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族心理原型差异的汉英语言模糊性研究

2016-05-14 11:04滕德明
关键词:差异

滕德明

摘 要: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同民族的心理原型差异决定了不同语言模糊性的个性化特征。汉字具有强烈表义功能的内部结构和封闭性与独立性并存的外部形态以及重意合的语言结构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模糊性,并进而衍生出汉语语言独特的隽永含蓄、朦胧深邃的美学特质。英语的模糊性则通过语音语调、词义界限、话语意义和修辞格等的模糊形式表现出来,体现出语言表达简洁细腻、幽默委婉及灵活多变的美学效果。

关键词:语言模糊性;民族心理原型;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137-03

一、引言

模糊性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常规现象,在不同语言中因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而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和极大的个性。模糊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语音、词汇、句法以及语言的使用等。国外模糊语言理论主要是本位研究和语言模糊性与其它学科关系的研究。国内的模糊语言学研究也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体系。该体系的内容既包括对国外模糊语言学研究成果的译介,也包括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及应用研究等。尽管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但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对模糊性在不同语言中的差异性研究不足,对造成语言模糊性差异的成因缺乏深层次探讨等。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民族心理原型的视角对汉英语言模糊性差异进行研究,旨在帮助语言学习者及应用者更好地把握汉英语言特点,得体地参与跨文化交际。

二、汉英民族心理原型差异

民族心理原型主要指一个民族群体在长期的历史生活积淀中逐步形成的既定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属性,包括价值取向、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等。由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不同,汉英两大民族的心理原型存在极大差异。

(一)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价值观念系统的深层内核,是民族性格的基石和行动指南。中英文化价值观念冲突集中于汉文化的群体本位意识和西方文化的个体本位意识。在处理国家和个人关系时,西方体现的是个体主义,个体主义被视作人的生存法则;而汉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我们一直强调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要以群体利益为重。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因此英语表达时追求准确、清晰而汉语在表达时常具有模糊性,让听话人自己去体会字里行间的含义。

(二)民族性格

价值观和民族性格在人与人的交际中起着支配作用。由于东西方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演变中存在巨大的差异,继而影响文化发展,最终导致了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汉民族的群体本位取向形成了宽容、大度、依赖、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性格。同时“天人合一”强调对立面的和谐与相互渗透,注重二元的依存和统一。在处事上,汉民族形成了含蓄、求稳和圆融的性格。因此,汉民族的表情达意是内向型的,说话办事讲求含蓄、委婉、藏而不露。相反,西方文化的个体本位取向则突出个体性和主观作用,自由竞争、自我奋斗和自我价值实现成为人们崇尚的行为准则,造就了西方民族追求个性、崇尚冒险与抗争的民族性格。西方传统哲学主张“天人相分”,更强调二元的并存与对立,强调对立面的斗争和转化[1]。西方人有把事物分为两个对立面的倾向,他们认为自然是人要征服和探索的对象,继而形成了善于观察和勇于冒险的民族性格,因此,英语民族的表情达意直率、外向。

(三)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观察事物、体认事理、做出反应时所采取的一种基本思路,所拥有的一种心理定势。”[2]这一心理定势无疑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形象性、曲线性及辨证性的特点;而西方思维则强调分析性、抽象性、直线性以及逻辑性。中国传统思维把自然、社会、人置于一个网络整体中去研究他们之间的联系,注重整体的关联性,注重用辩证法去认识多样性的和谐和对立面的统一,而不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加以逐一分析研究[3]。我们认识世界时喜欢对事物做整体评价,这种重直觉的整体思维方式不免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此外,中国人表情达意采取委婉含蓄的间接方式,语言结构重意合。相反,英语民族则倾向于分解的观点,“……倾向于将事物进行分解剖析以求充分了解。他们将重点放在事物的部分而非整体。”[4]这种强调物我、强调差异分析的思维方式使英语民族喜欢把事物的逻辑联系弄得清楚透切。以分析的眼光看待事物,充满理性,对事物层层剖析进而认识事物本质,高度的抽象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推理造就了英语民族思维模式的直线型及精确性。他们在表情达意、发表议论时多直截了当,语言结构重形合。

三、从民族心理原型视角审视汉英语言模糊性差异

尽管模糊语言为人类社会所共有,但由于一种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文化的继承性,因而又表现为差异性,即语言模糊性的个性。从汉英民族的文化心理原型差异可以看出,汉语文化和思维呈现出明显的“模糊倾向”,而英语文化和思维则体现出更多的“精确性”。这种“模糊”与“精确”必然反映到语言上。申小龙的研究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印欧语言是一种‘单体精确性的语言。……汉语是一种‘骈体模糊性的语言(‘模糊在这里没有丝毫的贬义,因为现实往往是多义的,精确的语句不足以反映)。”[5]

(一)民族心理原型差异决定了汉英语言模糊性的不同表现形式

汉民族的群体本位意识,委婉、含蓄、藏而不露的性格以及重综合、善意会、轻分析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汉民族语言的模糊性呈现出更多普遍存在的个性特征。除了汉英共有的一些模糊表达方式,这种个性特征突出表现在其特殊的字形和语言结构方面。相对而言,英语民族的个体本位意识决定了英语语言的模糊性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精确把握表现出来的。

首先,汉字特殊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增强了汉字的表义功能与暗示能力,造成了汉语模糊性的特殊化和普遍性。(1)汉语思维的直觉性与整体性特征决定了汉字的内部结构具有强烈的表义功能,它为文字增添了一个特殊的意义层次,增强了汉语的模糊性。汉字独特的字形赋予了汉语另一意义层次,即由字形暗示出的与中心义相关联的意义层次,它往往反映出对中心义的原始认识,暗含着与中心义有关的纯朴的哲学观念、审美取向,从而增强语言符号意义的深度与底蕴。此外,汉字部件式的梯级结构也使字形的表义功能呈现出复杂的态势,造成多层能指与所指,从而使汉字字形本身具有了一种含混品格[6]。(2)汉民族重整体、善意会、重综合的文化心理赋予汉字外部形态以封闭性和独立性特征,并进一步强化了汉语的模糊性。人们首先注意的是汉字的封闭性和独立性,然后才对现实的能指形式产生新的理解和重新认识,从而为汉字内部结构的强烈表义功能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例如,在作家王蒙的小说《夜的眼》被译成他国文字时,所有的译者都问他“‘眼是单数(eye)还是复数(eyes)?”他无法回答,“因为“汉字‘眼给了我比eye或eyes更高的概括性和灵活性。”[7]此外,汉字的外部形态特征决定了字形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从而形成了如语序上的某些语法个性,但缺乏英语那样的形态变化,语法关系靠语序来实现。巧妙的语序安排是产生模糊与含混的原因,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月落”具有较强的模糊性,这一简单的意象中包含了如月亮、落和时间等多种信息,增强了诗歌的表达能力并营造了朦胧美。同时,这种特征也使许多汉字成为多功能载体,向人们提供多角度感受。汉语中的有些词除了主要句法功能外,往往又是多功能的,且字形是同一的,这就便于造成语言的模糊性。因为词的主要语法功能始终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中,一旦它们被作用于某个次要功能,就会为读者提供多功能信息。

其次,汉语模糊性的另一重要表现形式就是语言结构。汉民族性格及综合整体思维直接导致其语言结构重“意合”,即字、词及句子之间联系主要通过各自内在的意义连贯而不是形式来实现。通过“意会”,很多的联系词都可以省去。相对于英语,汉语句子显得简约、模糊。如《静夜思》中的人称和时态都不加限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主体既可以是诗人,也可能是别人,还可能是读者自己,动词的时态也可由读者去补充。由于主语的省略而产生的朦胧感,诗的意境得以突显。另外,汉民族文化心理表现在语篇方面,除了注重文章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大多采用螺旋形或波浪形的迂回曲折方式从多种间接角度阐述中心论点,显得含蓄、婉转。

相对而言,受民族心理影响,英语总体上倾向于“精确”,其语言的模糊性主要通过一些特定的语言及修辞形式表现出来。(1)利用谐音(同音或近音)或听力错觉这些语音语调手段获得模糊效果。如“We must all hang together, or we shall all hang separately(我们要么团结一致,要么将被一个个绞死。)”中,Benjamin Franklin利用同音同形异义的双关来增强政治宣传的效果和号召力。(2)词义界限模糊,主要是指词的外延或内涵表示的不确定、不具体,其表达形式本身就是模糊的。英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或词组,包括表示人或物性质、状态等的形容词(通常外延模糊,不具有准确性,如rich, tall, bold),外延不具体的名词(如woman, spring, morning),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副词及短语(如mostly, seldom, more or less),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通常具有内涵模糊性,如we, they, which, this),语义不明确的模糊限制词(概数词、介词和介词短语及连接词等,如a lot of, about, to some degree, as if)。(3)话语意义模糊,即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之间的可此可彼和游移不定,也就是所谓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例如“Flying kites can be dangerous.” Flying kites既可以看作是动名词短语,也可以把flying理解为现在分词作定语,因此该句可有两种理解:The act of flying kites can be dangerous.或 Kites that are flying can be dangerous.。(4)模糊修辞格。英语中诸如双关、委婉、暗喻等修辞格往往通过模糊语言来实现。如海明威的名著“A Farewell to Arms”中的双关语arms到底是武器还是胳膊或者兼而有之,不同的人理解会不同。

(二)民族心理原型差异导致汉英民族对语言模糊性的审美差异

汉英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使汉语表达注重整体感悟,讲究意合意会,而英语表达讲逻辑,重分析,求形合,这必然导致汉英语言模糊性在审美方面的巨大差异。(1)汉英语言的美学生成机制不同。汉民族重含蓄、重整合的审美观使其长于借景抒情,托物寄情,主观色彩浓厚。在文学创作中主张主客观融合,追求“情景融合”的审美情趣。四字词语、对仗、排比和对偶反映了求同的审美心理。而英语民族重对立、重分析、强调再现和摹仿,以认清对象的性质意义为最终审美目的。英语表达多诉诸于分析、逻辑思辨以及形合的构建。基于这种差异,汉英民族对模糊语言的美学认识自然不同。(2)汉语古文的“空灵论”即“未定点”和西方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即“空白点”都属于语言表达的模糊性。在价值取向上,空白论本身只是文学美的一个潜在条件,并不能构成审美对象,不具有稳定的审美价值。而古汉语空白论不但能激发读者的潜在想象力,而且自身构成了审美对象。在审美上,“空灵论”诱发特定的审美方式,通过直接感悟去体会大自然的精神;接受美学的“空白点”引发一种阐释性的活动,透过阐释达到对作品意义的把握。(3)“模糊美感”是语言的共性,但汉英语言却存在质的区别。汉语美学价值在于“模糊”,其语言的模糊表达衍生出诸如孕育深邃意境、培育隽永含蓄、赋予如画毕肖、激发驰骋想象的美学特质[7]。同时语言表达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审美力成为可能,赋予作品“现实的生命”并增强作品的“可读性”。英语模糊语言的魅力不同于汉语,英国语言学家Leech认为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使话语的言外之力不明确带有动机,是为了交际双方的共同利益,让自己处于进退自如的主动地位[8]。总的来看,英语模糊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给交际带来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展示语言的修辞效果,使语言表达简洁,提高效率,富有美学效果;使语言含蓄精练,细腻深刻;使语言幽默风趣,产生双关效果;使话语委婉、礼貌,易于接受并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是典型的模糊例句,将哈姆雷特那种百感交集又无从了断的两难局面的心态描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模糊性是所有语言的共性,但汉英民族各自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民族性格以及思维方式决定了汉英语言模糊性存在显著差异。汉语语言的模糊性呈现出更多普遍存在的个性特征而英语语言的模糊性则更多地建立在对外部世界的精确把握的基础之上。从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中模糊性词或句的存在有时比所谓“非此即彼”的语言结构更能精确地反映语言的本来面目及其内在的联系性和规律性,使语言更加富有表达力。因此,恰当地把握和得体地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谢亚琴,等.中西民族性格特征比较与跨文化交际[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4).

〔2〕陈伯海.中国文化之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选读(英文版)[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5〕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6〕何宇宏.中国诗歌的魅力与汉语的模糊性—研究笔记之一:字形论[J].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2).

〔7〕王蒙.为了汉字文化的复兴[J].新华文摘,2005(9).

〔8〕丁国旗,等.汉英翻译过程中模糊美感的磨蚀—兼谈对中国角逐诺贝尔文学奖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0).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差异
“再见”和bye-bye等表达的意义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法观念差异下的境外NGO立法效应
构式“A+NP1+NP2”与“A+NP1+(都)是+NP2”的关联和差异
论言语行为的得体性与礼貌的差异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收入性别歧视的职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