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培报刊活动及报刊思想研究

2016-05-14 09:12艾萍
新闻界 2016年8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

摘要刘师培是扬州仪征人,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与章太炎相媲美;一生历经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五四运动三个时期,其报刊活动与政治活动、学术活动相互交织。刘师培的报刊活动前期主要宣传排满反帝的革命思想,中期主要宣传无政府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潮及教育思想,后期主要宣传保存国粹、支持袁世凯称帝、反对新文化运动。刘师培的报刊思想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刘师培的报刊活动是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学者形象的典型之一,他的个人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历史的复杂性。

关键词刘师培;报刊思想;辛亥革命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艾萍,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江苏扬州225009

刘师培是扬州仪征人,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与章太炎相媲美,他所生活的时代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国内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清政府三派势力并存;国外帝国主义势力武装侵略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勾结来卖国;日俄战争在中国领土爆发,英国出兵西藏,法国出兵龙州,美国出台限制华工往来的规定,激起全国性的反美华工拒约运动;清政府末年预备立宪,政治斗争更加复杂,废除帝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三种方案并存。清末出现留日学潮,二十世纪初留学生的剧增,从日本带来的西学思想影响着国内的学者,这其中包括刘师培。刘师培的报刊活动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与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政治活动、学术活动紧密联系。

一、辛亥革命舆论准备时期宣传排满反帝思想

在辛亥革命舆论准备时期,刘师培从事的报刊活动主要在于宣传排满反帝的思想。他主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论述排满反帝思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汉族文化的起源“黄帝”到明清民族英雄到满清腐败和卖国行为再到三民主义的理解,体现出他的学者和革命者双层身份的结合。刘师培的排满反帝文章主要体现在《苏报》、《国民日日报》、《江苏》、《警钟日报》、《中国白话报》、《国粹学报》、《民报》上;这阶段报刊活动,刘师培交往、合作的朋友有张继、章太炎、陶成章、蔡元培、陈独秀、林白水、邓实、黄节等人,他们的身份有学者、留学日本的革命者,刘师培深受他们的影响,尤其是章太炎。他的主要生活空间从扬州到上海到安徽到日本。

(一)1903年到1907年排满反帝思想的流变

1903年6月22日刘师培在《苏报》上发表政论文章《论留学生之非叛逆》,支持学生排俄排法的爱国行为,谴责清政府镇压学生行为,指出清政府镇压爱国者就意味着把自己放到必须推翻的地位,公开为学生的排满反清思想辩护。这是刘师培第一次公开提出反满反清的口号,“中国者,汉族人之中国也。叛汉族之人,即为叛中国之人。”1903年8月在宣传民主、恢复民权、反对专制的《国民日日报》上刊发评论《黄帝纪年论》,主张用黄帝纪年,反对康有为提出的孔子纪年法,反对梁启超的以孔子纪年合理性主张,为辛亥革命打造舆论;影响很大,广为流传,被收入《黄帝魂》书,革命派的很多报刊受它影响,采用黄帝纪年。

《国民日日报》社论《王船山史说申义》据说为刘师培所作,列一段王船山的史论,加一段案语,发一通议论,强调种性之辩,为反满革命制造舆论。1903年,江苏留日学生创办的《江苏》第七期刊发了刘师培的《扬州二百六十年之纪念》评论,评析了在扬州抗清的民族英雄的事迹,表达了推翻清王朝的决心;《江苏》第四期刊发刘师培的《史可法遗书五首》,歌颂了民族英雄史可法抗清的气概。1903年,《中国民族志》刊行,书写汉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关系,汉族抗击满清入侵的历史,西方入侵中国的野心等等。1903年与蔡元培在上海创办《俄事警闻》,揭露俄国侵略中国的野心和清政府的卖国外交。

1903年12月和林白水一起创办《中国白话报》,刘师培负责历史、地理、学术、传记方面的专栏文章。刘师培主持的历史专栏文章体现强烈的种族思想。如1904年发表的《中国历史大略》和《刑法》。《中国历史大略》提出的历史分期观点中国历史分为上古时代、中古时代、近古时代、近世时代四个时期;第一期是汉族增势时代(秦代以前),第二期是汉族扩张时代(秦到唐),第三期是汉族衰弱时代(唐代到明代),第四期是异族窃估时代(清朝);刘师培认为“满清朝异族窃取汉土,中国就算早亡了,那里等到外国瓜分才算亡国呢”《刑法》分析中西刑律的差异和原因,刘师培认为“满清的刑罚是个顶惨毒不过的,满汉的刑罚绝不平等,五洲万国未有,革命必须改定法令”。《中国白话报》“歌谣”专栏刊登刘师培《昆仑吟》、《元旦述怀》等诗,表达对中国命运的担忧和进行种族革命的情怀。在《中国白话报》第20期刊登文章《中国排外大英雄郑成功传》,他高度赞扬郑成功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由反清到抗击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与降敌的父亲决裂,开发台湾的英雄事迹,表现出近代民族民主主义更开阔的视野。刘师培在此报刊第6期发表论说《论激烈的好处》,分析激烈革命的好处有三条:无所顾忌做事,就没有难事;实行破害才能建设大事业;鼓动人民参加排满革命。

刘师培、蔡元培、林白水等人创办《警钟日报》,坚持反帝爱国的宣传,揭露清廷的腐败。刘师培在此报刊上发表《论中国阶级制度》等论说。世理在《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一<警钟日报>》认为:刘师培论说《说依赖性》《论中国人依赖性之起源》揭示中国人孱弱不振在于依赖人君和神权思想;其论说《中国之立宪问题》《论中国改革刑法》《论大同平等之说不适用于今日之中国》来批评主张立宪的新党;《思祖国篇》论说从先秦古籍《山海经》《穆天子传:》寻找依据,提倡种族光复,强调满族与汉族的人种不同。刘师培1904年出版《攘书》16篇,他借经史倡排满,宣传攘除夷狄、进行革命的主张;其中的《帝洪篇》赞颂洪秀全、杨秀清等太平天国领袖,说他们是民族的大英雄。《攘书》被看做排满革命的宝典。1904年刊行《中国民约精义》书,宣传民权思想。

1905年,刘师培参加国学保存会的机关报《国粹学报》的撰稿,成为该刊的关键人物之一。《国粹学报》总82期,除了第41期、43期外,每期都有刘师培的文章,他的论著多达五十余种发表或部分发表在此刊,成为《国粹学报》最主要的撰述人,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刘师培在《国粹学报》的论著中,头两年署名刘光汉,宣传一些排满复汉思想,以后五年,差不多都是纯学术著作,不谈政治。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这样评价《国粹学报》的一般性质和思想倾向:留东学子所编报刊,力求浅近,喜用新名词,文体大变。守旧者创国学保存会,发行《国粹学报》,以期挽救,虽重旧学,实寓种族革命思想。刘师培将国粹文化与排满革命联系起来论述,是其一大特色;他将西方社会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引入传统的学术领域,论述条理分明,善于作比较,容易理解。《国粹学报》在1912年民国建立前有效地唤起了民众。上海的《国粹学报》不是孤立地宣传革命思想,它与东京的革命派重要报刊《民报》保持密切的联系,它大量刊发《民报》章太炎等人的文章;刘师培后来正是应章太炎之招东渡日本,加人《民报》。

1907年,刘师培携妻子何震东渡日本,均加入同盟会,刘师培加入《民报》撰述,参与对改良派的大论战。刘师培发表重要文章《普告汉人》《辩满人非中国之臣民》《利害平等论》《清儒得失论》《悲佃篇》。刘师培认为:排满并不是革命的最终目的,就种界而言,满族之君为异族;就政界而言,满族之为暴族。今日之讨满,乃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者也;刘师培的观点代表了当时革命派的普遍看法,强调民族主义,目的是为了排满推翻满清的封建专制,但是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问题;不如梁启超的看法:不主张排满,不承认有狭义的民族问题存在。梁启超虽然不主张民族革命,但他经常指责满清政府的罪状,如《现政府与革命党》,认为革命党是被满清政府的滥杀镇压和腐败所逼。《悲佃篇》分析了中国古代授田之法均属失平的弊端,提倡没收豪富之田,实行土地为国民共有,人人有定额之田,消除地权、人权的不平等,将革命的希望寄托在农民身上。这个观点从经济学观点解释如何实行土地国有政策,解决国家富强和民生问题,该观点只注意到农民,没有考虑到工业和商业的社会问题,忽略了社会问题的整体性;这也是整个革命派的共同看法。

(二)刘师培反满清封建专制的原因

刘师培出生在扬州,世家治经学《左氏春秋》,曾祖父刘文淇、祖父刘毓崧、世父刘寿曾,均扬名于道咸同光四朝,并列《国史儒林传》;父亲刘贵曾以经术发名东南。《左氏春秋》十分重视“夷夏之防”的思想,把“尊王攘夷”“外夷内夏”看做天公地道;刘师培家族治《左氏春秋》,必然重视《左氏春秋》的微言大义一辨别内外、区析华戎。刘师培继承家学,他的家族传授了传统文化中的种族血缘意识。大部分家学内容使他对中国历史上的夷夏关系非常敏感。张灏在《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中认为:曾祖父刘文淇研究南北史专家,这一史学领域讨论的重点是汉胡关系和夷狄朝廷的正统性;刘师培在《攘书》中《夷种篇》、《胡史篇》说是南宋的郑先生和清初的王夫之关于种族思想深刻影响了自己。正是家庭学术思想影响,刘师培从小就把王夫之看做文化大英雄.

扬州当地反满清情绪的强烈,也影响了刘师培。扬州历史上遭受满清的大屠杀,《扬州十日记》记述了扬州陷落后满人掠夺和血腥屠杀汉人的事实。据说刘师培青少年时代写了《扬民却虏录》,表达了对家乡历史上遭遇的愤概情绪。扬州城当时还流传着《胜朝殉扬路》小册子,它记载了明朝忠臣抗击清军的事迹,如著名的史可法曾在1645年在扬州抗击清军,保卫扬州。扬州历史上抗击清军的事迹流传开来,从江苏到日本;通过江苏籍的留日学生在日本创办的《江苏》上刊登史可法的英雄事迹。《江苏》第四期刊登《为民族流血史公可法像》和《史公可法遗墨》,发表了史可法的五篇遗书;同一期刊登《梅花岭吊史阁部文》,称史可法为“国民之宗”;可见扬州民族英雄史可法广为流传,深得汉人人心。第六期刊登《为民族流血史可法传》,这篇文章赞颂史可法是文天祥,他的死是为民族而死,是汉族铮铮者也;史可法就义之日就是汉族云亡之日,是汉族全史绝笔之年……可见扬州民族英雄史可法事迹广为流传,深得汉人人心。

刘师培也受身边交往的朋友的影响。刘师培很小失去父亲,胆子也较小,不喜与家人共处一室,在家住藏书室旁的房子;中乡举后在扬州常与王郁人来往,生受其影响。王先生当时在上海某报任编辑,鼓吹新潮;刘师培那时与王先生同逛史公祠,王先生携带《浙江潮》一本,坐在梅花岭石上,与刘师培谈到天黑才回。《浙江潮》是浙江留日学生办的宣传反清刊物。通过王郁人,刘师培和林白水成为密友。林白水是留学日本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深受传统教育熏陶;反对满清封建专制,1903年和刘师培在上海创办《中国白话报》,作为辛亥时期的革命派报刊,《中国白话报》的影响远胜同时期的同类白话报,着力于用白话文撰写中国历史、学术史,宣传救亡与革命。

刘师培革命早期受章太炎影响最大。1903年到1906年是两人友谊发展期,虽然后来诸多原因断交。刘师培起初去上海,遇见章太炎,及其他爱国学社同志,遂赞成革命。此后在章太炎的影响下,刘师培加入光复会、同盟会,主撰《警钟日报》《国粹学报》,宣传排满的革命思想。这一时期两人的友谊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主张排满革命,共同的学术旨趣,保存国粹、复兴中国文化的抱负。刘师培1907年应章太炎之邀去日本参加《民报》,和章太炎并肩作战,和《新民丛报》展开论战。章太炎这时期住在刘师培家。1907年底,章太炎托刘师培夫妇向端方贷款和刘师培叛变投敌之事,两人绝交,不复相见。二、辛亥革命时期宣传无政府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深受社会主义思潮影响。日本20世纪后就大量翻译西方社会主义学说,成立社会主义研究团体。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刊物《浙江潮》、《江苏》、《民报》等刊载文章宣传该思潮;中国国内刊物《大公报》、《东方杂志)也如此;改良派报刊《新民丛报》也做宣传。这是当时一股思想潮流,刘师培1907年2月到日本后,结交日本社会党无政府主义派幸德秋水、大杉荣。他与日本社会党人激进派北辉次郎、和田三郎等游,遂醉心社会主义。1907年在日本创办《天义报》和《衡报》宣传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李喜所在《论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潮》文中指出刘师培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潮是无政府主义派的社会主义,该派具有三大特征:倡议用绝对平均主义代替社会主义;用绝对自由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国家观点;为小生产者为主体的劳苦大众抱不平,把实现社会主义主张寄托在发动穷人革命上。刘师培的无政府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延续了1907年刊发《民报》的《悲佃篇》的观点:号召农民起来平分地主土地,认为只有陈胜这样的农民起义爆发才有他们的社会主义公理实施之日。刘师培这一时期刊发的重要文章有《人类均力说》、《无政府主义之平等观》、《论种族革命与无政府革命之得失》、《论新政为病民之根》、《中国民生问题论》《废兵废财论》等。关于刘师培的无政府主义观问题,研究的文献较多,不再累赘论述。

刘师培革命前后十年一直关注中国及其地方教育问题,这一点始终不变,虽然刘师培在一生政治活动中有三次变化,是个善变之人。

1903年3月刘师培在《苏报》上刊发《留别扬州人士书》,探讨振兴扬州地方教育的方案:扬城分划四区,每区各设二校,让贫民能接受普通教育;增设女子教育,有助家庭教育的培养。1904年,刘师培编写《国文典问答》为小学课本。刘师培认为民弱不能抵抗外侵和消除内乱,提倡教育和尚武精神是开发民智救国保种的有力手段。《警钟日报》刊登《中国古代教育之秩序》,从中国古代寻找教育发展的素养,指出目前中国面临的教育危机,目前学校的教育成效未见,其原因是教育没有秩序,可以向古代教育秩序学习。

刘师培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是先进的,他将教育振兴与民族国家振兴结合论述,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以刘师培为代表创建的国学保存会在主办的《政艺通报》介绍乡土历史教科书,推动乡土历史教科书的编撰,重视学童的乡土教育,促进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这些教科书排满的革命观点婉约曲折的表达出来。《政艺通报》上刊发刘师培所作的三地乡土历史教科书的序言,阐明编辑宗旨“养其乡土之心,由是而群知爱国,当世急务也”。刘师培和同道者编写教科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是同当时国家内忧外患的危机形势相联系的。这时期的教科书将教育、学术文化、时代背景紧密联系,通过《政艺通报》及其留日学生刊物《湖北学生界》、《浙江潮》等的转载和宣传,传达了中国教育的新学科、新体例、新史学的理念。

三、辛亥革命后期、民国初叛变革命及其原因

1907年2月,刘师培为避开清廷的迫害应章太炎邀请避难日本,携妻何震、姻弟汪公权一起同往,此时就向端方献媚,作《上端方书》,告发革命党“1906年在东南方活动甚急,今春元旦移居日本东京”。3月,章太炎与孙中山因《民报》经费问题产生矛盾,误会孙中山接受日本政府赠款;刘师培想改组同盟会,取得干事职权,遭到刘揆一反对而中止。刘师培夫妇受章太炎委托向张之洞运动赴印度研究佛经路费;1908年1月,章太炎第四次写信给回国的刘师培夫妇叮嘱路费问题不要外泄,刘师培夫妇接此函后,就向端方输诚,第二次向端方上书,“说明自己年少无知,被革命党人利用其才学为革命派报刊撰述,强调自己没有实际行动反抗清廷;还提出拯救朝廷的五条计策和平定革命的十条计策”。

刘师培变节原因较复杂:首先,夫人何震好名利,鼓动刘师培争权夺利,在同盟会中谋求干事未果改投端方;刘师培和革命党人一些政治观点不同,产生了“维新不如守旧”的想法;经费和疾病的困扰为其叛变的客观因素,章太炎托刘师培向清廷官员谋求访学经费,刘师培夫妇此时留日费用和办报费用都浩大,刘师培长期疾病在身,长时间颠簸流离伤害身体(刘师培1919年由于肺病病逝)。他们选中端方,其一端方在朝中得势,在清廷预备立宪中呈上了梁启超代拟的改革奏稿,政治态度较开明;端方当时为两江总督,重视教育,创立两江师范学堂,要开办历史、地理科目,在当时是全国高等教育的先河,想请博学的学者担任教授,时任端方的幕僚、刘师培的老熟人陈庆年向端方举荐了他;刘师培的性格单纯又优柔寡断,他潜心做国学研究,疏于世故,生活上比较依靠好名利的夫人何震,听她安排,自己不能坚定立场、权其得失。章太炎爱惜刘师培的才学,托人问责何震外,还写信劝刘师培远离官场、专心学术;鲁迅后来也写信给钱玄同,鞭挞刘师培背叛辛亥革命,充当端方暗探。

1911年11月,端方在四川资州被杀,刘师培被资州军政分府拘押。章太炎发表宣言,呼吁不杀刘师培,认为他是难得的通博之材,如杀了刘师培,中国的文学自此扫地。

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章太炎、蔡元培联名刊登《求刘申叔通信》,查寻刘师培下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大总统府致电四川都督府,保释刘师培;后来,刘师培担任四川国学院院副,讲授《春秋左氏传》;他还创办了《四川国学杂志》,后来改为《国学汇编》,刘师培成为该刊主要撰稿人之一。1913年《国故钩沉》杂志出版,刘师培发表了一些旧作。

1915年8月,刘师培与杨度、严复等人联名发表《筹安会宣言》,认为“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中国必须实施君主国体”,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老革命人黄节的痛斥。刘师培被袁世凯任命为署参政院参政、上大夫。1916年刘师培重组《中国学报》,宣传君政复古思想,发表《君政复古论》,公开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鼓吹;发表《联邦驳议》,认为美国式联邦制不如君主立宪制。1917年,刘师培应蔡元培邀请,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教中古文学史,兼任文科研究所国文门指导老师。五四运动时期,刘师培不同意《新青年》反对传统国学,他和学生黄侃等人成立了“国故月刊社”,成为总编。1919年6月,刘师培联合数十位大学教授,领衔致函京师警察厅,要求保释被捕的陈独秀1919年,刘师培编辑的《中国中古文学史》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刊行,该书得到鲁迅的高度评价。元培在《刘君申叔事略》中感慨刘师培没有抛开政治活动去做学问,否则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而言之,刘师培的前期、中期的报刊活动是积极的;后期的报刊活动较少,政治活动较多,其后期的政治活动的善变,走上与辛亥革命相反的道路,有其客观原因、个人的主观原因。刘师培作为扬州学派的继承者,不仅发扬光大了扬州学派,成为扬州学派的后殿军,其早期革命的进步思想通过他的报刊活动传播开来,其报刊活动和学术活动密切结合,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关心教育,提出先进的理念,参与编写教科书,重视普及教育的思想影响了学童、青年人及普通知识分子,应该肯定他的功绩。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设计初探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辛亥革命亲历记》
简论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的作用
“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中国近代民权政治发展的历史走向
应重视提升党史话语表达的科学性
辛亥革命历史教学的探讨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略述学界关于辛亥革命若干问题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