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结缘新闻 颠覆传统报道模式

2016-05-14 09:07秦兰珺
网络传播 2016年6期
关键词:全景秩序会议

秦兰珺

2016年,“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一词炙手可热。VR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的技术,用户在体验该技术应用时,能够沉浸到画面中并有身临其境之感。那么,当VR技术与新闻结缘,将会如何?当VR技术应用于传统会议报道,又会带来哪些变革?

试水:两会报道应用VR技术

1938年9月,袁牧之和吴印咸带着成套设备来到延安,促成了延安电影团的诞生。电影团拍摄了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代表的革命历史纪录片,不仅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珍贵的纪录,也开创了会议影像报道的先河。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影像事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会议报道开始的。一方面,七十年来,会议报道形成了成熟的影像语言套路,堪称影像表义的典范程式;另一方面,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发展,又总会被最先应用到会议报道中。

如果说2014年是媒体融合元年,2015两会报道新媒体元素的比重明显加大,那么,2016年则堪称另一个元年——VR元年,而VR又是最新的媒介技术之一,这就不难理解,为何2016两会报导的一大亮点会集中在VR的大规模应用上。据不完全统计,《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网、中青网、澎湃新闻、新浪新闻、网易新闻、《财经》杂志、优酷土豆、乐视网等媒体均开始试水VR新闻。

其实,在VR新闻方面,2016两会报道并非先驱。新华社在“九三阅兵”中就已经开始尝试VR全景报道。而美国广播公司和《纽约时报》则分别在2015年9月和11月开通了自己的VR新闻频道,报道内容多是灾难、战争、游行等新闻现场,将VR如此大规模地应用在会议报道中是中国媒体首创。

创新:360度的机遇和挑战

全景镜头又称360度镜头,几乎能360度无死角地捕捉影像。虽然所有影像在本质上都是二维画面,但当环面不断延伸,就被缝合成了一个自洽的球形空间。全景影像建构的是一个以摄影机为中心的影像之“境”,而非特定视角下的有限之“景”。这意味着观众在360度影像的包围中,好像并非仅在屏幕前观看,而是在环境中游走,也更容易让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其实,现有的大部分全景新闻,看中的就是VR在制造现场感上的潜力。一方面,还原新闻现场本身就是新闻报导的一大诉求;另一方面,因身临其境才能带来感同身受,这无疑更能促进观众对报道对象产生认同感和同情心。因此,灾难、贫困、战争和游行等题材才会成为VR新闻的首选。试想一下,如果让观众“走入”震后废墟、贫困乡村、战争难民营或是游行人群,感其所感,见其所见,而非仅仅在屏幕前的某个外部视角观看,报道的情感效果将会大大加强。也正因如此,全景两会报道更能完整地复原记者的参会经历,让观众“走入”人民大会堂,感受每年一度的两会盛况。

另一方面,我们并不能因此断言“限定性”和“扁平性”这两个影像的根本特征就消失了——虽然它们不再是影像本身的特征,却依旧是观众视野中影像的特征。因为,观众不能像全景镜头那样长出满头“眼睛”,所以最终还需自己操控视角,在影像建构的环境中选择观看什么及如何观看。换言之,传统镜头就像“框定”有限信息给读者阅读的书籍,而全景镜头则是360度全方位捕捉信息的互联网。从传统影像到全景影像,不止“眼睛”多了些、画面多了些,更展现了信息时代的气质。

与此同时,如果从传统到全景,“景”的捕捉变成了“境”的捕捉,那么分镜和剪辑产生的画面衔接,将变成立体空间的衔接;如果“画面衔接”尚符合眼睛在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接受方式,较易被建构成一个具有时空连续性的事件,那么“空间衔接”则超越了我们的日常体验,带来的将是一种时空传送的奇幻穿越感。所以,比起传统影像,若非为了特地制造以上效果,现在的全景拍摄实践往往会选择大幅度减少“分镜”和“剪辑”。

取景、摄影机运动、分镜和剪辑是传统影像表义的基本手段。现在,它们有的需要被重新定义(取景),有的被让渡给了观众(推、拉、摇),有的需要大幅度减少(分境和剪辑),但最终发现,最符合全景拍摄技术特性的拍摄模式,竟然是最为“省事”的“固定长镜头”!如果在看什么和如何看的问题上,观众的决定权越来越大,而制作者的决定权越来越小,又如何保障影像语言的表义效果呢?

这个问题在会议报道中同样存在。会议影像有其一套独特的镜头语言,何时推、何时拉、从什么地方开始摇、又朝着哪个方向移都很有讲究。镜头的秩序配合着会议的秩序,而会议的秩序又象征着社会的秩序,镜头、会议和社会构成的是一个秩序井然的隐喻系统。那么,如果用全景报道会议,就难免要把传统报道中相当于镜头运动的“权利”让渡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决定观看的先后和方向、聚焦的时间和范围,这又如何保证会议报道的影像表义呢?

融合:秩序和多元的并存

新华网VR两会报道之傅莹新闻发布会是全景会议报道的优秀案例。针对会议过程的报道约140秒,除去傅莹回答慈善法(31秒)、二孩政策(24秒)和“十三五”规划(21秒)的三个长镜头,剩下60余秒的报道由7个镜头剪辑而成,这些镜头又分别来自位于同一会场的3个不同机位。拍摄者在由多个镜头构成的360度镜头之中规定出了一个“默认”镜头,如果观众仅仅像观看传统新闻那样观看该报道,那么整个视频的“默认”影像则按照这个“默认”镜头框定的画面编辑而成,最终的报道呈现依旧是由这三个机位提供的分境剪辑而成的传统会议报道。可以说,它遵守的还是会议报道的镜头语法和剪辑模式。在这样的镜头语言中,会议室是一个有视觉中心的空间,会议是一个由秩序建构的会议,而发布会则是以制作者的视角展现出来的会议过程。

但如果观众拖动鼠标操纵自己的视角,以“非默认”的方式观看报道,那么他们看到的就不仅是默认镜头中的发言人,也可能是转换视角后的观众;不仅是默认画面中认真作记录的观众,也可能是正在自拍甚至拍全景镜头本身的观众……这样一来,会议室就从一个秩序空间变为探索空间,会议也立刻由秩序建构的会议变为具有某种互动自由度的会议。换言之,会议在其“默认”观看方式之外,增加了观众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的个性体验方式。这不仅体现了会议报道的视角变得更加多元,而且意味着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报道本身,更体现了会议报道的视角变得更加多元。

不难看出,正是互联网和新媒体促进了报道的多元性,在这层意义上,VR全景报道不仅要在技术上是新媒体的,而且在文化和理念上也是新媒体的,才真正符合“媒体融合”的要求和方向。

猜你喜欢
全景秩序会议
戴上耳机,享受全景声 JVC EXOFIELD XP-EXT1
会议通知
秩序与自由
会议通知
全景敞视主义与侦探小说中的“看”
孤独与秩序
从5.1到全景声就这么简单 FOCAL SIB EVO DOLBY ATMOS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
全景搜索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