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创新

2016-05-14 05:10蒋毅
亚太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工作创新高等学校

作者简介:蒋毅(1978-),男,汉族,江苏无锡人,工程硕士,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分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进入本世纪以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推进实践育人工作除了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之外还应结合其他相关措施共同推进,其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尽管全面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但仍然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其中社会实践太过注重形式,未能考虑学生实际;实践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使得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未能起到培养全面发展大学生的有效作用。同时,深化实践育人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因此本文以江南大学为例,综合分析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推进过程中如何实现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创新,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高等学校;实践育人;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17-02

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当下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点是形成一系列新制度、新政策和新措施,切实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的新局面,实现理论和实践双方面的创新。在高校实践育人推进过程中广大高校学生作为主力军,是检验实践育人工作推进成果的重要试金石。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推进却受到相关实际因素的影响而未能起到预期效果。长期以来,高等学校一直强调“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实践育人的提出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三育人”体系同时也遮蔽了学生在教学、管理和服务中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很大程度上在弱化高校学生对社会实践认知和体验的基础上,也削弱了其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身的能力。因此。提高对高校实践育人重要性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改变高校学生在教育中长期被置于客体位置的局限,而且能够更好的突出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扩充与完善传统的“三育人”教育内涵,真正能够培养能够适应并超越社会发展的具有社会时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现状

高校实践育人方式是针对广大在校青年学生,在更好的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深入社会和生活,将自身所学融入到社会实践,再从社会实践中感悟所学并得到提升的一种育人方式,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是培养健全人格,完善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发展、改进和完善,尤其是近几年国家一系列相关文件的出台更是将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实践也越来越贴近社会变革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认清形势,勇于创新,着力突破,建立一种实践育人的创新型长效机制来克服现有方式中的缺陷,以此来推进和保障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时效性以及长效性。

二、 高校实践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以江南大学为例)

1、 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正确的认识。虽然国家对高校学生实践育人工作高度重视,但各高校因为自身思想认识程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缺失。传统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多数高校依旧将社会实践这门课程当作“业余课程”,缺少一系列相关细则,从而导致实践育人组织、监督和指导不理,学生放任自由。从主观上对推进实践育人机制形成阻碍。

2、 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高校推进实践育人工作需要良好的外界环境和社会相关部门的友好配合,但就目前情况来看,(1)、接纳高校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社会企事业单位数量不多;(2)、相关接纳高校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社会部门配合程度不高,高校学生发挥施展能力受到限制;(3)相关社会实践单位分配任务以及提供设施、环境过于简单,未能充分起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3、 实践育人运势模式单一。以江南大学为例,根据相关实践教学与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实验、上机等必修的实践课程参与程度比较高,相比较而言,学科竞赛和创新项目的参与程度较低,学生对其知晓程度略低,参加见习、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培训的情况相对良好,通过这些数据及相关人数参与比例可以看出,实践育人项目单一化且某些项目的参与程度低是阻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同时也由于未能提供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项目导致学生眼界未能充分打开,削弱了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作用。

4、 学生本人对实践育人观点认同感较低。在江南大学教学实践满意度的相关调查中可以发现,高于50%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调研能力、创新能力及专业知识水平能力,近30%的同学持中立态度,还有近20%的同学认为实践教学的成效有待提高,这说明有起码近一半的同学对实践教学持怀疑甚至否认态度。同时在专业领域和课程教学课时安排的比例问题上,人文社科类专业认为课时数恰到好处的比例远少于理工类专业,并且在调查中相关实践基地也呈现出文科和理工科在数量和质量上失衡的现象。

5、 对社会实践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指导,在此次江南大学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的相关调查中发现,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就业创业模式的认知度,为日后的工作和步入社会有很大的帮助。但贯穿前期的准备、中期的实施以及后期的总结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实践人才培养体系,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的社会实践后期没有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模式单一,评定形式单一,往往都是以一份实习报告的形式收尾,忽视考察实践过程的落实情况。同时高校对实践最终成果通常没有相对应的完整专业指导,并且没有将此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评奖评优、组织发展等挂科,忽略相关激励机制。从实践育人现有机制忽视成果的表现不难看出实践育人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

三、 创新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几点思考

创新高校实践育人模式,引导当代大学生更好的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深入实践,关注社会热点,充分发掘青年学生内在潜力、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教育发展的应有之意,因此针对上述高校育人模式现状及其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江南大学实际情况,探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机制体制的创新,真正实现实践育人的全员化、全程化和立体化,让实践育人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1、 优化学生社会实践参与方式。针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社会实践安排时间不合理,流于形式,学生方面不够重视,应付了事的现状,江南大学创新性的开战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是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实习、见习环节存在的问题,在建立校企合作的同时学校内部实行“4+1”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之后,从大三开始每周抽出一天的时间到企业实习,其余四天在学校上课,以解决教学周期与时间周期不相适应的矛盾,也将短期培训集中实习化为长期分散实习,同时,建立客观科学的考察方式,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加大实习单位对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和对应的实习答辩考核权重,降低书面资料的权重,以此来客观的反映实践教学的成果。创新的形式加上客观的教学评价结果能够更好的发挥社会实践育人的作用。

2、 紧密联系所学、体现专业特色。当前高校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求大”、“求影响力”忽视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现象,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实践活动成了“面子工程”,能让学生得到锻炼的实际内容却被忽视,实践活动应该更加重实质而不是看外表,因此科学的设置社会实践内容成为关键,社会实践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一环,不能泛泛而谈搞形式主义,更应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需要,根据专业设置的不同要求,开展符合专业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扩大参与度;另一方面更加能够体现专业特色,服务国计民生。

3、 丰富活动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创新性。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充分结合高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公定位和目标,探索符合新时期大学生身心特点和能力诉求所需要的新内容,突破传统社会实践单一、简单的形式,进行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江南大学在开展实践育人工作上不仅进行相关宣传,而且树立优秀典型,大力运用学校红网工程,通过校内报刊、广播和暑假社会实践工作简报,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自媒体积极主动的开展宣传,同时充分利用团中央、团省委媒体网络平台效应,大力提高活动的社会效应,通过后期开展的“井冈情—中国梦”、“天翼”智慧城镇调研计划、“中国大学生经济调研项目”、“农家书屋普查”等专项项目的开展,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实践活动,打造江南品牌的实践新形象。

4、 优化整体资源,加强合作与交流。良好的高校与社会实践资源是高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高校实践育人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其中,作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载体和重要依托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助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稳步推进的关键动力,江南大学在努力提升实践基地的质量和层次的同时,将社会实践基地与学校教学实践基地、科学研究基地、科技推广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相结合,建成各级各类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见习基地近三百个,如我校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地云南玉溪、我校合作共建单位四川省遂宁市、我校专业合作单位舍得酒业集团,通过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加强社会实践工作的内外互动与交流,实现了资源利用的充分化。

5、 健全机制,构建实践育人工作体系。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对实践考核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突出时代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范围和数量,确定实践育人的内容和目标。如江南大学推行由学院根据自身专业情况以及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制定定岗实习计划,对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加强过程管理,对过程相关情况进行多样记录与评价。另一方面建立坚强的组织保障。各职能部门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统筹制定实践育人的总体规划。如江南大学开始打造辅导员专业化,发挥思政教室和管理人员的主体作用,提高其组织实践育人工作的积极性,逐渐形成一批理论功底深厚、社会经验丰富、用于开拓创新的实践育人工作队伍。

实践育人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形成的科学教育理念。实践教育不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作用,其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共同构成高校教育体系,随着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不断推进,更好的创新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形式与内容,着眼于当代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课题来源:2015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社指导项目:“项目管理视野下的实践育人工作研究”(编号:2015SJD36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瑞.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高校研究,2014(8).

[2]刘西华,付邦龙.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科文汇,2012(6):30-31.

[3]顾秉林.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全面素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增刊).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工作创新高等学校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关于国有企业工会工作创新的思考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媒体融合下广播电台编辑工作创新研究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