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几项因素

2016-05-14 01:09邢海燕
青春岁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教者教育者主体

邢海燕

【摘要】只有懂得接受才是真正懂得教育,离开接受就谈不上教育。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分析、思考与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十分重视教育过程中接受问题的研究,按受教育者的接受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有价值和质量。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要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更好地提升教育质量,必须要重视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若干因素的分析。

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因素

需要是人的普遍性追求。所谓需要,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依赖和摄取状态,是人们对某种东西缺乏时所产生的主观意向。需要是现实状态与期望状态的差距,是个人的某种缺憾寻求满足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与欲望,表现为愿望、意向、兴趣、动机,这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作为一项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就必然与一定的需要相联系,没有需要也就没有接受活动的产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当人产生了某种需要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和紧张情绪,形成一种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促使主体去寻找目标,表现出接受的积极性,同时去选择接受的内容。当目标找到后,就开始了满足需要的活动,也就是接受外来信息的活动。当需要接受的内容满足后,对这种需要的接受活动就暂告一段落,于是产生新的需要,开始新的接受过程。需要→满足→新的需要→新的满足是接受活动的基本模式,“这种永无止境的需要的产生和满足需要的态度和趋势,使这不仅成为人类活动的原动力,而且也成为推动人类活动的持续动力。”

可见,接受是以受体内在需要的适应与满足的程度为其条件的,人们的内在需要是其接受教育的驱动力。人的内在需要往往表现为价值追求,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需要所驱动的、价值观参与的,人的思想接受活动也是如此。我的需要、他人需要、社会需要的交互作用的存在,形成为思想接受的作用场。

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力因素

接收主体在接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时,总是要先理解其内容,根据他们的“理解定势”来进行接受。这个“理解定势”,就是接收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该结构由受体已有的文化积淀、概念体系、思维定势三个部分组成。对不同接收主体来说,他们接受什么,如何接受以及接受的结果等是有差异的,是凭借其“理解定势”的功能,实现对内容的整合与内化,并最终完成接受。接收主体理解力上的差异,造成了他们接受上的差异。

任何接受主体都已有认识框架和认知结构,都不可能是零存在。人的行为总是受其已有思想所控制的,思想接受活动也是如此,受其已知所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提供的任何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都要首先经过接受主体的已知的过滤、检验,才能起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接受主体的已知与新知的视界融和过程。接受主体的知识、经验的差异,直接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如果接受主体知识水平高、接受能力强、经验丰富,那么在接受教育的活动中会扩大其接受教育的容量与跨度。但是,另一方面,知识能力强的人,自信心、自尊心也强,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信仰和观点,接受教育也会越困难。作为一个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要认真考虑接受主体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

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心理过程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引起人们主观体验的特征。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形成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情感无处不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的情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身关系的主观体验,是思想的非理性状态,表现为喜、怒、哀、乐等,反映的不是教育的客观价值,而是接受主体对教育价值的心理感受,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受其情感参与的影响,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活动的重要特点,接收主体的情感体验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正负效应的关键。所以思想接受活动中,接收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好与恶的情感反应。

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接受活动的信息接收、信息选择所发挥的过滤作用,对接受活动所发挥的激发作用。对接受活动的信息接收、信息选择所发挥的过滤作用。当接受对象确定后,接受者会不由自主地对教育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倾向,这种情感的产生,有时来源于以往的经验;有时是由于情感的传递等等。这种在接受活动初始就形成的情感,将对教育主体的信息择取、信息的理解产生重要的作用。接受主体会有意无意受到这种情感的驱使,从而使接受主体的注意力指向能满足主体情感需要的信息,回避或忽略与接受主体情感需要相悖的信息,或者对这些相悖的信息作出与主体情感需要相一致的理解。同时,情感还对接受时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强度发生影响。对喜爱的接受对象,接受主体会保持更持久的注意,且注意的强度也更强烈,固此就越容易对教育主体加以接受,反过来也就越能满足接受者的情感需要;而对厌恶的接受对象,接受主体往往注意的时间较短,甚至不加以注意,注意的强度也较弱,不太容易对它加以接受。总之接受主体对教育主体所具有的情感强度越高,接受过程中情感的支配作用就越大,而对信息的过滤作用也就越明显。

四、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因素

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高度重视施教者的人格品质对其施教效果的重要性。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明确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良好形象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人们在思想接受活动中,往往会对施教者的可亲可信的感情转移到对其所教育传播的思想的可信可接受的认定上。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施教者人格形象好的教育更可信,接受主体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者施教活动中有自身形象的两大影响力,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权力、地位产生的强制性影响力,二是人格品质产生自然影响力,接受主体面对前一种情况是被动接受,面对后一种情况会主动接受。受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与否,不完全决于施教者的权力、地位如何,内容如何,还决定于施教者的人格品质威信如何。一般说来,接受主体在受教活动中,总是要认真审视施教者的形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施教活动做出人格解读、情感解读、智能解读,并从中决定自己的受、拒态度。接受主体往往以教者的行为接受参照,教育者言教还是身教,其言行是否一致,内外是否如一,都会影响受教者的思想接受效果,如果教者言行一致,则受者会作可接受性解读,从而产生接受欲,否则教者言行不一致,受者徒生反感。接受主体还以教者的态度为接受写照,教者若以权威自压,一派道貌岸然,都会拉开授、受的心理距离,导致接受欲的冷淡与抑制。还以教者的情感为接受写照,是为教育者自身着想,还是教者对受者的真心实意,还只是教者对上级的受命所为,这都会影响受者接受情感、接受思维的启动与封闭,接受的质量与效果。从教育者的教育水平来说,在通常的情况下,教育者高水平的教育与学生高水平的接受是成正比的。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来说,教育者不同的教育方式,必然带来学生不同的接受方式和接受效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好地提升教育质量,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优化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从受教育者的接受教育入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接受活动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的和最后的环节。如果没有这个接受,前面的教育活动都没有了意义,可见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决定性的环节。正是这个问题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接受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根本问题。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就是这种思想进入了人的头脑。“接受”是“教育”的實现。可以说,受教育者的接受问题,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生长点,解决了接受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就必将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教者教育者主体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品读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何谓“主体间性”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