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善若水的智慧

2016-05-14 01:40施亦丹
青春岁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上善若水心胸待人

【摘要】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用水喻道,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因此,拥有“上善”的人能够像水一样,所处善于选择适当位置,心胸善于保持深沉宁静,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统治管理,办事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抓住时机。因为不争,所以不招致怨恨。在老子看来,我们应当效仿水的德性和行为方式,保持甘居低下、宽容不争、滋润万物而不图回报、功成而不倨傲的谦虚品德。惟有如此,才能体会“道”,达到为人处世最和谐的境界。

【关键词】上善若水;道;不争

一、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讲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多年来各行各业的人士都对此有自己的解读和诠释,我在下文也将谈一谈自己的见解和体悟。

这段话是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有利于万物,却不和万物争;水处在众人都厌恶的低下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因此,具有最高的善的人能够像水一样,所处善于选择适当位置,心胸善于保持深沉宁静,待人善于真诚有爱,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统治管理,办事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抓住时机。正是因为不与人争,所以不会招致怨恨。

二、接下来我将具体分析每一句话的内涵以及阐述我个人的一些解读。

上善若水:拥有最高的善的人的生命人格就像水一般,无心而自然,就道家而言,“水”正是无心而自然的精神象征,所以说“上善若水”。这里的“上善”字面意思就是最善、最高的善,但我认为这样理解未免有些肤浅。我认为可以结合儒家中的“至善”一词来理解。《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至善”和老子的“上善”意思应该一致,都是指人的品格的理想境界、理想状态。从儒家提倡的“中庸”思想来看,“至善”并非是最善,因为“止于至善”表达的就是达到至善的状态就可以停止了,再往上变为最善,就反而过头了。而老子也同样反对走极端,他曾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所以老子说的“上善”,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最善。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可以润泽万物,如果没有水分,万物就会干枯而死,但是水利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可见水之善在于水无心,尽管利万物,却不放在心上,就有如“功成而不居”所讲——“功成”在“利万物”,“不居”即“无心”,不居功也就不争了,因此水利万物的“善”就在于不争。此外,水的形状千变万化,水无常形,依容器之形变化而变化,这也体现了水的“不争”。

我认为老子所说的水“不争”而“几于道”,可能是因为他看到水在其柔弱的背后却是一种自强不息、“无以易之”的精神: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这也与中华民族外表柔弱、内心强大的人格特征相符。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自然往下流,而处在众人所厌恶的低下卑微之地。孔门弟子子贡就说:“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论语·子张篇》)普天之下的每一个人,都力争上游,而不愿处在下流之地,因为所有的尘垢都往下游汇集,商纣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几乎千古的骂名都集于他一身,实则他并没有坏到如此地步。但是为什么说“处众人之所恶”就可以“几于道”呢?因为“道”没有自己,给出万物成长的空间,就如同“天地不仁”,不仁无心,放开万物,让万物自生自长;“水”也没有自己,无心自然地往下流,处在最低下的地方,滋润万物、生成万物。“处众人之所恶”是“无”;“滋润生成万物”则是“有”,水又无又有,恰符合道的玄德,所以说“几于道”。

但“几于道”并不“等于道”。一方面,道生万物,水乃道所生,因此尽管水善利万物,较好地体现了道的本性,但并不是道本身,所以只能说它“几于道”。另一方面,水本性中也有恶的一面,如洪水等,所以老子说它“几于道”,表明水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并不完全等同于道,否则会有损于道的完善性。

在我看来,水无心,不知自己往下流,所以不会有委屈感,不会抗议天下人对自己不公平,也不会逃离自己的水性下流,就因为无心不知,无分别也不计较,才可能永远地往下流,也永远地滋润万物,也就是“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水就在最卑微之地,做最高贵的奉献。庄子用“每况愈下”来解说“道”的“无所不在”,说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瓷,在屎溺,在越卑下的地方,越能显现道的高贵。(《庄子·知北游》)水一如道,高贵就在于生成万物。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因为善在于无心自然人要获得最高的善,所以要居处于自然无为之地,心守于自然无为之渊,与人于自然无为之仁,言语于自然无为之信,为政于自然无为之治,事尽于自然无为之能,动宜于自然无为之时。不论居处、心思、待人、言语、为政、处事、行动,均能无心自然,没有执着、也没有负担,放下自己,与世无争,在“不自生”中长久生万物,才能体悟真正的道。

在我看来,这几个“善”较全面地体现了老子的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是他思想中积极入世的一个反映。他所讲的上善的行为,除了心灵的无私宁静,还必须有待人接物的真诚,有赢得民心的信用,有从事政治的本领,有解决问题的才能,有把握时机的智慧等等,这些都是积极入世的表现。由此可见,老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不是一个在道的面前消极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按照道的要求具有充分主观能动性的行为主体,他有自己的行为选择。

夫唯不争,故无尤:只有不与万物争,也就没有怨尤。在我看来“不争”是老子提出的行为选择的最高原则,“无尤”是行为选择的最佳结果。这与前几章的“无为”、“无私”、“不居”思想一脉相承,是无为思想的具体表现。所谓“不争”,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利他,如水之善利万物,二是谦让,如水之居众人之所恶,不与他人争利。这两点都是就个人与他人或社会关系而言,而不是否认个人进取、竞争精神方面,当个人利益与社会、他人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应主动将社会、他人利益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这才是“不争,无尤”的真实内涵。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冲突发生时,将自己置之度外,自己的眼见和心胸会更加宽广,看待、分析问题也会更加客观、理性。

我认为要正确掌握“不争”的智慧,必须要正确理解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善于选择自己所处的适当位置,心胸保持深沉宁静,待人真诚友爱,始终坚持利人谦让,人生就会少去许多烦恼。我们要积极地参与社会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积极把握人生成功的条件和机遇。无为不是不干,不争不是无能,只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才谈得上“功成而不居”。

三、综上,老子用水喻道,告诉我们如果想体会“道”,使自己形成最完善的人格,达到为人处世最和谐的境界,我们就要拥有像水一样的品行——言谈要像水那样,循循善诱、平和清静、以诚感人;施政要像水那样,甘居低下,走到人心的深处,从而得到人心;真心实意地帮助别人而不图回报;避免争锋相对的矛盾冲突,不去争夺一时的利益得失;取得成绩时,不抢功自傲,保持谦逊礼让。惟有如此,才会与道的要求相一致,使自己生活得更加快乐逍遥。

【作者簡介】

施亦丹(1995—),女,江苏镇江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3级哲学班学生。

猜你喜欢
上善若水心胸待人
日子
打嗝
日子
奇怪的爸爸
《上善若水》教案
上善若水(之三)
心胸
季札挂剑
别做奇怪的人
做人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