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电影产业链的问题及对策

2016-05-14 01:40徐雪萍
青春岁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问题策略

【摘要】新世纪中国电影取得了巨大发展,而其背后的經济产业链日渐规模化,包括电影与旅游业的互相渗透、电影插片广告与企业经济利益、电影后产品开发等,均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影视经济已经成为新兴的高成长性的行业,对电影产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影响到与电影相关产业的互动性。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链;问题;策略

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产业,电影市场发展从解放初期的革命片到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文艺片,再到21世纪加入世贸组织投资过亿的商业片,经历了几次的浮浮沉沉,虽说发展是如此的曲折,但也造就了今天的成长。

一、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发展现状

传统意义上的电影产业链是指包括电影创作(制片)、发行、放映(简称“制-发-放”)的 体化流程。广义的电影产业链即“大电影产业链”,则在原有产业链前后端进行延伸,前端加入电影投融资,后端加入电影衍生产品(如音像制品、广告、游戏)和拓展其他放映渠道(如在有线电视、MP4、网络等媒介播放)。它反映的是电影产业单位公司之间的经济生态系统。

2009年全球电影票房收入达到了299亿美元,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大电影市场成为支撑整个世界电影市场的核心区域。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62亿,位居全球第九;银幕数量位居全球第四,大陆观影人次位居全球第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大国。截至 2010年上半年,我国已审查通过影片288部;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总收入48亿元,全国新增影院149家,银幕596块,接近2009年全年的增长水平。

二、中国电影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华语电影的精神家园。体现出的民族文化情怀的不同可以将华语电影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影片区分开来。反之,如果某部华语电影缺乏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度与韵味,那么,该片即使故事叙述得很生动,从某种角度说也不能算是一部成功的华语电影。就近期推出的华语影片来看,有些影片一旦观众进入欣赏环节,顿觉中华传统文化扑面而来;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华语电影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倾向。

1、“二重性矛盾”:电影的庸俗化倾向

从理论角度来说,电影作为文化产业,其产品即制作和发行的影片,在内容上应兼具市场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具体而言,一方面,影片的故事内容应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迎合市场需要,以追逐更大的利润,因为满足市场的要求应当是电影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影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自身又存在着内在的艺术性要求。这种艺术性要求,在形式上是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展开中浸润和散发出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情怀和价值观念。电影产业的这二重性规定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统一又自相矛盾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运用电影产业二重性关系的原理作为分析工具,对当前某些华语影片中存在的以市场性冲击艺术性、将中华传统文化推向庸俗化的偏向展开分析,并探讨产生这一偏向的症结所在。

喜剧片一直是大众最为喜闻乐见的类型片,观众在笑声中得到自我情感的宣泄,同时收获艺术享受,成为许多经典喜剧片精神的内核。然而,随着近些年来观众对轻松搞笑喜剧片的需求不断上涨,导致华语银幕上喜剧片扎堆仓促上马和唯票房论,造成许多喜剧片庸俗化和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曾拍摄过《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的大导演张艺谋在 2009 年岁末推出的《三枪拍案惊奇》令舆论界大跌眼镜,被戏称为“大厨端出碗油泼面”。《三枪拍案惊奇》高举“俗文化”大旗,通过“电影的爱情多角化、艺术形式嫁接化、人物形象脸谱化和造型雷人化、场面的视觉化、台词方言化、古装片现代化、明星云集化”。

反映出中国电影的过度娱乐化发展现象。这类影片并不重视艺术上对电影文本的推敲,而主要服从于从经济收益的角度制作电影产品,试图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博得最大化的票房收益。这类影片的意图就只是娱乐大众,但是喜剧片岂能“娱乐至死”,电影在给大众形式上的娱乐之外,还应承载思想和精神上的启示。

2、制片业的不景气导致无法规模运作

制片业的不景气造成了观众流失,影片成本无法回收,影院改营他业,从而导致电影产业链无法实现规模运作。目前我国电影市场的规模狭小,中国人口超过13亿,中国电影从业者近30万人,而国内票房仅25亿左右,综合收入仅为60亿左右。而美国2005年国内票房为89.9亿美元,全球票房为230亿美元,日本国内票房为17亿美元,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俄罗斯电影市场2006年的国内票房也将首次超过4亿美元。中国电影的市场规模与中国的人口规模以及不断提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仍不相称。

文化产业有个特殊的奥秘:文化内容通过资源的整合加工后,能够生成巨大的资本价值。这种资本价值的投资回报途径具有广泛的延伸性,能够以多种产品和服务的延伸形式表现出来。这点在电影产业领域最为典型。电影的核心价值在于这部影片的内容,而一部电影的投资回报则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探索电影投资回报的不同路径,以获得最大化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成为全球电影投资商的共识。后电影产品开发是电影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电影后产品的开发,能够和电影播放相配合,形成互惠互利的最佳营销模式。电影的热播,提高了电影的品牌和剧中人物的影响力,有利于电影相关产品的推出;而和电影相关产品的不断推出,则进一步提升了电影本身的品牌,从而形成电影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三、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发展策略

在长期的产业化运营过程中,形成一套以明星制和流水线型的制片模式为主的高效的电影生产制作机制。

所谓明星制,一方面是指明星签约制,即电影明星与制片公司签订合约,确定其每年为公司拍摄多少部影片,获得多少报酬,以及违约责任等其它权利义务关系,也就是通过合同的形式使明星隶属于制片公司;另一方面则是指制片公司重要影片的策划、生产、宣传都围绕明星进行,从而使明星成为一部影片或一系列影片的品牌,成为区别于其它影片的重要标志。明星制直接造成了制片成本的上涨,同时也极大开拓了电影产业链的延伸空间。另一方面,明星制将电影产业链上的制片发行放映三个环节的利益更加内在地联结在一起,从而给整个电影业带来巨大利益。

后电影产品的开发是构建完善的电影产业链的必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国电影产业链不健全、不完善,整个电影业过分依赖影片票房收入回收投资,而忽视了后电影产品开发阶段,后电影产品经验严重不足。我们必须注重培育后电影市场,从而促进电影产业链盈利模式的多元化。

四、结束语

中国电影从诞生至今,已经走过百年历程。百年来,中国电影历经风雨,透过其独有的东方情思和璀璨镜像,人们不难理出一条清晰的历史轴线,那就是紧握着电影产业之链,中国电影就昌盛:反之,割断或弃置了电影产业之链,中国电影则衰则弱。培植电影完善的产业链,有利于提升中国电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改善电影投资环境,吸引产业投资;产业链能增强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产业链的稳定运作有助于电影产业各个环节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带动整个电影产业的循环运动。

【参考文献】

[1] 李少白. 影心探颐:电影历史及理论[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164.

[2] 黄一峰. 电影市场学[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129-132.

[3] 徐浩然, 雷深烨. 文化产业管理[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作者简介】

徐雪萍(1994—),女,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原胶南市)人,山东省临沂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问题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