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绝书》“於(于)”字句研究

2016-05-14 22:11张琳娜
青春岁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介词句式

【摘要】《越绝书》作为春秋时期描写吴越地区的专著,对后世影响巨大,历代学者也对其有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回归原著,采用了穷尽式的检索方式,归纳书中含“於(于)”字句的句式,分析“於(于)”的用法。通过和《史记》中的“於”字句比较,发现《越绝书》中“於(于)”字句的特点:“於(于)后加宾语构成的介宾结构,常放于谓语动词后使用”。

【关键词】越绝书;於;介词;句式

一、引言

《越绝书》是一部来历比较复杂的古书,共有十五卷,其成书时间、作者莫衷一是,本文采取明代杨慎的“隐语论”观点,认为此书成书于东汉初年,由吴平、袁康辑录记载吴越地区政治、经济、地理等方面的著书。书中包含许多“於(于)”字句,“于”和“於”在古代汉语中是常见的虚词,在上古时期虽两字不同音:“于”是匣母鱼部,“於”是影母鱼部,在来源上也存在一定争议(郭锡良:1997),但二者在用法上相近。《越绝书》中两者主要被当做介词使用,本文这里不强调其差异,而是重点分析“於(于)”字句的句式特点。

作者以中国基本古籍库中的四部业刊景明双柏堂本作为底本,同时参考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越绝书》。采取穷尽式的检索方式进行统计:於(于)共出现了312次,其中“於”出现297次,“于”出现了15次。根据郭锡良先生考证(1997),汉代以后介词“于”衰落,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使用次数的减少,故成书于东汉的《越绝书》中的“于”远远少于“於”。接下来笔者将对这312个含“於(于)”的句子进行归类,分析“於(于)”字的用法。

二、“於(于)”用法

“於(于)”在《越绝书》中共出现312次:“于”出现15次,“於”出现297次。对含有於(于)312个例句进行分析归纳,发现他们在书中除作介词,还有各自使用范围:“於”可以用作叹词,“于”可以用于地名中。具体用法如下:

1、“於”作为叹词,共计3次

“於”作叹词时读音发生变化,读作“wū”,且不单独出现,后常加“乎”,构成“於乎”的固定格式,如:

(1)於乎嗟!君王不圖社稷之危,而聽一日之説。《越绝卷·第五》

(2)於乎哀哉,莫肎與也。《越绝卷第·十五》

“于”用于地名中仅有一例:

(3)漁者渡于于斧之津《越绝卷·第一》

2、“於(于)”用作介词

於(于)做介词,是《越绝书》中常见的用法,其后常带宾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一定的语法成分。具体用法如下:

①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地点,译为“在”

(4)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諸侯,皆一旦会於孟津之上。《越绝卷第四》

(5)句踐與吳戰於浙江之上,石買為將。《越绝卷第八》

这一用法所占比例比较大,共有114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越绝书》是一部地方志性质专著的说法。

②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对”

(7)王有臣伍子奢,奢得罪於王,且殺之。《越绝卷第一》

(8)越王間於范子。《越绝卷第十三》

③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9)越絶始於太伯,終於陳恒何?《越绝卷第十五》

(10)明於古今,德配顔淵。《越绝卷第十五》

④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11)胥執忠信,死貴於生。《越绝卷第六》

(12)如此,則君立於齊,危於重卵矣!《越绝卷第七》

⑤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13)子胥懷忠,不忍君沈惑於讒,社稷之傾。《越绝卷第一》

(15)今寡人亲已辱於吴矣。《越绝卷第十三》

3、“於”字形成的固定用法

①“於是”固定用法

“於是”在《越绝书》中共出现28次,总体来看,共有两种用法:第一种用法,表示一件事紧接着另一件事发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于是”,且这一用法占大多数,如:

(18)邊境有大憂,於是王即使使者召子尚於吳。《越绝卷第一》

(19)於是乃令風胡子之吳見歐冶。《越绝卷第十三》

且个别“於是”后加“乃”,译为“于是就”,共出现5次。

(20)湯於是乃飾犧牛以事。《越绝卷第三》

(21)於是乃使之維甲。《越绝卷第三》

第二种用法,连接前后含有因果关系的句子,可译为“因此”。

(22)虧君之行,報父之仇,不可,於是止。《越绝卷第三》

(23)范蠡智能同均,於是之謂也。《越绝卷第六》

②“至於”固定用法

“至於”在全书中共出现五次,可以分为三种用法:第一种“至於”说明某一动作涉及的人物范围,如:

(24)言王者以下,至於庶人,皆當和隂陽四時之變。《越绝卷第三》

(25)王者以下至於庶人,非暮春中夏之時,不可以種五榖。《越绝卷第三》

此用法在同时期的其他作品中也曾出现,但形式常是“自……至於……”如:

(26)自九卿之下至於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平津侯主父列传》

第二种用法是表示程度,如:

(27)大夫何索,居然而辱,乃至於此?《越絕卷第七》

第三种用法是用“至於”引出处所,如:

(28)就李吳疆越地以為戰地,至於柴辟亭、女陽亭者。《越绝卷第八》

最后“属於”在书中仅在《越绝书卷二》中出现一次“屬於無錫縣”,表示所属关系。

三、“於(于)”句式特点及成因

通过对《越绝书》中312例含“於(于)”句子进行分析,发现:於(于)后加宾语,构成的介宾结构,常放于谓语动词后使用。这与《史记》中於字句不同,王其和(2008)曾对《史记》中的“於”和“于”做过统计,其中“於”共出现“4323”次,最主要的用法是做介词,后加宾语充当句子成分。在使用上主要分为两种:用于谓语之前;用于谓语之后,前一用法在《史记》中约占三分之一,在数量上有增加的趋势。(王其和:2008:36)

《史记》是由西汉汉武帝时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7年)编写完成,记录了从皇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书中“於”字句式在使用中有分为两类的趋势。但是相传成书于东汉的吴平、袁康《越绝书》并未体现这一句式特点,大部分的“於”字介宾短语都放于谓语动词后。按照语言发展的连续性,於(于)字句的这一特点应该到东汉继续发展,而不是衰微。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众多,但最主要的一条是由于吴越地区政治、经济的闭塞,造成了文化、语言上的隔阂。汉武帝时期的吴越地区总体上还是“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且汉武帝之后江南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抑制(朱世陆:2005)。《越绝书》是记录吴越地区情况的专著,因此语言比较接近当地的语言。而由于当时闭塞的社会环境造成了吴越地区的於(于)字句使用未分化的现状。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越绝书》中的“於(于)”字句进行归纳整理,发现“於”“于”主要作为介词使用,且形成了“於(于)后加宾语构成的介宾结构,常放于谓语动词后使用”的句型特点,这与西汉“於(于)”字句发展趋势不同步。作者从社会经济对语言产生影响的角度出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与当时吴越地区闭塞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郭锡良. 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 中国语文, 1997 ,2:131-138.

[2] 马丽丽. 先秦汉语介词“于”“於”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6.

[3] 賈齐华, 宋学农. 《诗经》中的“于”和“於” [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88,1:87-92.

[4] 王其和. 论《诗经》中的“于”和“於”[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 ,5: 35-39.

[5] 吴 平, 袁 康. 越绝书[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6] 朱世陆. 汉武帝时代江南、岭南经济地位的变迁[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0,1:1-21.

[7] 张仲清. 《越绝书》作者考辨[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5,4:5-14.

【作者简介】

张琳娜,女,西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介词句式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植物蛋白有助于长寿
介词with的用法及翻译
介词不能这样用
宾语前是否要加介词
“动词+宾语+现在分词”句式归纳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
介词填空专练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