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同性质用工的文化管理

2016-05-14 05:42徐扬韩轶
企业文明 2016年6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用工岗位

徐扬  韩轶

通常企业员工补充渠道不外乎两种方式,即内部选拔和外部招收,两种方式相互补充,各有所长。相比内部人员,外部招收员工可以给企业带来不同的价值观和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此外,外聘的优秀技术人才、管理专家也会带给企业新的技术知识、管理技能和客户群体。同时,在未来工作中,外招员工与企业原有员工间会产生竞争意识,激发斗志和潜能,通过工作上的逐步融合而实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然而,人无完人,在外招员工身上也不可避免地存有不足,需要经历较长时间重新定位和调整,使其符合企业要求并融入企业的氛围,将企业作为他们的事业和命运的共同体,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进而形成对企业的较高忠诚度。对企业内不同性质用工的员工,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强化文化宣传和文化灌输

作为企业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功底。企业内部员工、外聘员工以及其他用工性质的员工都有着各自的价值观念,但由于他们的资历不同、成长环境各异、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别等原因,使得员工群体的价值观念千差万别。为了求同存异,企业针对现状,应通过价值观念的培育性教育、倡导和模范人物的宣传感召等文化管理方式,使不同用工性质组成的员工团队能够摒弃各自传统的、不适宜的价值观念,在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树立正确的、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员工成才的价值共同体,并达成共识基础,成为全体员工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企业新招收的员工来说,新价值观念的培育是一个由服从,经过认同,最后达到内化的过程。服从是在培育的初期,通过某种外部作用(如人生观教育)使企业中的新成员被动地接受某种价值观念,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认同是受外界影响(如模范人物的感召)而自觉地接受某种价值观念,对这一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接受;内化不仅是自愿地接受某种价值观念,而且对它的正确性有真正的理解,并按照这一价值观念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文化管理要注重理念认同、行为相同、效果趋同。理念要得到不同用工的认同,必须在企业的各个沟通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和阐释,把文化理念、企业价值观变成生动活泼的故事,贯穿于企业管理、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技术创新等领域。以理念为核心树立先进人物典型,注重从理念方面对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提炼,在宣传中让全体员工理解并做到认同,同时也使企业文化的推广变得具体而生动,企业的报刊、板报、宣传栏、网站、各种会议,都应成为文化宣传的工具和重要载体。

在文化管理实践方法上,可以在广泛宣讲与培训基础上,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认知与达标考试,从细处着手,建立以企业内部故事或案例分析题型为主的考试题库,充分融合并能折射企业价值观等文化理念,把考试成绩作为员工岗位任职考核标准之一,目的是提高整体员工队伍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践行能力,以此推进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的传播和强化文化管理的氛围。

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

在文化管理实践中,我们感受到不同岗位、不同资历、不同用工性质的员工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需求差异,因而员工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为此要针对不同员工群体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建立并完善符合企业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科学管理和配置人力资源是重中之重。在实行管理岗位职级、生产技术岗位职级管理的基础上,通过竞聘、轮岗、挂职锻炼等方式把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不同员工放到一定的岗位上锻炼,为他们提供成长发展的空间,形成员工想发展、能发展的晋升通道,彰显文化管理的制度魅力。

不同的员工群体,文化管理应有所不同。对于工龄短、职级低的新员工,要注重职业发展的引导和企业文化的认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和职业安全需求;对于工龄长、职级较高的老员工,则应满足他们的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对于不同用工性质的员工,尤其是收入偏低且在一线生产岗位工作的员工,更要关注此群体的心理变化,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建立真情关怀的用人机制,营造和谐氛围使其融入团队。同时要注重培养使用,使人尽其才,把思想素质优、工作能力强、业务技能精、敬业精神好的员工,作为培养对象纳入培养计划,使其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产生归属感和使命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待自律性较差的员工管理上,并不一定让他感受到“胡萝卜”的重要,有时还需要“大棒”的威力;对待自我管理较好的员工有时也会出现满足、依赖、停滞、消沉的情况,适当的教育和调整能够帮助他们认清自我,重新焕发新的工作斗志。

加强职业教育引导

纵观企业员工管理,不论用工性质、素质结构如何,都应统筹做好职业教育工作。其中,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应置于文化管理的首位。

开展员工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员工职业行为,是企业对员工开展文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有效防范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治本措施。道德教育直接关系着员工的思想本质,影响着员工的精神意识、职业情操、敬业观念的树立与未来发展,是文化管理的立本之基。因此,企业要找准结合点,广泛开展爱国、爱企、敬业奉献的事例教育,积极引导员工在受教育过程中正确意识的形成以及思想认识的提升,防范消极思想的侵蚀以及在员工中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将道德教育落实到位,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同时,要努力扩大职业道德教育成果,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新的活动载体,努力使职业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活泼,不断得到员工群体的深刻理解与认同,并最终转化为员工群体的意识与行为。

企业的文化管理工作要加强职业发展与改革形势教育,使员工明确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新阶段中的新任务,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投身于企业发展与改革之中,在参与中承受锻炼、接受考验,分享成果,不断练就一支站位高、作风实、思想过硬、技能超群的员工团队。

企业的文化管理工作要突出价值观与荣辱观教育,深入进行奉献精神教育。帮助员工知荣辱、辨是非,激发员工立足本职岗位、勤奋扎实的工作热情,形成与企业同呼吸、共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注重职业技能培养

面对国家“十三五”深化改革和发展新形势,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打造一支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的员工团队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是企业不断提升竞争力的需要——赋予了文化管理的新内涵。

加强不同专业、不同层级员工的技能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虽然员工存在用工性质不同,但技能培养要相同。如何做好员工职业技能培养工作呢?首先要考虑培训的针对性,要在认真摸底的基础上,制订各专业的年度培养计划,保证计划与需求的契合度;二是要注重加强培训内容研究,合理设计培训内容并安排实施,力求使员工掌握急需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岗位工作的需要,保证内容与需求的一致性;三是要注重加强培训的实效性,培训时间、人员要落实到位,培训的内容要实在具体,通过培训,员工的能力素质有新的提高,工作实效实现新的提升;四是要建立培训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利用自主时间、自觉自愿充电学习,最大限度发掘员工潜能,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梯队和具有综合文化素养的员工团队,这是企业基业长青的百年大计,是持续开展文化管理的根本所在。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用工岗位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儿子签了『用工合同』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