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从成才到成人

2016-05-14 04:07陈玉华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6年4期
关键词:成才职业发展

陈玉华

“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议题,它不仅是“把人塑造成什么样”的一种预期和规定,也体现着一系列思想观念,更规定着教育活动的性质和方向,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的始终,乃是职业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列举现行影响职业教育的因素,鲜有“以学生为出发点”的职业教育理论。就有限的基于学生为出发点的研究中,人们也多是从社会、产业、学校等不同出发来构建、分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力求构建“成才的职业教育体系”,以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进学校层面的发展规划和教育实践。

“成才的职业教育体系”有着深厚的历史、社会和学科背景。

首先,这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有关。尽管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脉络来看,近几年职业教育取得了发展的历史良机,从宏观到微观,从外延到内涵,从量到质,都展开了系统的、深刻的、具体的调控、改革与引领。但是,相对来说,我国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还处于宏观制订、中观传播、微观领会的阶段。三者之中,又以前者为重。由此,成才的职业教育可以理解源自于宏观的、社会的视角的职业教育,更多强调的是职业教育的功能论和工具性,强调的是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论。

其次,这和我国教育与社会、政府的关系以及社会发展阶段有关。不管职业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它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发展教育的思路难以剥离开教育与社会、政府的关系问题。相对来说,我国目前的教育依然是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格局,加上惯常的由上而下的教育管理体制,以及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因素,尽管职业教育总体上已经开始转型,但传统因素力量依旧会以较强的姿态持续一段时间。如此,职业教育自然关注的是“能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什么样的人,如何使这些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上来,即“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里“人才”培养的观念,无疑,出发点依然是“社会本位”。自然,难免也和社会发展阶段有关。

再次,和通俗层面上理解的职业教育本身的性质有关。职业教育既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符合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殊性。通俗理解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必需实践经验,并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一种教育。”如此理解,内在假设便是“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是工具,要利用职业教育的‘功能来达到社会的某种目的”“职业教育是被动的,培养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具备依赖性”。我们自然会理解为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外在提出的人才标准和要求。

在“成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每个学生都是模糊的、笼统的、外在的、被动的。学生被自然而然地认为是社会工业机器中的一个“齿轮”,不仅可以被轻易替代,更可以被无情地牺牲。处于这种情境下的学生,自然缺乏动力,难以创新,也难以持续职业教育被赖以期望的既有目的。

具体来说,“成才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如下弊病。

第一,“成才的职业教育体系”未能满足社会提出的需求。职业教育理应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然而,从实践层面来看,学生所学并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出“人才”并不能成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和保障。旨在服务社会、促进就业、满足发展的职业教育,并未达成人们的期许。

第二,“成才的职业教育体系”未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确切来说,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结构化的工具。绝大多数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进入社会精英阶层,“工人”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被固化,并且具有代际效应。不以学生为出发点的职业教育,引不起学生真正的兴趣,无法获取足够的人力资本,在社会变革、技术革新、阶层流动过程中处于弱势。“重学轻术”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如若学生学习的不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又未能获得,获得的有限知识技能又不足以经得起产业、社会和时间的考验,那么,对这些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对职业教育长久发展也是不利的,对推动社会发展也是难以持续的。

第三,“成才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是违背教育发展逻辑的。个人发展有赖于社会,也受制于社会,个人发展除了个人意义与价值实现外,还要促进社会发展;同时,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保障,社会发展为个人发展提供可能。然而,社会与个人综归要通过个人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完全外在的、强加的、寄赋于个人的社会需求,如果不考虑或者鲜有考虑个人发展的逻辑,被规范、被确定、被定义的“物类化的人”,必然导致“形在而神不在”,而这既无益于社会,又无益于个人。自古以来,教育建构的逻辑就存在着“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和选择的问题,而笔者更信奉后者以前者为基础的构建思 路(具体不再赘述)。这种观点不是“非此即彼”的强力,而是基于在教育史深入讨论过的观点在职业教育领域内的严重缺乏,不得不再费字词申诉与呼吁。

因此,职业教育需从“成才的教育”转变到“成人的教育”。这里的“成人的教育”,本质上偏向于将职业教育学生的需要作为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学校管理和专业构建的出发点,在职业教育学生生源特征、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去构建现有职业教育大厦。但是“成人的教育”并不排斥国家意志、宏观经济需求和社会文化对于职业教育学生的内在祈求,它是个人为主,兼顾社会的一种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实际上,这种喊法也不稀奇。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争论起至今,教育似乎在天平两端不断摇摆,寻求平衡,在一个时期,社会本位强大了,接下来一个时期,往往就要个人本位,否则积累的久了,可能会造成大的伤害。如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来说,已经在较长的时间内较多的从社会需求出发,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固化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而正如前文所言,这种长时间的固化,以前如果还曾经有一定正确性,目前已经越来越难以创造出“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来,在此提出,需要“成人”的职业教育具有现实性意义,需矫枉过正。

那么,“成才”的社会性要求的职业教育要如何转向“成人”的内在性发展的职业教育呢?作者认为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从理论上建构新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尤其重视对于学生的研究,厘清学生成长目标与学校定位、学校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之间的关系,在具体专业内部形成基于学生发展,调和社会需求的育人脉络。二是要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着力体现人才的个性和特长,不盲目追求“学”而轻视“术”,不一味强调“知”而忽视“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调能力本位,注重素质的拓展,明确就业导向,重视终身学习。三是要使培养手段与培养目标间保持一致。人才培养手段是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在遵循人才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但无论怎么多样,也要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需和目标保持一致,以免走得太远忘记了出发时的方向。要强调实践、应用,要强调“学生是目的”,要强调“能力本位”;理应重视学生的参与,亲身操作,在“产、学、研”相结合中真正挖掘学生内在的发展力,巩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综上而言,职业教育至少从顶层设计阶段开始,是时候要考虑从“成才”到“成人”了。

(责编 王鹏飞)

猜你喜欢
成才职业发展
优化干部动员机制加速年轻干部成长成才
“双减”助力均小学子成才之“四个词语”
我爱的职业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五花八门的职业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