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应用研究

2016-05-23 10:11俞小妹
科技视界 2016年11期
关键词:学科教学网络环境教学方式

俞小妹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已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网络技术带来教学资源共享性、教学手段多媒体性和交互性而成为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前沿技术和主流技术。“网络教学”正在对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的组织产生深远的影响,必将导致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固定教材、统一进度、单一评价、整齐划一教学方式的困惑是促使本研究提出的初衷。结合教学实践探索适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网络教学方式。针对教学中的具体情况,从实践到理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为教师自身的发展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网络环境”[1]是指利用学校现有计算机机、学生机、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经过教师选取有效教学资源并精心加工、重组后形成的能实现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点对点、点对面通讯的多媒体网络环境。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课堂教学创新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为立足点,全面展开论述。

1 明确教学目标

成功的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什么?2.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3.我们希望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知识水平?

信息技术的整体目标就是要通过相关知识、技能的传授,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通过重复问题解决的过程,锤炼学生的软件使用心智模式,最终达成信息素养的养成。

2 理清教学内容

苏州市选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是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等。选修部分包括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和机器人。根据《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须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养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应该着重四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技术的“软技术”,即信息处理过程的认知层面的能力;二是,信息科学原理方向的内容;三是,综合设计应用方向的内容;四是,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中心内容,循序渐进做好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衔接教学。

3 网络教学培训

3.1 网络礼仪和道德教育

因特网给人们带来有用共享资源的同时,充斥着欺诈和诱惑。要对学生及时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了解网络礼仪和社会道德,学会正确筛选信息、合理引用他人经验,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3.2 网络教学软件的使用

在期初先对全部学生进行网络教学平台作系统的培训,比如Moodle、Learnsite、Itools,网上还免费提供教学资源供老师们借鉴参考、改进。通过培训使学生能熟练使用网络教学工具软件,同时在教学中对操作可逐步渗透,边学边用。

3.3 熟练上课操作流程

教师设计好课前、课堂、课后进行“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教学方式的整体流程。力求做到实施到位、衔接有序。对于每次课中需要合作探究的内容,要让学生明确分工,实行分层教学。

4 分组及成立电子档案文件夹

分组:通过对实验班全体学生学习情况全面细致的了解,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以每组6人左右进行分组,组内成员形成互帮互助的融洽关系,而组间又形成积极的竞争环境,保证整个班集体的大环境是积极向上的。

建立电子档案文件夹:为方便老师随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展,在期初将学生信息以电子文档形式保存记录,给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文件夹,在教学过程中充实文件内容,包含学生个人学习计划、得意作品、学习随笔、活动记录等内容,用真实的实验数据科学地体现教学的效果。

5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重组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方法、策略和手段的选择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每个老师要对教材和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精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第一,教学内容不能空洞地把书面内容转化成电子文档。要保持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先后联系,以及一个单元系统知识的连贯,既有学生主动探索的部分,又有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拓展学习的部分。

第二,我们要了解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隐形分层。实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鼓励优秀学生主动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

第三,网络教学的教学方法综合了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WebQuest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的运用,融合到网络环境中成为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媒体掌控的组织方法。

5.1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

对于偏理论的内容如:走进信息世界、管理计算机等知识,可结合教师事先录制的教学视频结合讲解法进行教学。比如在讲解“二进制的转换”时我将主要知识点录制成10分钟以内的微课,整合到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通过重复观看视频自主学习,也可以到老师预先设置好的网络教学情境中去感知,使教学做到事半功倍。

5.2 应用软件的教学

对于实用的“办公软件、动画制作、音视频加工编辑”内容的教学则可以结合任务驱动法和创作教学法,通过作品制作实现对技术的熟练应用,并创作出融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的高质量作品。解决了应用层面的任务,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比如在教学文字处理中关于查找替换的内容时,除了让学生会基本的查找替换外,我们要启发挖掘深层次的思考,如何统计某个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如何突出显示正文中所有的关键词?

5.3 程序设计基础的教学

而对于逻辑性较强的VB程序设计内容,课纲中对初中程序设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给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具体的程序设计教学中,需要教师需要给出基于任务,并超越任务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把培养学生思维作为更高的教学目标。使用情境教学法先让学生主动接触一些有趣味的问题情境,接着让学生自己探索学习情境,最后“发现”总结规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比如在教学选择结构内容时,我把主题设为生活中实用的小程序。举个飞机售票程序的例子,以月份和张数为条件,分别给出不同月份的机票打折力度,从而计算出票价,如图1所示。

从生活实际联系到程序代码上,通过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行思维梳理,然后通过实践检验理解是否深入、思维是否正确。考虑到程序教学对许多初中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教学,因此也可以先使用“半成品法”、“程序修改法”等方法,然后过渡到学生自主编程。按照内容难度布置分层教学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优秀学生展示、失败学生再次尝试,最终解决问题实现教学案例到代码的迁移,让更多的学生获得程序设计的快乐和成就感。

6 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6.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领、参与和监督

从建构主义和现代教学观来说,教师要给学生搭建起知识的架子,如说明书、操作流程等等,重视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在网络教学中,当学生碰到疑难问题或全新的内容时,教师可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给予及时方便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教师又不是唯一信息源,师生交往是平等民主的,教师在整个网络教学过程中起着组织、管理、监督和协调的作用。

6.2 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融合运用于具体教学过程

第一步,提出符合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驱动力”的任务,尽量使任务具有真实性、连贯性。

第二步,要让学生学会对任务进行细致的分析,教师适当解读任务。

第三步,实施任务,每堂课设置一个或多个具有梯度进阶的小任务,小任务的成绩计入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学生由最初对自己成绩的追求转变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动力贯穿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始终,形成学习习惯之后,开放网络教学环境,在家也能进行自学,在进行新课教学前,教师事先精心制作好教学视频,供学生探究学习,并且配套测试也是开放的,学有能力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预习先做一遍测验并得到第一次测试成绩的反馈,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对学生分层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问题设置,安排有难度层次和梯度的任务训练。有启发、有层次地进行课堂提问,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使教学让学生有潜力去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中及时进行巡视,碰到普遍问题向全班进行讲解反馈。

6.3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活动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主旨,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参与和投入学习。学生知识获得的三阶段:分别是经过练习和反馈达到初级知识的获得,通过师徒式交互学习获得高级知识,最后形成经验进行专家知识的学习。借助网络环境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这样才能长时间不遗忘。

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三种主体活动,如图2所示:

为避免初中生难以维持自主探究学习习惯,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预习教材,准备学习探究素材。

(2)课中积极思考,努力解决自学探究中存在的问题。每节课结束前给学生留3分钟时间,进行对本课学习过程的梳理,记录学习收获日志。

(3)课后要复习巩固,善于通过生活实践检验知识。

在网络环境下,每个小组成员先通过主动探究学习完成基本内容的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碰到疑点互相交流。课后配以“巩固习题”或具有难易梯度的“拓展”练习,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或向老师请教寻求答案,从而习得知识经验。

7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馈

评价对学生学习具有激励作用,是促使协作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所有参与学生在课堂时间内外通过对作业的再学习再加工,将作业上传到教学网上,认真对待彼此的作业,并发表见解、作出评价。学生能看到相互的评价和改进建议。最后老师和小组成员共同整合评价结果并公布结果。

评价要以三维目标的达成度为评价的核心要素。并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层评价。评价坚持正面引导,以描述性评价为主。评价时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认识到自己作业的成功与不足,对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探究能力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综合评分,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对教学中的普遍问题以教学日志的形式发布到网上,供全体学生再学习,在全班进行解答消化,个别化问题则通过BBS论坛或QQ群组让网络小组成员间互动讨论解决,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老师单线联系,老师对个别学生专门辅导疏通,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使整个班集体呈现良性的发展状态。

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充分利用多种学习方法自主地获取知识,同时得到了情感的交流、合作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这正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所期望的目标。相信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能延伸到其它学科,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紧密结合学校和家庭社会的联系,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使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方式在新课程创新理念的指引下焕发出独特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程庭喜,梁林梅.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OL].中国基础教育网.

[责任编辑:杨玉洁]

猜你喜欢
学科教学网络环境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