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天生会“说话”

2016-05-14 11:27王燕
新一代 2016年9期

王燕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我们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目前,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仍然存在重读说轻听说,重课堂轻生活,重独白轻交流的不良倾向,教学评价手段单一。口语交际训练存在着与新课程标准要求不相协调,与学生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基于此,我们探究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素材生活化;目标梯度化;方式多样化

一、选择素材生活化——让学生有话可说

通过观察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低下、词不达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一定的语言储备,词汇匮乏,“无话可说”。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交际的语言就会充满魅力,内容丰富多彩,才能给人启迪,给人智慧,才能使交际活动达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境界。为此,我们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倡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有益书籍。

(一)重视语言积累。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通过课文的朗读、背诵、复述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重视语言积累。平时的语文课堂,我们强调多读多悟,坚持以朗读训练为主线,努力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写结合,这样既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也帮助学生积累了规范的基础语言。

(二)拓展课外阅读。鲁迅先生曾说过,读书如蜜蜂采蜜一样,采各种各样的花,酿出来的蜜才会香醇可口。为此,重视引导学生课外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一是充分利用好与教材相配套的《亲近母语》及《小学语文阅读新干线》等,每学完一篇课文我们就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类型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使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二是利用“图书角”,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图书带来相互借阅。三是加强了对课外阅读的检查,我们明确要求中高年级学生每人备一本课外阅读摘抄本,引导学生摘录好词佳句,概述读书心得,定期组织评比,促使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二、交际目标梯度化——让学生有话敢说

在教学中,我们通常采用如下的流程达到目标的梯度化: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起学生乐于交际、敢于交际的欲望,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在教学时,注意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受,从而激发了学生交际的主动性。我们通常采用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编写儿歌、联系学生生活、展播录像节目等来渲染气氛,通过看情境表演、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的图画、制作必要的道具、播放录音等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接近生活的情境,指导学生带着情感走进“交际情景”。

(二)小组演练,模拟交际。口语交际应重在“交际”,因此在分组操练阶段,我们总设计值得交际的话题,引导学生“在交际中学会交际”。如《学会请教别人》,教师请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分配角色,自己设计台词,自己设计动作,教室里到处是学生表演的身影。在交际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学会了与人交流要注意礼貌、说话要得体等最基本的交际知识。

(三)多种评价,实现互动。课标中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在反馈评价的过程中我们想方设法,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这种互动是多向的,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生机互动等。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如在《学会赞美》的教学中,课末教师带来了两个生活场景(幻灯片),要求学生选择最熟悉的场景,进行合作表演:场景一、烈日下,交通警察为了城市的交通,仍在挥汗如雨指挥交通。此时,你会说……场景二、放学时下起了暴雨,妈妈为你送来雨伞。为了不让你淋雨,妈妈驮起了你,此时你会说……这些学生能经常碰到的生活情景,最容易调动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课堂小结时,教师“让我们把赞美带进自己的生活,学会真诚地去赞美更多的人吧”一句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不断延伸了教学内容,其效果已大大超过口语交际本身。

三、实践方式多样化——让学生有话愿说

(一)利用插图,想象“说”。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色彩鲜明,形象直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唤起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

(二)转换角色,表演“说”。游戏表演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特点的课文,创设游戏或表演的情境,化静为动,让学生在特定的场合中体会人物的语言、内心,从而产生表达交往的需要。如写景类文章,我们创设“当导游”的情境,凭借课文内容创编导游词,让学生分别充当“游客”和“导游”等角色,进行互动交流,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内化,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口语交际训练;说理性文章,让学生当“解说员”,依据文本提供说话、交际的机会;科普类文章,则变换人称来实现对文本语言的重组建构、吸纳倾吐。

(三)续编课文,补白“说”。学生是编故事的天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设置过多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创造力。

(四)抓住疑点,辩论“说”。质疑、释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学生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的教学,既有师生双向的信息交流,也有生生之间的多元对话,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都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谁也不是天生会“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长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寻找各种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做到想说、敢说、爱说和会说,逐步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潮流的跨世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