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简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6-05-14 04:10王晶
亚太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王晶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就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教育形势需要我们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与中国文化相融通,秉承创新精神,提升创造能力,打造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将之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和培育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13-02

构建和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贴近中国现实国情、反映中国发展道路、融合中国文化传统的话语体系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改革、建设、发展和创新实践,用它来引导大学生投入社会主义建设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和重大课题。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即“8·19”讲话)中着重强调,要“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①这就要提倡马克思主义工作者要始终立足中国实际、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入分析全球大势,更加广泛的建设符合中国国情与时代相融能够突出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范本及其话语体系,培养好下一代接班人的思想觉悟,让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积极的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话语,包括口头话语和文字话语,是一定思想、观念、情感、理论、知识、文化等的语言表达方式。话语体系就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话语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样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怎样引导好,教育好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为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体系在新时代所要面对的重大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说,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也是中国的。这些理论成果的话语表达,即其所运用的话语体系,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所体现出来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其把当下中国的理论视野、执政理念、制度设置和实践方法等诸方面给予一种全新的诠释,是对中国政治与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就是这样一种综合的、高品格的理论话语形态。怎样把这样一种理论话语形态介绍给大学生,让他们能够自觉实践践行,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毋庸置疑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是最好的引导介绍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形成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和价值二者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国情之后具有别国所不具有的特殊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政治意识形态,是我们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要自觉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把中国化,包括话语体系的中国化,以便更好地被我们的人民所理解、接受,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毛泽东早就指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②因此,在中国实践和民族文化背景下,“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就必然要求有中国的“表现形式”,包括对马克思主义解读与阐释的本土化话语体系。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是在西方语境下的理论创造,当将其运用于中国这一东方国家、东方文化语境中时,必然要求包括话语体系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一般来说,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话语体系。因此,充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的内容,一方面要源源不断的输送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话语表达研究的人才,加强研究内容,逐渐形成科学严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在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运用话语体系展开研究,使其能够普遍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情,让二者紧密的联合起来。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发展路径

构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应按照一定的路径:

其一,马克思主义应融合东西方优秀思想文化。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优秀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强调要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③但都不是一般地“搬用”。虽然这一提法相对较晚,其实早在抗战时期我们党、特别是毛泽东对此就有明确而清醒的认识。强调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④,要求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对待外来文化,一方面要求“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同时又要求绝不搞“全盘西化”,要求批判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明确指出“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⑤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毛泽东阐述得非常清楚:“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收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⑥这仍然是我们今天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旨在充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内容,强化马克思主义与本土文化的契合,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文化向度,提高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本土文化自信和时代文化认同,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其二,应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能力。构建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要求理论工作者的创新与创造。因此,理论工作者应培养创造意识,发扬创新精神,提升理论创造力,打造适应时代发展和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要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适应力、影响力,就要力争提高理论话语的创新能力。要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足中国,立足当下,特别是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⑦为此,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同时,还具有世界意义、全球蕴含。

其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话语体系交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者,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决定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的重要体现,要求在话语体系上把二者统一起来,交汇进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也承接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人类文明成果,是对全党和全国人民价值共识的凝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恪守与践行,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相交汇、相融通。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⑨在当今时代,对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必然如此。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发展方向,首先就必须紧紧结合中国的发展实践,充分结合中国的民族文化、民族话语传统。只有如此,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才是有效的、有生命力。“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⑩

其实,自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就一直在不断地丰富发展中。“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B11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历经艰险,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理论概括,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的逐步完善和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B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就是要不断地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同时积极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感受中国气势,体会中国力量,不断打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单位:上海电机学院学生处)

注解:

①《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htm

②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③毛泽东:《关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批示》(1964年9月27日),《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

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708页。

⑤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707页。

⑥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1944年7月14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页。

⑦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⑧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politics/2012-11/20/content_27165856_5.htm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⑩邓小平:《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1987年3月27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B11江泽民:《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九九七年一月二十九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03/content_2644994.htm;另见《人民日报》1997年1月30日(第1版)。

B12《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htm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