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最难忘的记忆

2016-05-16 21:06廖云霞
中国扶贫 2016年9期
关键词:村子村民

廖云霞

2015年秋分刚过,在一个雨后初霁的下午,我来到甘肃省榆中县马坡乡羊下村,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第一书记”生活。

来到西北,对打小生活在南方的我来说,地域环境、饮食文化都是需要克服的障碍,而语言更是急需攻克的难关。如果不能听懂村民们说的话,便无法同他们顺畅地交流沟通,显然这会直接妨碍第一手民情的掌握,更会影响今后群众工作的开展。不深入到群众中去、同群众打成一片,也就难以获得他们的认可与支持。

榆中属兰银官方语言地区,城区的发音比较好接受,乡村的语言带有更多的本土气息。刚开始我基本是个“聋子”,只能依靠观察对方表情和肢体语言,连蒙带猜地去领会别人想表达的意思,会错意闹笑话是常事,有时还让对方急得抓耳挠腮、哭笑不得,与村民交流的费劲和尴尬不言而喻。我告诉自己,脸皮要厚一点,这是必经的阶段,急不来,也不必急,语言就像工具,多用自然会熟练。这样的不顺畅在持续了2个月后不知不觉得到了改善,跟村民交流时,我能听懂的程度逐步提高,现在听懂百分之七八十完全没问题。

语言学习的过程让我充分感受到村民的淳朴与热情,他们热忱地邀我进家进院,端来馍馍饼子、沏上热茶,滔滔不绝地聊起家长里短,直率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想法,临走时总要一送再送,还一再招呼我“再来啊!再来啊!”抱着平等真诚的态度去倾听、交流,村民们很乐意与我分享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久而久之,我摸清了乡村的实际状况和村民的思想动向。我暗下决心,在之后的工作中,要时刻注意加深同村民的沟通交流,紧密地联系群众、依靠群众,这才是自己熟悉情况、发现问题、理清工作思路的根本方法。

西北农村对我来说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一有空闲我便走村串巷,转田间地头、山坡谷地,看村民们割夏菜、收土豆、挖百合、榨胡麻油、做洋芋粉。这些我都未曾见过、听过,更别说做过了。我像个孩子似的围着村民问这问那,惹得他们又奇怪又高兴:北京来的“官”也会稀罕乡下人干得又累又脏的农活。通过这种方式,我对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有了直观且详细地了解。访问收集到的各家各户大大小小的情况,我都一一记录下来,整理成一篇篇文字材料,这对熟悉掌握村情大有帮助,后来再和村民交流、和村干部讨论村务时,他们惊讶于我“记性好”的同时,也对我增添了几分亲近感、认同感,我同他们的关系自然就融洽起来。

越深入了解,我的压力越大,总的来说,羊下村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位于海拔2600米的高寒二阴山地带,经过祖祖辈辈的辛勤劳动,依山势高低开垦出阡陌交错的一片片田地,沧桑的脸,粗大的手,陈旧而沾满泥垢的衣衫,村民们顶着烈日、冒着寒风默默耕作着,种田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

乡村的公共资源是贫瘠的,没有城里的路灯、暖气、燃气、自来水,更没有规整的街道和定期清运垃圾的清洁车,天一黑,巷道里黑黝黝的。每到冬季,家家户户的烟囱和炕眼里没日没夜冒出一股股或蓝或黄气味刺鼻的烟雾,老人小孩的咳嗽声此起彼伏。虽然村里各处设有垃圾台、垃圾箱,但大风一刮垃圾就到处散落,令村庄的古朴自然之美大打折扣。村里垃圾或是焚烧,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污染空气;或是填埋,毒害土壤和地下水,两种处理办法都会产生二次污染,贻害无穷。

村庄道路凹凸不平,怎么看都像不合格的伪劣工程,是村民自己修的,不是他们不用心做,是真的欠缺技术水平。村里用水更难,370来户人家,7个集中供水点,家里有水窖的,一年运2-4次水;没水窖的有40来户,每周都得运水。尤其去年秋季的降水偏少加上冬季的气候恶劣,造成上游水源水管冻堵,从12月份到现在村中无水可用,村民只能上村外运水,供水不稳定的问题又暴露了出来。眼看春耕在即,等不及冻冰融化,村委几天前发动全村出动修建临时引水工程,才勉强解了生产用水的燃眉之急。

房屋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村民的经济状况,生活宽裕的人家,住的是砖混房,宽敞透亮,正屋做了保温玻璃门廊,少数村民盖有二层小洋楼;贫困户的房舍,则是有三、五十年历史的陈旧土坯房,开裂漏雨,房梁上的木头大多已蛀松腐朽,安全状况堪忧。

和大多数农村一样,羊下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县里组织民兵点验,村里派去的是5位清一色45岁以上的“资深”民兵。

年深日久村子面临的这些问题,错综复杂,出路在哪里?有时细细思量起来,唯觉压力如山。但跟村民拉会儿家常,听听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打算和期待,感受他们乐天的性情,心里又会踏实起来,想着一步一步做,局面总会好起来。

国家有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措施,提供给贫困人口的帮扶是全方位的,从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危旧房改造、生态环境整治到饮水安全工程等等。作为村子脱贫领路人的我,要熟悉领会各项政策精神,并且做好对农户的宣传解释和思想引导工作,还要结合农户及村子的具体情况运用实施相关扶持政策,针对存在的制约扶贫开发的诸多问题,发动村民积极参与,举全村之力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整治村子的村容村貌,发展高原夏菜产业、农特产品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吸引外流劳动力返乡创业……粗略将村庄发展规划一列,需要开展的工作太多太多了。有了方向,剩下的便是加足马力,快步向前。

随着帮扶工作的深入,我真切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不易,最突出的就是资金匮乏。没有资金,再好的建设构想都只能束之高阁。在原岗位工作时,我很少需要为资金担忧,村里却没有资金保障,只能绞尽脑汁想方设法筹钱。从来没有这么深切地感受到缺钱的滋味,也从来没有这么急切地希望自己能有招商引资的“盖世武功”。

在派出单位—全国台联的支持帮扶下,我们募集了台胞爱心善款5万元资助给70名乡村学子,引入了20万元社会资金启动村里的路灯亮化项目。通过原岗位工作关系,我联系协调高校为村里小学捐赠秋冬衣物300多件。现在,我积极带领村干部们统筹争取台联和县市联扶单位的资源,规划改善村子的水利设施、修缮路桥、治理河道。村子的基础建设搞上去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才能得到提高;村容村貌改善了,发展乡村旅游才更为有利。

半年时间一晃而过,面对亲人朋友的担心和牵挂,现在,我可以自信地告诉他们:“请你们放心,我适应并热爱我的新岗位。”面对组织和群众的期望,我可以很坦然地回答:“我的“第一书记”生活会随着全国脱贫攻坚大潮一路前行,我誓为脱贫攻坚大潮的奔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村子村民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油站建起来,村民富起来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村民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CLOSE TO HOME
如果一头牛回到村子——《走进画里的牛》创作谈
刘老汉的烦恼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望娘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