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心理分析及对策

2016-05-14 04:39彭蓉
亚太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网络道德心理对策

作者简介:彭蓉(1993-),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网络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上的失范,不利于大学生个体、他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在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诸多原因中,作为行为原动力的心理因素具有根源性、内生性。主要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发生的心理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内容和形式等入手,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心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75-0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1]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敏感度决定了他们已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时有发生,必须加以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指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2]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其网络伦理建设也不容忽视。

一、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及危害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表现

按照品德四要素划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络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几个方面。

1. 网络道德认知欠缺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道德观念的认识、判断,对事物进行是非曲直、善恶美丑进行判断和评价。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的观念仍未深入到部分大学生内心。当下,多样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在全球广为传播,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时常受到涤荡和冲击。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借助互联网,经过包装和粉饰,获得了部分大学生的青睐。受猎奇心理、认知水平、社会经验、辨别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大学生在一些思想和观念面前往往缺乏辨识力。

2. 网络道德情感淡漠

道德情感是指人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和情感反应。部分大学生患有较为严重的网络依赖症。他们陶醉在自我设定的角色里。充满正能量和人情味的事件和新闻,并不能唤起他们的同情和赞扬。相反,他们往往认为这只是一种媒体的炒作和做秀。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开放性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淡漠化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3. 网络道德意志弱化

道德意志是指个体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阻碍和困难的意志和决心。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个体是否将已有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转化成道德行为。网上诸多的不良诱惑,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大学生的价值观并未完全成型,易波动、陷入矛盾。这使得道德的天平易发生偏斜、偏向非理性,原本不够坚固的意志再次被挑战。

4. 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道德行为失范意味着个体的行为违背主流的价值观和价值导向。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当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出现偏差,其行为自然就会出现问题。盗窃他人知识成果、网络语言暴力、随意散布转发不良和虚假信息等都是常见的网络道德问题。部分大学生也成为了这些行为的主体。虽然这并不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只要存在,就应加以重视。

(二)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危害

毋庸置疑,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无论对大学生个体人格健康发展和社会化,还是对社会的良性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1.不利于大学生人格健全和社会化

首先,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对个体的人格健康发展不利。在网上表现出来的非健康情绪和行为会对自身的人格造成不同程度的扭曲。其次,这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发展不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中的人,大学生也不例外。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长期处于“人-机器”的交互模式之下,可能导致他们脱离现实生活,缺少与外界的沟通,不利于其社会化。最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还有可能对自身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女大学生私会网友被诈骗钱财、有的甚至牺牲生命的情况时有发生。

2.对他人和社会的良性发展不利

第一,对社会中的其他个体权益有害。在网络社会中,人的身份被符号化、被各种账号代替,符号的背后却是真实的社会人。大学生如果在网上对他人实施不符合道德的言论和行为,无疑会让他人受到伤害和损失。第二,对社会整体的环境和氛围不利。大学生若不加鉴别地随意散布谣言、舆论,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就会导致混淆视听、误导公众,势必会为不良舆论扩散推波助澜。第三,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经济损失。如某大学生开发“手机超级病毒”并肆意传播。机主在收到病毒短信之后,手机自动给通讯录里面的所有人联系人发短信,这会让机主损失话费。该病毒在全国除北京以外的省份爆发,给广大用户带来了经济损失。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出现的心理原因

心理是行为产生的原动力。大学生网络道德出现有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心理动因进行分析,利于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措施,促成问题解决。

(一) 寻求自我满足

大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趋于成熟,自我意识增强和需求更加多样。一方面,他们身体发育基本成熟,向成年人迈进,对性也有了需求。但由于传统伦理道德和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约束和限制及缺乏普遍的性教育,性知识的需求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好奇心驱使大学转向互联网。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相比高中阶段更加强烈。面对学业、就业等压力,自信、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越加强烈。现实却很难满足这样的心理需求。开放的网络提供了一个发表自我观点、释放情绪的空间。现实中的挫败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似乎暂时被淡忘和搁置。通过各种网络虚拟身份获得的认可和赞扬使得他们在精神上获得极大满足,获得被尊重感,弥补了现实精神满足缺失的空白。

(二)侥幸心理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生动展示了互联网匿名性,人被符号化这一特点。一个人被各种账号和昵称取代。基于此,部分大学生倾向产生侥幸心理:即使自己在网上做了不道德的事、发表了离经叛道的言论,也不会被别人知晓,也能够逃脱惩罚。这种侥幸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他们去做一些违背伦理道德、社会法律规范的事情。

(三)西方风景独好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趁着全球化的春风四处力图落地生根。在课堂上,大学生们接受的都是既“专”又“红”的教育。例如,我们在课堂上教育和灌输的“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但是,好莱坞大片、西方社会思潮,似乎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一缕清风,给他们送来了真正的“自由”。这种误区使得他们认为西方是真正民主的、是绝对自由的。受到这样的引导,使得大学生们缺乏对社会现象的理性认识,认为自由是为所欲为。正是受西方抽象的自由民主观念影响,大学生对自由的真正意义进行了曲解,故而在网络上推崇抽象的言论自由,随波逐流。

三、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不容忽视,事关大学生健康成长、事关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事关社会良性运作。我们需要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主体、内容及方式入手,减少问题的发生。

(一)拓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主体的范围

1.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虽然大学生多数时间是在学校,但家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多与子女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一方面可发现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感觉到家人的关爱、感受到真实的温暖,从而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发生频率。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培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增加自身运用现代教育设备的技能和素质,更新知识框架,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高校辅导员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做到多观察、早发现、勤沟通,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解决学生的难题,组织多样的活动,把学生从虚幻的网络世界中“拉回来”。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咨询服务,让学生信赖、信服、信任,愿意倾诉自身的心理和情感问题。此外,配套的机制要跟上,包括奖惩机制、预警机制等;硬件也不能落后,要建设绿色校园网。

社会也是一所大学,它教人社会化、适应社会法则。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上网和生活环境,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共识,需要共同发力。将网络社会这个最大变量变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最大公约数。

2.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3](P199)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能力的提升十分必要。应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其自身的力量不容忽视。教育者应该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大学生自身也要加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的养成,生成自觉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内生动力。

(二)丰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要在充分发挥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一方面,要充分阐释和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相关要求。另一方面,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和养分,要与时俱进,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里的仁、义、礼、智、信、四端之心、“慎独”精神等包含了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应该用传统美德去感染和熏陶大学生。让他们懂得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并非法律真空。我们在网络里仍需要奉行仁爱、见利思义、守规范、讲诚信的道德准则;仍需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道德节操;仍需要慎独精神。即使在无人监督和知晓的情况下,也应恪守内心的道德底线,做一个具有网络自律精神优秀大学生网民。

2.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抵制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及行为的不良影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价值导向,理所当然也应成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创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式

1.改变单一课堂教育模式,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O2O模式、“互联网+”成为时下的热词,并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生产的各领域。我们应该借鉴这样的模式,开创和深化德育课堂、“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慕课,将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有效结合,更好地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性和实效性。具体说来,高校应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堂,增强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别笑我是思修课”这一公众微信号寓教于乐、邀请国内知名专家献稿,深受学生喜爱。此外,网络道德心理诊所、讨论专区,以匿名方式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心理问题进行疏通和引导,不失为一种对策。

2.有效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指出,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比意识领域更为广阔的无意识天地。无意识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动机,意图的源泉。潜意识会对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P92)通过优化教育环境,去影响大学生的潜意识,应成为一种导向和实际操作思路。应充分利用校园内的传统的宣传栏、现代电子屏幕等多重载体,定期推送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宣传画和视频,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2015.12.31.

[2]新华网.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2/16/c_1117481089.htm/2015.12.3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赵惜群,黄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初探[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4):129-132.

猜你喜欢
网络道德心理对策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心理感受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新媒体形势下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试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