动手技能。

(3)合作搞科研:我们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中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联合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和各种管理软件;科研横向课题交给水平高的老师联合开发,提升专业老师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

(4)合作培养现代学徒:设立校中厂和厂中校,开展现代学徒的培养。

(5)合作探索教育信息化:利用广东省教育厅技能大赛进校园项目经费,与广东民政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教师团队联合开发移动学习考试软件,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

(6)合作开展技能竞赛:利用本人担任技能大赛裁判长的经验指导学校开展技能大赛训练。

校企合作必须建立相关机制才能保证其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六有”管理架构:有领导支持、有激励制度、有合作内容、有沟通渠道、有成果展示、有经费支持。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主持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该如何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才的培养?

胡刚:对此谈三点看法。一是我们应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在国家战略的层面上来理解。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我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进一步提出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谋篇布局。其中创新发展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法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它既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和活力的重要抓手。二是正确认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通过万众创新,能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而通过大众创业,能增加更多的市场主体,增加市场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它们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三是大学推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路径。李克强总理曾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知识学习和素质培育为主,与市场上的创业主体相比,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对社会的认知,以及社会资源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大学在推进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好实施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其次,要有重点、有计划、有措施地积极推进。要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在明确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手段和考核方法,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改进创新创业服务指导,创建新的教学管理机制体制,产教融合、协同搭建创新创业载体和推进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

张民旭:我很赞同胡院长的看法,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想法。

第一,从国家层面来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它的意义在于转变模式,盘活存量。李克强总理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每年要解决新增1000万的就业人口问题,任务很重,必须发挥市场的创新力量,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新的生产模式来创造就业机会。

第二,从职业教育来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我们的启示是:“打开思路,掌握技能”。在当代互联网创新的背景下,很多有一技之长的人,能够找到创业就业的新机会。学校和企业要联手,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市场模式。例如在淘宝刚刚兴起的时候,很多在校的学生,或者新毕业的学生,首先进入这一行业,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而这两年农村淘宝服务站、京东服务站、苏宁服务站县镇村一级O2O网点,出现了大量的创业就业机会,三大平台每家都将每年建设1万个网点。再比如今天,我们看到Uber、滴滴这样的创业机会,只要你有车,会开车就可以创业。再如,现在有大量的手机端平台,让有一技之长的人,可在平台上自己找到创业就业机会,比如找家政、找电工、找装修工等,多种多样的平台能给有一技之长的人提供机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不是让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去带领学生创业,更重要的是要创新,将市场上最新的模式带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新模式,在学校期间就能够充分了解社会的新业态。

第三,要让学生从三个层面训练自己的职业能力。一是学生要把品德和职业素养培养好;二是提高基本知识和基本阅历;三是学好技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互联网时代正在将一些创业岗位和就业岗位极大化地重组和分发,勤奋、品德好的人和有一技之长的人就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机会。

适应经济全球化 开拓国际人才培养通道

主持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一带一路”的战略,开拓国际人才培养通道?

胡梅:谢谢主持人,尊敬的李会长、各位领导专家,很荣幸代表协会有这个机会学习交流,在“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这个背景下,职业人才如何进行转型?我认为,职业教育走出去正当时。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在大战略下,搭建了中澳活畜物流大通道,川贵广(南亚)物流大通道,中巴经济走廊经济环,以及国内粤苏皖赣四省大通道经济环的建设,带领会员企业、学校在商贸投资、物流、教育流通上取得了一点成绩。比如,去年莫桑比克国家科技产业园官员走进来与我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广州工贸技师学院就岗位培养、就业输出紧缺人才需求等相关方面达成了初步共同培育意向。去年三月,我协会带会员企业、学校、政府领导90多人走出国门,参加在巴基斯坦首都的第五届中巴国际论坛,与当地企业学校在论坛会议上签了9个合作协议,其中广东省经济贸易学校、广东机电职院、广州市商贸职校,得到了侯赛因总统及孙卫东大使亲自握手接待及总统官邸招待礼遇。

杨志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国际化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在原广州市教育研究室的牵头下,广州市多所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根据英国伦敦工商会LCCI证书的要求组织教学并考证;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以英国职业资格框架为导向,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初步形成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和通道。

“一带一路”是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战略,职业院校应主动应对,为其提供技术技能应用人才支撑,在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的带领下,我校考察了巴基斯坦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与巴基斯坦职业院校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但要具体实施仍存在较大的困难,还恳请广东省物流协会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主要是港口物流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状况、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知识能力结构、师资队伍的培养等单纯靠职业学校难以把握,目前的一些体制和机制难以支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通道开发,培养国际化人才所需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仍是目前职业学校碰到的主要瓶颈。

适应“互联网+”和信息化发展 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与质量

主持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如何适应“互联网+”和信息化发展,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与质量?

张蓉:当前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国家政策和认知层面都已经达成了一致的共识,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从企业角度来看,还有几点特别重要:

一是校校之间,校企之间,一定要发挥聚合效益,统筹资源,协同发展。

二是校企要无缝对接,畅通人才培养渠道,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而这些必须依托信息化的支撑,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时互通,便于教学能快速引入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积累的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也是支撑企业员工培训的丰富资源。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好的探索经验,我们在全国启动百所职业院校产学研战略合作项目,共同研讨数字资源、数字化教材、网络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培训等多项学校和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我们在学校建立了课程服务中心、网络课程应用研究基地、慕课式教材研发基地、职业学校混合式教学实践基地、信息化能力提升师资培养基地等。

数字化教材不仅仅是教材数字化,还应该是一个体系,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参等方便老师备课,组织教学,降低老师的工作量;满足学生体验式阅读和交互式应用;满足课堂教学,提供平台支撑课堂互动、评价、作业、交互式学习等。所以不管是数字化教材的开发,还是微课网络开发,必须要形成一个体系,要考虑好建什么,如何建。在“互联网+”这样的大背景下,充分立足于“让老师降低工作量,让学生乐学,让管理有据可循”的原则,校企之间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创新发展。

最后我有以下几个建议:一是理念先行,强化教师培训;二是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整合优质资源,把好的资源、课程以及模式引进来,集中校内优质资源师资和团队重点打造学校的特色专业,共享联盟,协同发展;三是努力适应职业学校办学的新模式,关注职后培训的广阔市场,在稳步推进互联网背景下基于校内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不妨大胆探索合作企业的员工培训,社会从业人员的培训,区域性师资培O2O的新模式;四是资源建设,数字化教材、网络课程、微课,一定要建设和应用并重,要关注这些信息化成果的学习过程性数据的收集、评价、分析。

钟均宏:对这个问题,我也想谈几点看法。

第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互联网+”信息化的理解。教育本身就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和知识的过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让学生更快、更好、更新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技能,这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作为新技术和教育新手段和载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适不适应“互联网+”的问题,而是要把“互联网+”信息时代运用到校企合作的项目内容之中的问题,比如:校企深度合作共编教材,我们编制成数字化全媒体教材。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互联网+”信息化培养人才的过程之中,有两个方面问题向企业家们提请帮助:第一方面是校企合作“互联网+”的人才培养方面,请在人才培养需求标准、内容等方面提供更加及时、更加紧密的合作;第二方面是请互联网信息化的企业家们从企业的角度和我们谈一谈校企合作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育人的新构想,使“互联网+”教育做得更好更美。

第二,校企合作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校园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由数字校园升级为智慧校园,实现智慧教学、智能办公、智能服务,实现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我有三个期待,一是期待实现校园全日制办学智慧化的同时,通过智慧教育把学校也办成开放型学校(培训—学习),例如继续教育、新型农民培训;二是期待实现不用传统教材,有自己选择的时间、空间,自主自由学习;三是期待专家、全体老师,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快乐课堂,建立快捷、安全、个性、开放、绿色、节约的学习空间,让师生工作学习得更加快乐。

第三,我们校园信息化的困惑与期待。目前,我们尚处于数字化的初级阶段,属于全国的第二梯队,在建设过程中,经费紧缺仍是突出问题。对此,我想提几点建议:一是建议有胆识的企业家选择好合作对象,用最新的技术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一些样板性的智慧校园;二是建议相关教育部门的决策者们,加大信息化的投入,集中精力建好标杆性信息化智慧校园;三是呼吁同行们勇于创新,做推进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的先行者,为广东教育信息化智慧化争气。

主持人:刚才,来自中高职院校的四位校长以及来自行业企业的四位企业家,就如何破解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一次次激烈的思想碰撞,堪称一次产教融合的破冰之旅。双方在校企加强机制建设,推动创业创新,加快信息化建设,助推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精彩见解和建议。尽管各个学校、各个企业性质不同,但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学校和行业企业都迫切期望共同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正因为有了这一共同点,我们才有必要坐在一起探索共商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大计。希望今天这八位专家的发言,能给大家一个全新的视野和启迪,如能从此引起大家的兴趣,加强校企融合,共同培养社会亟需的合格的高技能人才,这就达到了我们今天对话的目的。我们期待我们的愿望能梦想成真,我们的梦想也一定成真。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八位嘉宾的精彩发言。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为校长和企业家对话所搭建的平台,让我们更真实地聆听到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校长、企业家们的声音,也期望未来我们能够在搭建更多校企交流合作平台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培育更多管用、实用的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好关键的支撑作用。

责任编辑 魏家坚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刚柔并济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破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