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纹饰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与影响

2016-05-14 21:42张昊钱晓琳
青春岁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书籍装帧传统文化

张昊 钱晓琳

【摘要】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书籍的装帧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旨在让人们提高对中国传统纹饰与书籍装帧间的认识,通过对纹饰的形状,色彩,书籍形态在装帧中的应用的论述,让大众对传统纹饰以其特有的美学表现形式和内涵特性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传统纹饰;饕餮纹;祥云纹;书籍装帧;传统文化

一、项目研究背景

装饰纹样是随着器物的使用需要和人类的审美要求不断发展的,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但反映当时的生活需要和观念意识,而且是当时最通俗易懂、最普及的审美对象,中国时代久远,纷繁的传统纹样与中国元素,在今天也仍然活跃在历史文化舞台。书籍装帧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书籍装帧的形态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使用材质不同发生演变,多元性的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个话题,比如“从传统艺术对现代装帧的启示”,“传统文化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等论著都表明了传统纹饰在书籍装帧中应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纹饰的诞生——以饕餮纹和祥云纹为例

1、饕餮纹的起源

饕餮纹作为一种器物纹饰,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所云:“周鼎若饕餮,有首无身”及《左传》文公十八年縉雲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饕餮之名虽是后人所定,其意义也是后人的附会传说,不可尽信,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沿用这个名称来作为这种纹饰的标识。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的玉器上。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000年前,位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文化。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玉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在各种良渚玉器中发现的纹饰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神人兽面纹。神像的形态,由于雕琢的年代和器物的不同,虽然有所变化,但都源于同一形像,最完整的就是在余杭反山遗址出土的一件大琮上的图像:其上部雕刻的是神人脸面,头戴羽冠,圆眼,宽鼻,阔嘴,牙齿外露;下部是神兽面纹,椭圆形的眼睛,凸额,宽鼻,穿出獠牙的阔嘴,前肢蹲踞,显露出一副狰狞可怖的面目。神像的全身除脸部以外,填刻横直线和卷云纹。这组神像的冠、神面和兽面,采用浅浮雕的方法凸出,其余都在底面上线刻,因此具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效果。这一神人兽面复合像,被称为良渚人崇拜的“神徽”,它也就是后来饕餮纹的最直接的原型。

2、云纹的起源

云纹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装饰图案之一,历史上多有专家学者展开推断、猜测或论证。流传最广也是最为可信的一种是自然崇拜。云纹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某些物体或现象的模仿;原始人类以定居的农耕方式来生活,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在采集与耕作中,人们认识到云与雨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人类以至万物的生存意义与普遍影响。当人们认识到了云多就有可能下雨,甚至会打雷、闪电。因此处于蒙昧时期的人类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强烈的敬畏之心。《论衡·乱龙》日:“神灵之气,云雨之类。”中国古时求雨祈年活动充分体现了这种观点。在殷商甲骨文的记录中,当时不仅有祭云的习俗,而且还采用了高规格的祭仪,将云绘制于各种岩壁、器物之上,加以膜拜。这便是云纹的雏形了。

三、饕餮纹和祥云纹的演变

1、饕餮纹的演变

饕餮兽面纹自良渚文化时期就存在,。它的涵义有“通天地”、“通生死”、“驱鬼避邪”、“威猛、勇敢、公正”、“祭神”等象征说法。饕餮纹虽然是拼合组成的,但并不意味着它是随意拼凑的。古人对于饕餮的具象并无概念,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动物(尤其是大型禽兽)身上发现了其应有的特质,于是在塑造饕餮形象时,他们便整合了羊(牛)角(代表尊贵)、牛耳(善辨)、蛇身(神秘)、鹰爪(勇武)、鸟羽(善飞)等,神秘的怪兽有着人们熟悉的动物的器官,这就使人们能够迅速体验出应对饕餮纹怀有怎样的情感。富有神话气息的来历和外形的夸张,又使得饕餮纹狰狞恐怖,神秘威严,令人望而生畏。饕餮纹最重要的特征应当就是它的眼睛了。无论怎样变化,饕餮纹都少不了那一對炯炯有神、不怒自威的巨目。它瞪视着外界,震撼着人心,同时也强烈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饕餮纹多作为主题花纹出现在青铜器的腹部,少量在足部。宽阔的空间给了它足够的施展余地,醒目的位置则赋予了它更多的支配性与威严感。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饕餮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它所表现出来的狰狞、粗犷、豪放不羁,显示出的震憾人心的威力,象征着中国的历史挣脱野蛮,跨入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凡有饕餮形象的礼器,即显示着尊严、权威和力量,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西周初期,青铜器与晚商基本相同,难以截然分清,饕餮纹亦然。但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也出现了简化的趋向。饕餮纹在器物中逐渐淡化,向周代中期的素面过渡。如父癸鼎只在口下有一圈纹饰带,且纹样简单模糊,三足作翘尾夔形。余都是素面鼎。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风格转向“以素为贵”。原先“以文为贵”的繁缛狞历的饕餮纹便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光。饕餮兽面纹,饕餮兽体变形纹之类的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饕餮兽面纹逐渐衰退。出现了别具特色的卷身夔纹。与此相应,此后的青铜器也在王权下放“礼崩乐坏”的进程中逐渐走向生活化的装饰纹样。青铜器的狞厉减弱,活泼加强。纹饰先变得富丽堂皇、繁缛迂回,继而变得疏朗开阔、简练怡人。青铜器上,怪兽纹减少,颂扬生命的雕塑增加,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宴乐攻战图等代替了饕餮纹的地位。于是饕餮纹便成为一种过去的形象记忆,在历史流变中逐渐丧失了它原有的内涵。各式各样的饕餮纹样都突出了一种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它们呈现出一种狞厉的美,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神秘中,积淀有一种深沉的历史力量。

2、云纹的演变

云纹作为原始艺术中的一种纹样形式,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装饰艺术。原始先民对“云纹”的这种特殊情感和认识使得云纹在中国传统吉祥纹饰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具有符合中国儒道精神的特殊意境,中国艺术的特有内涵,在几千年的变化发展中,形成了变化万千的独特气质。关于云纹演变的考证有以下几种:

(1)云纹生于文字的演变

在甲骨文中的云字下部卷曲,这是古人在经过观察云的自然形态后,加以提取,象形而来,其与云纹的形态十分相似。故也是很有可能的一种说法。可追本溯源其仍是对天象的崇拜所至。

(2)產生于原始时期烧制陶器时手指纹的誊摹

古人在烧制陶器皿时,手指纹印在未干的陶土上留下指纹的回旋状纹理,逐渐形成陶制器皿上的一种装饰纹样,随着时间的发展,渐渐的演变成了人们崇拜的“云”形纹饰。

云纹在隋唐时期与灵芝相结合产生了如意云纹,意为吉祥如意,广泛的应用与建筑、服饰之中。因其寓意美好,而运用广泛,流传至今。

将传统文化元素推陈出新,首先要对传统经典的文化元素进行深了解,每个时期的经典都是当时人类文明的优秀代表,也是一种文化得以维系不坠的基本支撑点。只有抱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学习态度才能理解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气韵,南朝的《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法。所谓气韵生动就是强调艺术的灵动感,气是气息、气势。韵是韵律、韵味。这是中国哲学在艺术上的体现·中国哲学认为“天地万物由一气派生一气相联,世界就是一个庞大的气场,万物浮沉于一气之中。”气是流动而又浑然一体的,看似无形之物其实充盈四周而具有内在张力。中国艺术的高妙境界就在于气韵浑然灵动而有活力。

装帧艺术的“生动”气韵是书籍特质所赋予的中国书籍传统是一种正统的文人书卷气·这种正统的儒雅气质是历来装帧艺术所追求的知性的象征、理性的表达·钱君陶先生曾经说过封面设计“总要有浓厚的书卷气,要含有一种内在的感情,要有曲折,要有隐晦……”所谓书卷气的雅致含蓄是一种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化传承的文人气质是具备中国思维特质的形式内涵。设计师只有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并深刻理解传统艺术思想才能感悟这纸香墨色中透出的文人底蕴。我国纸书形式多样、制作考究就形制而言,我国古本在已发现的敦煌遗书中书籍的装帧形式就有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绳装册叶几种。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装帧形式还有龙鳞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袍套装、线装、毛装等多种形制,每种装帧形式都各有其特点。以传统的线装形制为例,其实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进。其基本方法和包背装一样,所不同的是,包背装用整纸裹背,而线状只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仅装订形式就有四目骑线式、太和式、坚角四目式、龟甲式、唐本式、麻叶式、四目式。而且制作工艺复杂精巧。线装工序包括折页、分书、齐线、添副页、草订、加书面、截书、打磨、包角、钉眼、穿线、贴签等,这样制作出来的成书不仅便于翻阅张合自如而且坚固牢靠不易解体而且版式精巧、图文相辅。我国古代书籍总给人以过于素朴简单的印象其实古籍中所涉及的版式设计内容已经包括有版面、版心、标题、行歉、字数、边栏、界行、书口、白口、黑口、象鼻、鱼尾、花口、花栏、书耳、插图等由此足见古人对内文排版设计相当重视。除了将内文版面进行合理的区分设计手法上还采用莲花纹样、光草纹、博古纹、云龙纹等图案对花栏加以装饰在页末篇首饰以篆刻题印。传统版面设计中从字体行距的处理到细微处边线的浓淡均匀从装饰纹样的选择到留白处天头地脚的比例处处皆有讲。

同时古籍中插图配文的使用相当普遍以明清时流传甚广的《西厢记》各刊本为例明后期在内文插图上已是无书无图、无图不精古代版画的各种风格在不同版本中有着鲜明的表现有细腻典雅也有古朴简单线条秀丽、传神生动插图人物刻划“尽态极妍,须发飘动……”这些古籍中的插图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版画艺术的成就也传达出古人图文相辅的装帧理念。

四、中国传统纹饰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得运用

1、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设计中应用应该化繁为简,保留图纹的古意予以简化。古纹样历经年代的粹炼,具有典雅的风格与深度的内涵,它蕴含着先人们的无限巧思,如能将其图形精神维持,另透过现代设计观念,予以精简图形,保留原创的部分,但非囫囵吞枣,必然呈现新的面貌。取其“形”自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造型的再创造。这种在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造型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的心存向往,因而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例如中国联通的标志,采用的就是源于佛教八宝的八吉祥”之一“盘长”的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这种吉祥寓意的沿用,使我们的现代设计少了一些商业气,更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对于“形”和“意”的沿用,可以说是对传统造型的一种浅层次的发展和提升,而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我们摆脱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相,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寻的。我们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的所认同的现代设计。

2、昨日的创新是今日的传统,今日的设计将是明日的文化。中华传统图案无论人事朝代如何更迭,它依然绵延了数千年而未被淘汰,因它不仅是历史图腾而是一股文化流动的水,串连着过去与未来,它反映了人们生活上求安的心理需求和审美的趣味进而成为全球华人共通的视觉符号。但传统的东西之所以不被人们重视,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未能与时俱进,探索新时代表现形式。今日,我们的责任即是借鉴传统丰厚的文化资产,借助各种素材的启迪,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手法,创造出契合时代需求的作品,使传统的生命得以获得滋润而更富生机。站在国际平面设计舞台,各国莫不以文化作为视觉设计的表现利器,如此更能凸显出不同的特色进而受到青睐与注目。任何领域与层面,它总有其传承性。装帧设计成了贯通民族文化的过去时与现在时的“时空隧道”。后工业时代技术与民族文化的紧密结合,使我们对装帧艺术的美学意义的思考踏上了一个新的起点。只有立足于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装帧艺术在世界范围内才会拥有显赫的地位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校释[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2] 李学勤主编. 春秋左传正义[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许静. 中国传统云纹设计的初步探讨[J]. 艺海,2008,2.

[4] 李钢. 浅析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之云纹历史脉络[J]. 科学之友,2010,7.

[5] 朱良知. 中国美学十五讲[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李夏凌. 我国传统书籍装帧的艺术特征及其现代运用[J]. 福建艺术,2008,06.

猜你喜欢
书籍装帧传统文化
王安娜书籍装帧设计作品——以镜明心
美学思想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演变及对现代的影响
书籍装帧设计中内容与形式和谐关系的探究研究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