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西方观众熟悉的形式传播精彩的中国故事

2016-05-14 18:41司锦泉
对外传播 2016年6期
关键词:江苏文化

司锦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复强调要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江苏着力打造传统文化精品工程和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用西方观众熟悉的形式传播精彩的中国故事,探索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子。

文化“走出去”的实践

一是突出亮点,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2014年欧洲古典音乐节在柏林举行,一场中外“混搭”节目将音乐节推向高潮。中国明代昆剧《牡丹亭》与产生于16世纪的欧洲牧情歌剧同台上演,这种跨越国界、习俗及文化的剧种同场演出在德国观众中引起极大共鸣,让人为之惊叹。《牡丹亭》讲述了书生柳梦梅和太守之女杜丽娘追求爱情的动人故事,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昆剧唱腔华丽婉转,表演细腻,舞姿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深深吸引了外国观众。德国艺术家冯·卡姆波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16世纪后,莎士比亚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问世,剧情描写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对相爱的恋人,为了追求幸福,不顾冷酷现实,最后双双殉情自杀。莎士比亚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表达了人们追求个人自由与幸福的理念。同时代诞生的昆剧《牡丹亭》也是表现了16世纪中国明朝时期一对恋人冲破婚姻的枷锁、大胆追求爱情的故事,剧情同样扣人心弦,人物命运同样跌宕起伏,让人看到东西方文化的相通之处。

二是多措并举,不断拓宽“走出去”渠道。把文化交流与市场推广结合起来,组织艺术院团积极参与中宣部、文化部的“感知中国”“欢乐春节”等文化交流活动。同时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通过商业渠道走向海外市场。江苏省演艺集团先后在日本、比利时、澳大利亚设立了三家海外分公司,与一批海外知名艺术机构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机制,精心策划了《江苏风韵——中国作品交响音乐会》、《江南风情——民族歌舞表演》、《江南情韵——民族音乐会》、大型原创歌剧《运之河》等一批特色文化产品。2015年应中国驻欧盟使团的邀请,我们举办“感知中国·江苏文化欧洲行”文化交流活动。活动以大型原创歌剧《运之河》巡演为主线,先后在日内瓦、布鲁塞尔、罗马、米兰四个城市上演8场。《运之河》以大运河的开掘、通航和隋唐朝代更迭为主线,编织了一部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历史正剧,客观还原了隋炀帝的历史功过,用欧洲观众熟悉的歌剧形式,讲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中国故事,得到欧洲观众的广泛好评。欧盟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伯恩·斯凯说,西方歌剧在主题上多以歌颂爱情为主,而这部歌剧以历史故事为主题,皇帝形象的个人色彩也很鲜明,可以激发西方观众探索中国文化的好奇心。意大利总统府文化事务顾问蒂托·卢克雷齐·里佐在观看演出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这是一部中国歌剧,因为题材本身就是中国的,但是这一题材又是世界性的,其中被剥削百姓的情感和反抗压迫的起义在全世界都是相同的,而且这条运河的挖掘和埃及建造金字塔以及古罗马帝国建造巨型建筑并无二致。我们虽然相隔万里,却拥有同样的奇迹,这是我从这部美妙的歌剧当中得到的感悟。歌剧当中丰富的色彩、美轮美奂的舞台布景和动听的歌声把这一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是精准定位,主动对接海外市场需求。江苏盐城杂技团是一家民间艺术团体,创作的大型音乐杂技剧《猴·西游记》曾在美国纽约林肯表演艺术中心连演27场且场场爆满,创造了该中心建立以来单一剧目演出规模和场次的最新样板,打破了2011年英国莎士比亚戏剧在此演出21场的历史记录。这次演出在受众对象上实现了以西方华人社会为主向以西方主流社会为主的转变,在运作方式上实现了由传统的租场演出向纯商业演出的转变,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舞台艺术的对外文化贸易。

传统杂技节目重技艺表演,轻情节内容,深层文化的艺术感染受到限制。《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如何把传统杂技与历史故事融为一体,为外国观众所接受?该艺术团专门邀请了国际著名编导和创作团队。总导演长期从事东西方文化交流、谙熟西方观众欣赏习惯和中国戏剧文化。音乐创作、动漫设计、造型等均由世界知名专家担任。该剧精选了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智过火焰山等9个精彩片断,通过精心策划,整理改编,在节目形式、内容、题材等方面量身定做,做到“中国风格、国际表达”,使得全剧看点十足,高潮迭起,实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扬善惩恶的主题与西方观众乐于接受的英雄主义的碰撞与共鸣。该剧带给观众美不胜收的愉悦,被当地媒体誉为“独一无二的剧场体验”和“史诗般的休闲娱乐”。

启示与思考

近年来,江苏文化“走出去”的成功实践,给了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树立自信,“文化差异”并非文化“走出去”的障碍。“这是一条河,千里长河,连两江三河可通四海,船行天下物畅诸国,将承载着大隋国运,将流淌着万民的福泽。修一条河哟,一条梦中的河,这是我此生最美的宏愿……”歌剧《运之河》的演出,音乐雄浑耐听不失感染力,既展现史诗的大气磅礴,也有人物刻画的婉约细腻。该剧欧洲演出的首场在日内瓦,瑞士著名音乐家克伊奈看完后评价道:“《运之河》用歌剧艺术的形式呈现大运河贯通南北的开凿历史,虽然讲的是中国历史故事,但采用现代音乐的表达形式,欧洲人会从这样的演出中感知中国。”那一刻,你会由衷地感慨,所谓“文化差异”与隔阂并不存在,好的作品,可以穿越国界,穿越语言,直抵内心,引发共鸣。

发源于苏州昆山的昆剧,是中华民族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昆曲集中国戏曲艺术之精华,熔诗、词、乐、歌、舞、戏于一炉,在中国戏曲史、文学史、音乐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喻为“百戏之祖”。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4年,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用青春的演员演青春的爱情故事,来吸引青春的观众,给这门古老的艺术以青春的喜悦和生命,在美国上演时场场爆满。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王芳说起一件事:她在比利时演出昆剧《长生殿》,每当演到杨贵妃和唐明皇阴阳两隔双双哭泣的时候,从舞台上看下去,台下竟变成白茫茫一片,原来深受感动的观众怕自己哭泣时的声音影响到别人,都很自觉地用纸巾遮挡着脸。她认为文化的力量可以净化心灵,也说明中华传统戏曲可以为世人所接受。既然昆剧可以跨文化传播,其他的文化作品亦不例外。所谓“文化差异”,其实不应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障碍。中国文化渴望世界舞台,世界也需要中国文化展示风采。从《马可·波罗游记》到18世纪风靡欧洲的“中国风”,再到近年来中国春节在海外被追捧,都说明世界各国对中华文明的向往。我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要有充分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国际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把我们优秀的、能够真正体现民族文化精髓的作品传播出去。

启示之二:创新方式,探寻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猴·西游记》的成功演出,在于大胆创新内容和形式,吸收了大量动漫人物的造型特点,将漫画形象设计与杂技、武术、灯光特效等元素相融合。在舞台音乐上,运用琵琶、中阮等传统乐器,结合电子乐、打击乐以及西方非主流音乐形式,注入现代审美意识和流行文化元素。在表演艺术上,增添武术动作、马术表演、魔术杂耍以及现代舞蹈等,视觉冲击感强,精彩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走出去”,转变观念尤为重要。中华文化在古代曾领世界风骚,近代以来在世界舞台上逐步被边缘化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自身发生了什么本质性的变化。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走出去”,并非简单移植的行为,而是一个交流与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否顺利展开,前提是如何最大程度地寻求共识,建立起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就要求我们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和国外的文化去碰撞、交流,在互相交融之中,用我们独特的文化感染力提升文化影响力。实践表明,只有贴近西方观众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中国故事进行“国际表达”,才能拨动外国观众的心弦。

启示之三:形成合力,让文化传播方式“百花齐放”。江苏是文化大省,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厚的文化积淀,金陵文化、吴文化、维扬文化、楚汉文化、运河文化、江海文化等异彩纷呈。从历史上看,江苏对外交往频繁活跃。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了向世界传承中华文化的伟大实践。比如,郑和七下西洋,是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启航。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是从江苏扬州出发。历代先贤传送的不仅仅是丝绸、瓷器和商贾的贸易,更具价值的是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中华文明。江苏既有昆剧这样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京剧、锡剧、扬剧、淮剧、江南丝竹、苏州评弹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生江苏泰州的梅兰芳,是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早在1930年,梅兰芳先生就曾在美国演出百余场,此举轰动一时。近年来,江苏各地以及有关文化企业,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打造了不少精品力作,纷纷走上国际舞台。比如,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品的大型中国原创音乐剧《锦绣过云楼》,精彩亮相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该剧以过云楼藏书为故事背景,结合流行音乐和昆曲等元素,演绎了姑苏顾氏家庭以书传家、以身护书的感人故事,被誉为中国版的“战争与和平”,深受外国观众喜爱。江苏无锡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和新疆阿合奇县歌舞团携手创排的大型民族舞剧《英雄玛纳斯》,该剧由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的《玛纳斯》改编而成,以舞剧的形式讲述了玛纳斯家族八代人捍卫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英雄传奇。在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江苏广电旗下幸福蓝海集团集团出品的电影《白日焰火》,荣获最佳影片“金熊奖”,江苏著名作家毕飞宇作品改编的电影《推拿》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江苏卫视成功将《非诚勿扰》节目模式输出海外,相继在韩国中华TV,马来西亚电视台、文莱NTV7、新加坡的StarHub、美国中文电视台、澳大利亚SBS电视台播出,成为江苏国际知名度最高的文化品牌产品,被哈佛大学商学院编入经典课程案例。

实践表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要重视发挥民间的力量。中华文化的根和魂都深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离开了民间的广泛参与,文化对外传播不仅失去了意义,而且也会失去内在动力。减少政府参与、淡化官方色彩,是当今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总体趋势,也是为减少别国误解和疑虑而采取的通行做法。这就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重点从体制和机制上解除制约文化“走出去”的束缚,充分挖掘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潜力,让民间力量和人才在国际竞争中释放能量。同时还要借助新媒体力量,实现展示的多媒体化,使中华文化的传播更立体、更鲜活,将中国文学、美术、音乐、影视、传统文化等文化样式,有血有肉地呈现出来,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效果。(江苏省委外宣办供图)

猜你喜欢
江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谁远谁近?
图说江苏制造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