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2016-05-14 01:40伊竹
青春岁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分工独立性生产力

【摘要】三种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里相对比较孤立的表达出来的一种关于人类历史的主张,不仅阐明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特征,也揭示了三种社会形态的依次顺序,即从人对人的依赖,发展为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独立性时期和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时期。可以说,无论是从人类整体的角度来看,还是具体到人类整体当中的某一特定的民族,都需要经历这三种社会形态。

【关键词】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历史发展做了这样的表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这就是学界比较关注的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的三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表述。

一、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含义

1、第一种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人对人的依赖。在第一种社会形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表现为相互依赖性特征。奴隶只有依赖奴隶主才能解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奴隶主对奴隶具有直接支配权。在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人们还不具备驾驭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食物等资源并不是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只是为了满足生产者及其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人们通过氏族、部落等形成共同体才能满足其生存和发展,所以“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2、第二种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以物的依賴为基础的独立性阶段。第二种社会形态是以“人的依赖关系”的解体为前提,是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时期。这个时期马克思把它看作是个人通过独立的方式逐步的发展自己的能力。人的依赖纽带、血统差别等事实上被粉碎了,各个人看起来似乎独立、自由地互相接触,并在这种自由中互相交换,即表现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在这个阶段上,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物的关系相对于人们之间自然形成的关系来说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它是人的个性形成的最初表现,但是对个人来说,由于受到分工的限制,所以他个人能力是片面的,但它并没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然为更高的社会形态所取代。

3、第三种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时期。第二种社会形态为第三种社会形态创造了条件,第三种社会形态不能直接跨越第二种社会形态而存在,因为第三种社会形态的到来必须以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条件。这一时期,“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劳动成为真正的自由的劳动,人不会再被物所役使。“人们取得自己所需的产品不用通过货币来进行交换,而是通过社会中心组织进行按需分配。”个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个性的基础,只有消灭分工对劳动者的限制,人们可以自由的从事各种不同的分工岗位,才能形成“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二、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首先,三大社会形态的演进有其客观必然性。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三大社会形态的演进,而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客观必然性的过程,所以三大社会形态也是一个客观必然性的过程。

在第一种社会形态中,生产力比较落后,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人们只能在狭小的范围内进行生产,社会分工很不发达,所以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随着分工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手工工具逐步发展为机器,这种社会分工和机械化的结果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使个人逐渐摆脱自然共同体的人身依附关系,获得物的依赖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机械化大生产的充分发展,必然会使生产的自动化、科学化时代的到来,这种生产力的飞跃式发展,使人们不用经过交换就可以直接满足自身的需求,人们也不再束缚于分工的条件,可以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实现自由个性的解放。所以,我们承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承认了以此为基础的三大社会形态演进的客观必然性。把三大社会形态的演进看作是一个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一个无法跨越其中的某一个社会形态的必然性过程。

其次,三大社会形态的演进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三大社会形态的演进是普遍性是指: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在任何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都要依次经历这三种社会形态。也就是说,无论哪一个国家或民族,都要从第一种社会形态发展的基础上过渡到第二种社会形态,最终发展为第三种社会形态,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不可能直接跳跃过某一种社会形态直接到达第三种社会形态。三大社会形态的演进又具有特殊性,是因为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各个国家和民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会依照自己本国的国情选择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这样就会产生不同的发展结果,对于同处于一种社会形态的国家和民族,也会因其生产力水平等条件,使得各个国家和民族不能同步进入下一种社会形态,这就是三大社会形态的演进的特殊性所在。所以我们在讨论三大社会形态的演进中既要看到它的普遍性又不要忽视了它的特殊性。

最后,三大社会形态的演进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类历史的发展总体而言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体现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可以说,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是围绕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行的,在生产力的不断推动下,会把人类社会从第一种社会形态推向第二种社会形态,最终推向第三种社会形态,社会生产力从总体而言是一个不断进步的状态,所以三种社会形态也是一个前进的过程。但同时,有的国家或民族会因为一些主客观因素,例如:领导人决策失误、战争、经济危机等原因,使本国家和民族的生产力暂时出现倒退现象,甚至一些国家和民族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在三大社会形态的演进上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基本特性可以看出,三大社会形态的演进完全符合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解,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深刻把握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于当前或今后的改革和建设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3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第3卷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4] 杨学功, 楼俊超.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兼评学界的几种常见理解[J]. 教学与研究, 2012(8):49-56.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作者简介】

伊竹(1992—),女,满族,辽宁省丹东市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4级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分工独立性生产力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独立品格培养
来不及生产力
小蜜蜂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述评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做最好的自己
关于事件独立性的两种判断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