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离“双一流”还有多远

2016-05-14 14:39张岩
中国报道 2016年8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教育部

张岩

只有建立公平有效的评估体系和考核机制,破除“身份壁垒”,中国的高校建设才能真正走上科学理性的发展轨道,“双一流”大学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1995年以来,“985工程”“211工程”等高校建设项目先后实施,意在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多年来,两项工程的实施的确令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重点建设也伴生出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

“985”“211”将成为历史

今年6月,教育部宣布废除一批规范性文件,其中就包括《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关于实施“重点特色学科项目”的意见》《关于继续实施“优秀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一时间,“985”“211”将成为历史成为热议的话题。

对此,教育部公开回应表示,将“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还称,目前正研究制定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

此次改革并非空穴来风。在教育部过去两年的工作要点中,已经找不到有关“985”和“211”工程的表述,而关于“双一流建设”的阐述却逐渐增加。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就已经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作出新部署,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贯彻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创新重点建设机制,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正处在全面深改的关键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高等教育培养和输送人才。”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表示,“‘985工程‘211工程高校要深入研究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承担起‘双一流建设的新使命,加快推动人才培养链与国家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

去行政化势在必行

当初,“985”和“211”工程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由于部委办学的弊端非常明显,上世纪90年代中国启动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高校大规模合并划转,原业务部委管理的大学被剥离到地方政府管理,或者由教育部代国务院管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大学不由部委管理,部委也不乐意拨付经费。推出“985”和“211”两个工程的直接原因就是明确政府应该重点支持哪些高校,哪些高校可以优先获得中央经费支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业进表示:“‘985‘211这些等级区分都是传统‘管办评一体化的产物,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时负责出钱、管理、评价。类似的等级制度,如官方规定的招生批次、重点学校,都是人为的区分,缺乏合理性。应该说,在自由竞争下产生的重点院校才有合理性。中国应该建立对高校的多元评价体系,减少过度行政化管理措施,在公平竞争中改善高校自身的办学质量。”

“由于缺乏资助额度调整机制以及淘汰机制,使得高校认定等于具有‘终身制。换言之,这种‘标签使高校之间有了‘等级‘身份的差别,严重影响了一些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也损伤了教育公平和效率。短期而言,可能会加速部分高校的发展。但长远而言,并不利于高校间的竞争,只会拖延‘双一流大学的出现速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破除“终身制”是关键

在就业市场上,“‘985‘211院校毕业生优先”“仅限‘985‘211毕业生”等招聘条件随处可见,它甚至还成为北京、上海等地应届生能否落户参考条件的决定因素。

“大学四年我学习很刻苦,也很努力,成绩优秀,连续四年都获得奖学金。我们专业所有应该获得的证书我都有。但是因为我不是‘985‘211的毕业生,很多就业机会都和我无缘。”张子薇毕业于辽宁的一所高校,求职过程中的接连受挫让她感觉到自己因毕业院校非“985”和“211”而受到了歧视。“我承认那些院校的学生也很优秀,但是我更希望用人单位能用公正的眼光看待毕业生。”她说。

尽管《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中原则性规定:评估成绩优秀者,给予一定的鼓励;评估成绩不合格者,要限期改正;多次评估不合格者,取消各项优惠政策,不再列入本工程,但“211工程”实施20余年来,没有出现被取消的案例。这意味着,高校一旦争取到入围资格就高枕无忧。

“‘985‘211工程没有继续四期、五期地往下走,就是因为它出现了身份固化,这肯定是不利于学校长期发展建设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告诉记者,之所以要改革现有机制,是因为一旦学校被列入“985”和“211”工程,可能还没有启动一流建设,就已经“功成名就”“自带光环”。有些高质量未被评选的院校进不来,一些进来的院校出现质量下滑也不能被其他优质院校替代,这种缺乏竞争机制的终身制度是有失公平的。

对此,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表示,“双一流”计划从2016年开始正式启动新一轮建设,每五年作为一个建设周期。在建设过程中,还要进行动态的跟踪,包括检测,同时也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根据规定,对于“双一流”大学要实行绩效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平竞争。这也就意味着,此机制更加开放灵活,将来有更多高校可能加入到“双一流”建设队伍中,甚至一些普通学校的学科也有可能入围国家“一流学科”建设。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教育部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