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浙江省现行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思考

2016-05-14 04:39王丰颖
亚太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王丰颖(1990.05-),女,汉,浙江湖州,硕士研究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管理。

摘 要: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却面临一个巨大障碍——中高职衔接不畅。浙江省作为职业教育大省,在促进中高职衔接这一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本文旨在对浙江省现行中高职衔接模式作出客观的描述与评价。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56-01

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以及技能型人才,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构成职业教育体系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被当作两个独立的阶段,这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经过多年探索,浙江省在如何构建有效的衔接模式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浙江省现行中高职衔接模式

衔接模式包含了招生制度、学制、教学目标等内容,但主要以学制为划分依据。目前中高职衔接模式大致分为学制衔接模式和非学制衔接模式。

(一)学制衔接模式。学制衔接又称为外延式衔接,主要通过学习年限来对接。浙江省现行的中高职学制衔接模式主要有3+2、五年一贯制、单招单考以及优秀中职生免试升学模式。

(1)3+2模式。浙江省于2000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3+2中高职衔接模式。3+2模式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中高职院校进行分段式联合培养,前三年在中职院校进行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毕业后通过考试进入高职院校深造,年限2年。3+2衔接模式使中职生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接受更高水平的技能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但3+2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也呈现出许多弊端。100%的升学率降低了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一对多的结对子方式影响了中高职院校之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培养目标的整合,且衔接形式过于表面化。

(2)五年一贯制模式。浙江省从2012年开始实施“五年一贯制”,但与国家层面的“五年一贯制”存在差异,国家层面的“五年一贯制”主要指部分高等院校招初中毕业生举办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下伸式)或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式)这两种情形[1],而浙江省采取的“五年一贯制”是由中高职院校共同制定的五年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招收初中毕业生,两者分段负责,通过考核衔接,由高职院校统筹规划,市属高职院校与当地若干所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进行联合。五年一贯制模式由高职院校全权负责,中职院校只需配合实施,这有效地避免了双方权责不明的状况。除此之外,还通过控制学校和专业的数量来保证教学质量。

(3)单招单考模式。浙江省采取“文化课+技能水平考试”的方法对中职生进行考核,其中技能水平考试包括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两项考试。考试主要由省市教育机构组织实施,每年提供两次机会,考试次数和用于高职单招单考的成绩都由考生自行决定。单招单考模式是通过考试来衔接的,它即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保证了生源质量。但其不合理的组班方式易导致中职生的重复学习以及资源浪费。

(4)优秀中职生免试升学模式。从2012年起,浙江省开始实施技能优秀中职毕业生免试升学政策,该政策规定凡是获得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举办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的本省籍应届中职毕业生,可免试保送就读省内高职院校相关或相近专业,获得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一、二等奖的中职生,在高职院校资助招生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中,由招生院校计入综合成绩,不受政策加分上限的限制。优秀中职生免试升学模式有效地将中高职院校衔接起来,扩充了中职生的升学渠道,进一步提升了其专业技能水平。

(二)非学制衔接模式。非学制衔接又称为内涵式衔接,主要通过教学制度以及教学评估手段对申请接受高职教育的人员进行评估,达到入学标准的人员可以接受高职教育,从而实现中高职衔接[2]。非学制衔接模式扩大了教育对象,改革了评估方式,提高了教学资源使用率,有利于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浙江省从2008年实施双元制成人高职教育这一非学制衔接模式,它主要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衔接模式。每周高职院校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为学员集中进行教学,采取学分制形式,学员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毕业证书。双元制衔接模式促使企业员工不断提升知识和技能,有利于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培养。目前非学制衔接模式成熟程度不及学制衔接模式,但它的有效性却不言而喻,非学制衔接模式是今后中高职衔接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

二、浙江省构建全方位衔接模式的尝试

合理有效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应打破学制衔接的局限性,做到全方位的衔接。2014年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将课程设置作为核心突破点,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善,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衔接模式。

改革后的课程被称为选择性课程,主要由核心课程和自选课程组成。核心课程属于必修课程,由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公共选修课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而专业必修课程保证专业技能的获得。自选课程则由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组成,内容丰富广泛。新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丰富多样,为中职生接受高职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根据中职生的学习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导生制等教学组织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评价上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获取学分。除规定的学分之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及各种技能大赛的获奖都能转化为学分。有关部门正尝试将学分作为衔接中高职的方法,中职学习期间所获得有关专业技能的学分将作为高职招生的重要依据。

有效的衔接不仅在于外延式的衔接,更要扩展到内涵式的对接。浙江省正努力突破学制衔接的狭隘性,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方位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以此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刘育峰.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2,10(23).

[2]黄鑫,金盛.关于国内中高职衔接研究之述评[J].职教论坛,2011,18.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模式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永续债券探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