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环境下喜剧电影的创作智慧及误区

2016-05-24 06:29王蜜蜜
电影文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误区创作

王蜜蜜

[摘要]跨文化环境下,喜剧电影成为炙手可热的传播方式之一。植根于大众生活的喜剧类影片,因其更贴近生活所以更受欢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介入,我国喜剧类影片渐次成熟,且慢慢呈现出商业化趋势。但国产喜剧电影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它本身的完美,对这类电影的探索依旧不能止步。无论是在题材和艺术手段的选择上,还是给予观众的审美体验上都存在瑕疵。本文以回顾该类影片的发展历史为切入点,点评瑕疵,进而展望喜剧影片的未来。

[关键词]国产喜剧电影;大众文化;创作“误区”

受中外优秀喜剧影片的影响,国产喜剧片开始扩展自己在艺术上创新,创作上多了人文关怀,关注小人物的情感的同时重视喜剧效果,在喜剧手法、样式创新上收获颇丰。

一、当今大众文化下的喜剧表达

回顾我国当代喜剧影片的历史不难发现,从20世纪60年代的发端,到80年代中期出现的喜剧影片高潮,再到20世纪末直至21世纪初的萧条,我国喜剧类电影经历了一个大喜大悲的过程。尽管这期间,一些“贺岁影片”如《甲方乙方》等令观众为之一振,但是,喜剧影片的发展仍然不见复苏的迹象。直到电影《疯狂的石头》出现,喜剧影片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尽管它因借鉴了国外几部喜剧影片的艺术手段而为一些影评人所诟病,但是它独特的语言体系、惊心动魄的视觉效果,还是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尤其是这部影片的小投入、大收获,为喜剧影片乃至整个影坛开拓了拍摄思路——大投入未必赢得大市场,大投入与大片未必匹配!《疯狂的石头》的这一创举,带动了整个喜剧影片市场的发展。一些喜剧导演蜂拥而至,随之创作观念、叙事模式、视听语言以及艺术技巧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我国喜剧类影片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是有目共睹的。经过归纳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影片把一些看似毫不相关的故事加以拼凑,运用多条叙事线索齐头并进的方式,结构整部影片,在艺术形式上可谓得心应手;同时,启发观众对人生的诸多意外进行思考,又不乏幽默色彩,喜剧效果自然而然又毫无做作之感。

2009年,多部喜剧影片纷纷登场,其中不乏雅俗共赏的佳作。众多影片集中在岁末播放,组成了贺岁嘉宴,让观众大呼过瘾。观众在满足娱乐心理需求的同时,也享受了影片带来的视听佳肴。这些影片的娱乐功能得以呈现,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在这里,有一部影片不得不提,那就是张艺谋导演的《三枪拍案惊奇》。这部影片尚未拍摄就大造声势,令影迷纷纷猜测,悬念丛生,一时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这部影片的上映,在饱受争议的同时,也激发了影迷的观看热情。尽管影片播出后大家骂声不断,但是导演把带有民间文化色彩的元素搬上舞台,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影片的结尾曲——那带有浓厚陕北特点的音乐,第一次让人们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艺术张力,彰显了乡土文化的魅力。之后诸多喜剧影片纷纷效仿,一时间刮起了一阵“乡土风”。无论是东北地区还是西北地区,众多文化在影片中竞相亮相,娱乐与幽默共生共存。诸多带有浓郁本土文化气息的元素,让观众沉浸于本根文化的氛围中。可见,喜剧影片越接地气,越会赢得观众的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人在囧途》的出现,让大家着实大吃一惊——用最经济的形式打造了令人瞠目的“大片”!这也说明,不起眼的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样可以与观众产生感情共鸣。

二、国产喜剧电影在创作上的“误区”

喜剧作为电影艺术,有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娱乐功能是它最基本的属性,但是,喜剧不能与滑稽画等号。喜剧效果要靠幽默支撑,然而幽默并不是搞笑。所以,从事喜剧创作,带有很大的风险——搞不好就会弄巧成拙。幽默需要的是睿智,而不是强加给观众的搞笑——低俗平庸的搞笑不是喜剧,当然也不能称为艺术。所以,诙谐幽默与搞笑胡闹只有一墙之隔。至于导演如何拿捏,这是一个不好掌握的“度”,搞不好就会贻笑大方,成为大家的笑柄。不可否认,2006年之后,我国的喜剧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是这些成绩,让一些导演欣欣然忘乎所以。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喜剧电影也出现了“误区”。客观的票房收入,让一些导演不加选择地竞相模仿,粗制滥造的所谓喜剧充斥着电影市场——拼凑的笑料、低俗的表演,甚至粗俗的言语。更有甚者,一些导演竟然把那些低俗

的东西作为“幽默”素材,纳入影片中,大大削弱了喜剧效果不说,甚至引起了观众的反感。究其原因,就是对商业利益的追求,让一些导演忽略了对喜剧艺术的打磨。唯金钱是图,让刚刚复苏的喜剧电影市场再度蒙上了阴影。这具体表现为:

(1)对生活素材挖掘不够,流于肤浅。对收集的生活素材不是深加工,而是机械模仿,这就大大削弱了电影反映生活的力度;一些所谓的幽默素材被生拼硬凑,缺少审美情趣,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2)人物塑造缺乏质感,似乎为搞笑而搞笑,剧中的人物形象笑容僵硬,矫揉造作。近乎雷同的人物性格,甚至为追求喜剧效果而“恶搞”,让观众“倒了胃口”。(3)表演技巧拙劣,表现手段单一。对于剧中人物形象的揣摩,过于简单化、程式化。表演技巧的拙劣,使一些演员只好采用夸张的动作表情换取观众无奈的一笑。缺少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让一些表现手段捉襟见肘。总之,一些喜剧电影在素材收集、剧本写作、表演技巧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缺憾。看来,拿捏好喜剧创作中的“度”是一门艺术。反观一些影片,对幽默素材缺乏加工技巧,生硬地拼凑,让情节没有了喜剧效果;追求笑料,却落入了低俗平庸。总之,把观众的笑“挤”出来,而不是让观众由衷地笑出来,这不是在搞喜剧创作,这是在糟蹋艺术。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导演把目光瞄准了网络上的东西。网络语言、八卦新闻、无聊的事件追踪,这些荒唐的东西也入了某些导演的“法眼”。而有些导演居然把这些无聊的东西视为珍宝加以精雕细琢,当作喜剧素材,进而把这些“打造”成作品呈献给观众。更有甚者,有些导演还企图别出心裁地走“捷径”,于是,一股“恶搞风”“山寨风”席卷电影市场。这样不负责任的创作,无疑会让刚刚复苏的喜剧电影再次走向低谷。充斥观众耳目的山寨版、恶搞版,完全颠覆了喜剧电影的形象——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至于堂而皇之的“无厘头”、所谓的“穿越”,可以认为是某些导演为自己开脱而制造的“新名词”——毫无责任心可言。

说到“恶搞”类的喜剧,想举的例子就是《嘻游记》——“山寨风”、生拼硬凑都能在这里找到。可以说,它把这一切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就是把“英雄”用臭屁完成使命的情节作为故事的结局,简直令人啼笑皆非。这不是艺术创作,这是打着艺术的幌子糟蹋艺术,这是对观众鉴赏能力的侮辱和践踏。如果喜剧电影可以被这样“恶搞”的话,有还不如没有。追求纯粹的娱乐价值和商业利益,是这些导演唯一的信条。

堆砌、恶搞、拼凑,是一些电影的执导者拍摄喜剧电影的手段;要金钱,要搞笑,不要艺术,是这些人唯一的信仰。这样的喜剧影片,迎合低俗的审美趣味,逆时代主流思想意识而上。喜剧的背后没有任何教化的作用——纯粹娱乐而无教育意义可言。传统的喜剧元素被肢解得七零八落之后,就只有低级趣味了——喜剧艺术成了娱乐的附庸,这一切做法都与喜剧艺术背道而驰。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心态难免会有浮躁慌乱的一面,喜剧电影应该发挥它的优势,平和人们的心态,在嬉笑怒骂中给人以生活的启迪——这是喜剧电影肩负的使命。“恶搞”也好,穿越也罢,这些游离于大众现实生活的手段,注定会走向穷途末路。植根于大众这片沃土、贴近大众的心灵,这才是喜剧艺术焕发青春、展示魅力的根本。

三、喜剧智慧重在叙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喜剧电影也日益走向成熟,创作理念、叙事模式也日臻完善。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财富丰富了,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喜剧电影作为电影舞台的一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在提出休闲娱乐的同时,对审美情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看来,作为电影工作者,仅仅能拍摄出喜剧电影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口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欢乐,电影艺术同样也需要欢乐。因此,喜剧艺术,不单单属于喜剧类的电影,它应该属于整个电影大家庭。因此,喜剧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表现舞台效果的艺术形式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艺术元素(或者艺术零件)渗透于整个电影的大集体之中。这就是喜剧作为一种艺术元素,与其他题材类型的电影有机融合。这种融合,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艺术手段,带来了更好的舞台效果。亦庄亦谐,彼此兼容,互为表里——喜剧作为一种元素,拓展了它的生存空间——这才是艺术的魅力。

前面说过,喜剧电影要想达到预期的喜剧效果,必须植根于大众这片沃土,贴近大众的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到的喜剧元素才是最真实、最自然的,才能与观众发生心灵的撞击,才会擦出喜剧的火花。喜剧需要笑声,但不是搞笑;喜剧需要忠实于生活,喜剧也同样需要艺术夸张。喜剧电影只有吸取了本根文化的元素,才会得到观众文化心理的认同,才会让观众发出会心的笑声——喜剧,需要睿智。喜剧需要的是艺术的夸张,而不是那种游离于生活真实的“天马行空”。著名影星成龙、周星驰的动作表情尽管有些夸张,但其中仍有忠实于生活的元素,仍旧可以作为喜剧的范本。平常人的生活、平常人的情感,是喜剧电影关注的,也是观众关注的。紧扣生活、贴近大众的喜剧,才会得到观众的认可,电影《非诚勿扰》即是如此。

一段时期以来,喜剧影片曾被视为政治的附属物,被当作非主流的艺术形式打入冷宫。这种遭遇,源于特殊历史时期人们对政治的热衷。一度狂热的政治热情,鼓动人们把喜剧作为颓废品弃之一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活跃了,眼界开阔了,喜剧也得到了应有的待遇——生活需要笑声,电影舞台同样需要笑声。进入21世纪以来,一批新生代喜剧导演借鉴西方先进的创作理念、融入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元素,让喜剧影片具备了“中国国情”的美学特质,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喜剧电影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喜剧智慧。吸纳先进的创作理念固然重要,这只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真正的成功在于故事的叙述和叙事形式的选择。毫无现实依据的天马行空般的叙事,会让观众反感;空有先进的理念,没有立足本土文化的生活故事,就是一具没有血肉的骷髅。先进的理念、合理的叙事结构、丰富的百姓生活,才能组成喜剧的血肉之躯。坦率地说,片面追求商业利益、迎合市场,让一些喜剧导演急功近利,忙不迭地拼凑作品,在一堆无聊的故事中“挤压”出笑料来。这种做法,让人感到可悲、可怜、可恨!观众看到这样的“喜剧影片”会感到索然寡味——他们需要的是新鲜的生活,而不是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面孔。

四、结语

泱泱华夏,源远流长。灿烂的文明滋润着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为起步稍晚的中国电影输送着丰富的养料。相对西方而言,我们在创作理念、艺术表现形式上还有所欠缺,但西方电影永远不可能取代我们本土的电影。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竞争与机遇并存。在电影行业,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一些电影导演,尤其是一些喜剧电影导演,更加趋于急功近利,恣意恶搞拼凑,满足那些低级趣味的人以获取商业利益。这不仅仅是电影事业的悲哀,更是文化的悲哀。我们有我们本民族幽默的文化,有我们本民族幽默的方式,有我们本民族幽默的生活内涵。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大众,才能发现这些文化瑰宝,才能发现其中的喜剧元素,才能在与国外电影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味地模仿,只能把自己逼上绝路。大众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国的喜剧影片。

[参考文献]

[1] 杨柳.消解与恶搞的狂欢——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与青年亚文化[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2).

[2] 刘振东,杨晓辉.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文化要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3] 陈旭光.近年喜剧电影的类型化与青年文化性[J].当代电影,2012(07).

[4] 陈旭光,李雨谏.当下喜剧电影创作的类型化与寓言性[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5] 罗显勇.论当下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的美学特质及缺憾[J].当代电影,2011(09).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误区创作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一墙之隔》创作谈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创作随笔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