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点一线,让复习效益更大

2016-05-14 14:06郑文庆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材情境思维

郑文庆

复习效益指复习活动的收益、价值的实现。就数学课程而言,一般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数学思维的发展、思想方法的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笔者认为,如果在复习中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完成了复习任务,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就实现了更大的复习效益。

一、基点:把准学情因材施教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更是以学定教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因此,把准学情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点。那么,如何做好学情分析呢?一是了解现实学习起点。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生活经验、现时的知识技能、掌握的方法策略等方面去着手调查与分析,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周密预设,促使课堂教学趋向科学、实效。二是实时进行教学反馈。课堂中教师获取的教学反馈应该力求真实、全面、准确,注意学习主体“点”“线”“面”的结合,整合立体信息为学生的即时学习状态把脉,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点——选择反馈信息的典型性。教师要善于抓住主要的、关键的反馈内容,进行有的放矢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减少教学无用功。线——注重反馈信息的生成性。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提取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为教学另辟蹊径,让教学自然延伸。面——确保反馈信息的全面性。一方面可以采用估量式教学反馈,如表情观察、举手情况的统计等,切忌为少数学生的积极反馈、兴趣盎然的课堂氛围所迷惑;另一方面辅以定量式教学反馈,如课堂板演、当堂检测等,随机抽检学生应覆盖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尤其是后进生,保证教学反馈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丰富性。

如,在复习“解比例”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下列两题:24:30=0.8:x,7/10:x=1/15:1/10,再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反馈时,这两道题的完成情况让我着实一惊。虽然有各种错误出现,但是大多数学生所采用的计算方式如出一辙:都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写成ax=b的形式,然后根据等式的性质解出未知数x。诚然,上述解法有根有据,没有错。但是,比较两种主要的计算方法,不同的是,少数学生巧妙通过约分而使计算变得简便。那么,大多数学生为何不采用简便的算法呢?如果浮于表面现象,认为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解比例已经掌握,那就大错特错;倘若把原因归结于计算失误、学生缺乏认真细致的学习品质,无疑是肤浅的。追根溯源,深层原因是思维原因、数感问题。学生从入学起就接触计算,无论是一步计算还是两步计算,无论是同级运算还是两级运算,都是需要每一步都算出具体的数据。对学生来说,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做一步算一步已经形成思维定式。尽管上四年级时,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接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但学生还是不大习惯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计算的结果。学生尽管学习了约分的知识,还不能灵活地运用约分进行简算,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算术思维根深蒂固,以至于在面对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用算术思维方式去解决。正因为如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摆脱思维束缚、渗透代数思维是核心,关注数感发展、培养简算习惯是关键。

二、支点:策略跟进因势利导

当一个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学习内容时,其思维有时会天马行空,有时会简单肤浅。倘若教师只靠任务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是无效教学。当学生思维卡壳一筹莫展而陷入学习困境之时,教师的引导、教学策略的跟进就如雪中送炭,尤为重要。或教材重组,或目标调整,或方法选择,为学生的思考架设一个支点,提供一个登高的脚手架,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向一个新高度引领。

1.教材呈现策略。“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教材呈现也成为教师应对课堂变化的一种常见策略。或因教材的编写体系而重组,或因学生的认知变化而重组,或因重难点关键的突破而重组,或因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而重组等。这种理念在课堂中落实起来并非易事,不但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求对教材的前后衔接、知识脉络、学生状况等成竹在胸,才能让教材内容鲜活起来,流到学生脑中。

如,人教版实验教材第87页练习二十第8题的第(2)小题:“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复习时,倘若教师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学生自然而然会感到枯燥、晦涩。教师不妨改变一下呈现策略,对其进行同题异构,把“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操作”。如,有一张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

(1)画一画:用2B铅笔沿着这张纸的四周画一圈是它的——。

(2)涂一涂:用彩笔把整张纸涂上颜色,涂色部分的大小是——。

(3)剪一剪:如果把这张纸剪成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能剪——个。

(4)拼一拼:用剪开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个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5)填一填:把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6)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看似一道简单的判断题,通过同题异构的合理“解压”“化静为动”,达到了对教材的重新组合的目的,同时,又实时对相关知识进行“打包”,承载着更多的信息和知识点,融“周长和面积的概念的比较”“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周长和面积的内在联系”等知识于一体,内容逐渐变得充实,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

2.目标定位策略。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日常教学中,常见的通病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翻开教案不难发现:“使”“让”等行为动词充斥其中,取代“通过……活动”,越俎代庖,违背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这一原则;教学目标过于膨胀,少则四五条,多则七八条,甚至更多,人为地增加了非数学的成分,造成数学味变淡,德育渗透生硬、牵强,流于形式。事实上,教学目标过多或过少、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课堂效益的实现。试想,教学目标越多,实现每个目标的时间越少。与其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浮光掠影,广种薄收,不如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强化体验,追求一课一得或一课少得。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深刻的,学生的收获才是牢固的,学生才能学有所得。

3.情境浓缩策略。恰当、适时的富有启迪性、趣味性的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过度的情境包装则会事与愿违。小学生往往会被花哨华丽、生动有趣的情境本身所吸引,难以发现情境隐含的数学问题及情境背后的数学意义。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精美课件,这种过度的包装,虽强化了学生的感官刺激,却未必实用,有时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淡化了数学思考,岂不是买椟还珠?采用情境浓缩策略,掀开情境面纱,突显数学本质,激发数学思考才是数学课堂的追求。

三、主线:教学思路因繁就简

成功的课堂教学通常有一条非常清晰、明朗的教学主线,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层层递进,一环紧扣一环,促使课堂教学更加流畅、紧凑、实效。现代控制论认为,部分与部分之间优化产生的效果要远远大于部分之间简单相加之和。因此,平时应通读全册、学段乃至小学阶段的所有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并确立板块意识,做到心中有教材。所谓板块,就是将各个单元或各个知识点整合成相对独立的小整体。板块之间虽有很强的内在联系,但在教学中,在内容安排的“序”上并非一定要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而应因学而定,灵活呈现。这正如支玉恒老师在谈他的备课经验时所说:“要理清大序,随机调控。”

况且,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有两条线索:一是处于表面的知识;二是隐含于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如,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6页有一道思考题:我们一队有12个男生,老师让两个男生之间插进一个女生。一共可以插进多少个女生?在教学诸如此类的思考题时,千万不能走过场,就题论题,而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直观演示、初步感知”“数形结合、发现规律”“迁移类推,实现建构”等解题过程中了解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符号思想、建模思想等。像本道思考题隐藏在题目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即把思考题的数量关系转化并归结为与植树问题、上楼问题、闹钟问题等相类似的“间隔数与点数的关系”问题。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用“化归思想”之类的字眼来概括,部分学生也许不甚理解,但大部分学生在解题过程亲身经历、体验、感悟,基本上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在头脑中留下久远而深刻的记忆。到了高年级,甚至进入了高一级学校,碰到类似的问题时,他们沉睡的思维记忆就会重新被激活,解题的关键就会被抓住,学生的数感也会明显高于一般人。

猜你喜欢
教材情境思维
教材精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