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探讨改革方向

2016-05-14 08:53于萍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考试核心素养

于萍

目前,全国各地特别是京杭大运河沿线各省市都开始积极探索核心素养的培育,推进新一轮中高考改革。虽然不同省市在具体措施上存在着差异,但是“立德树人”是各地改革的核心所指,也是根本任务。

为了进一步加强运河沿线各省市之间的教育交流,把教育协同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北京市教育学会、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在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举办了“第一届中华运河文化教育高峰论坛”。本次高峰论坛的主题是“核心素养与考试评价改革”,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各省市的专家、领导、校长等5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聚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教育的三个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人培养得怎么样。

核心素养就是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和目标,也是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在本次论坛中,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等专家就核心素养的体系建构与实践探索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杨志成从比较逻辑、归纳逻辑、历史逻辑、演绎逻辑和实践逻辑层面分析了核心素养的发展及体系建构。他认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不是研究“核心素养”这四个字,而是研究核心素养体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或者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将核心素养细化、具体化,只有先将核心素养的内容和培养目标具体化,才能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要根据学段的发展趋势,研究学生在每个学段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教育最基本的共性要求,既要体现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特色,更要适合学生的发展和水平。因此,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提出,在明确核心素养的内容后,下一步要思考学校课程结构的调整、走班制教学以及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在课程方面,纵向上要把国家规定的几大类课程进行分类整合,横向上要分层分类地推进,将课程分为两种适用——一种对全体学生适用,一种对中间层次的学生适用。在分类的基础上搭建学科课程群,调整学科知识,通过目标再定位重组知识模块。

陶西平也指出,核心素养的研究最终要贯穿到全部的教育活动中,特别是学科教学当中。因此,在教学中,要将核心素养转化为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要明确自己的核心目标。

当前的教育改革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要求。2015年,北京市出台了课程计划,从顶层设计的层面提出了“整体育人”的理念,鼓励学校依据课程标准搞创新实验,加强学科实践活动,各学科都要拿出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学科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很多学校的课程体系建构也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如清华附小的“1+X”课程、北京小学的“四季课程”、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三元课程”等,都对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了分类重组,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方向:考试评价要关注活生生的人

核心素养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考试评价改革则关注人培养得怎么样,这就涉及到考试评价的标准问题。2010年,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当今中国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两个价值取向——教育性和社会性。教育性就是以人为本,面向人的全面个性发展;社会性就是关注教育公平,尊重社会公平的价值。在考试评价改革中如何协调教育性和社会性,是本次论坛中专家关注的焦点。

陶西平认为,考试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的协调。从育人功能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都有独特的个性,应该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中高考应该是多元化的,应该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学生,这样也有助于高等学校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选拔人才,使更多的人才涌现出来。但是中高考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解决社会阶层的流通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这就要求考试标准能够更加统一,以体现这个流通的普遍性。而这两者之间是存在矛盾的。

所以,无论如何改革,中高考改革方案都要在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之间寻找协调,使这两方面的功能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近期,北京市出台了新的中高考方案。北京市中高考改革彰显了选择性和均衡性的教育理念,降低了学术难度,增加了内容宽度,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北京市中高考改革贯穿了科学选材和公平选材的理念,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推进了综合评价,弱化了中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符合素质教育的导向,最终有利于形成综合考试、分类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材、监督有力的体制。

2014年,上海市也推出了中高考改革方案。其实,早在2009年,格致中学就已经开始尝试考试评价方式的改革。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认为,考试评价改革必须要变单一的学科知识的评价为综合素质的评价,变横向优劣的比较为纵向成长的比较,变结果的甄别评价为过程的发展评价,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不论何种形式的改革,考试评价改革最终要实现三个导向:一是让学生形成一种共通性的社会品格,具有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教育的宗旨;二是让学生和家长共同设计一条适合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路径;三是培养学生独具性的创新素养。

改革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改革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更多难题,因此,任何改革都很难做到完美、完善。考试评价改革,我们永远在路上。

共识:走得再远都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

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实现育人目标。因此,在教育改革中,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属性,这是学校教育实践的文化基础。

教育要回归人的发展的原点。普通高中教育应该以培养每个高中生的自由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根本目的。潞河中学校长徐华认为,学校的功能是以文化人,教育的定位就是要牢牢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潞河中学在教育改革中始终抓住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条主线,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特质的需求,在科学态度、人文素养、主体意识、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开展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同时,学校要为教师主动发展、个性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人格涵养、师德修养、课程意识、学科素养、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实现以学生和教师发展为本的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同样,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任学宝也认为,教育改革不能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一切教育改革都是为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个教育的本质要求。因此,他提出让教育回归原点,就是让学生有多样化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何通海也提出,在教育改革中,学校要始终把握三个“回归”的理念:回归教育的原点,尊重学生的兴趣,以人为本;回归教育的本质,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回归校长的办学,校长要更多地统筹课程、统筹师资、统筹资源。

从学校实践来看,回归教育本质,就要在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可能中建立动态平衡的学校教育新常态。这就要求学校首先从学生的选择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其次,从学生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差异;第三,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可能中建立起平衡。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学校既要有坚守的定力,也要有改革的魄力。

编辑 付江泓

猜你喜欢
考试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