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原对脓毒症患儿早期诊治的临床意义

2016-05-24 13:49黎进飞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5期
关键词:早期诊断降钙素原脓毒症

黎进飞

【摘要】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对儿科脓毒症患儿早期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 23例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诊断的儿科重症加强护理病房(PICU)患儿。根据入院时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验分为脓毒症组14例和非脓毒症组9例, 所有患儿入院第1、3、7 天分别抽血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 同时行血、痰细菌培养、胸片检查协助诊治, 评估患儿病情程度。结果 降钙素原浓度高于正常值(0.046 ng/ml)诊断脓毒症的特异性为90.6%、敏感性为96.2%、阳性预测值为81.2%, 表示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白细胞相比更能准确地反映脓毒症存在。脓毒症组降钙素原在第1天显著升高, 非脓毒症组无明显变化, 两组降钙素原入院第1、3、7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反应蛋白均有所升高,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细胞变化明显, 且入院第1、3天脓毒症组升高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7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钙素原可以作为临床判断脓毒症的早期指标, 而且可能反映病情程度, 指导及时的诊治。

【关键词】 降钙素原;脓毒症;早期诊断;治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5.023

脓毒症在临床表现为出现高度可疑感染灶, 且化验出细菌的存在, 使患者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简称SIRS。客观的讲机体受到细菌性感染的反应表现即为脓毒症, 其具有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特点, 因此要重视易感人群的感染防护, 及时救治早期感染的患者, 防止进一步发展为脓毒症[1]。过去进行了许多的培养样本用以感染指标的判断, 然而因耗时过长, 不能及时对临床起到指导作用被停用。但在1993年, 国外的一些医学博士们首先提出了感染与降钙素原具有密切的关联, 随后的研究也证明了这种说法, 即降钙素原对脓毒症以及感染的指标确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选取23例SIR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其在入院的第1、3、7天中降钙素原的变化情况, 分析尿毒症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根据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常规指标的变化, 判断尿毒症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住本院PICU并诊断为SIRS的危重症患儿23例, 包括重症肺炎、腹泻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搏骤停、中毒等。对入院第1、3、7天的患儿进行正常的感染筛查, 进行X线胸片、痰、血细菌培养, 取血清进行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检查。记录患儿年龄、性别、原发疾病、并发症及感染部位等一般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及检验结果分成两组:脓毒症组14例, 所有患儿符合SIRS诊断并有明确的感染证据;非脓毒症组9例, 所有患儿均为SIRS, 但无明显的感染情况。及时行监护、早期液体复苏、控制感染及相关支持治疗。

1. 2 测定方法 电泳法用于C反应蛋白的测定, 电化学发光法(试剂由德国罗氏公司提供, 参考值为<0.046 ng/ml)用于降钙素原的检测。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脓毒症组14例, 平均年龄2.5岁, 原发疾病:肺部感染6例, 肠道感染4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例, 中毒2例, 死亡5例, 死亡率35.7%;非脓毒症组9例, 平均年龄2.7岁, 原发疾病:脑血管疾病3例, 心搏骤停2例, 先天性肺气管发育不良2例, 中毒2例, 死亡2例, 死亡率22.2%。

2. 2 两组患儿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降钙素原比较 脓

毒症组降钙素原在第1天显著升高, 非脓毒症组无明显变化, 两组降钙素原入院第1、3、7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反应蛋白均有所升高,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细胞变化明显, 且入院第1、3天脓毒症组升高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7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3 在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方面表现的脓毒症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 降钙素原浓度高于正常值(0.046 ng/ml)诊断脓毒症的特异性为90.6%、敏感性为96.2%、阳性预测值为81.2%, 表示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白细胞相比更能准确地反映脓毒症存在。见表2。

3 讨论

脓毒症的根本发病机制尚未明了, 仍需进一步阐明。当前器官功能支持技术和抗感染治疗技术已得到飞速发展, 然而严重感染病的死亡率为30%~70%, 此感染和脓毒症休克的死亡率还处在警戒线上。对脓毒症的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但细菌结果的培养以及脓毒症的鉴别所使用的时间太长, 且阴性的培养又没有价值, 所以应将脓毒症休克和严重感染作为重点研究课题, 全力探索早期诊断手段[2]。

在健康状况下降钙素原产生于甲状腺C细胞, 当感染或达到脓毒症时, 其又可能产生于肝脏和外周血单核细胞。实际上健康机体内的降钙素原具有极低的含量, 当机体早期被感染2~3 h后受到细菌毒素和细胞因子的双重作用[3], 血清指标快速上升, 其浓度高于0.046 ng/ml(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意味着急性感染或炎症反应, 因而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有研究显示, 在机体发生病毒性感染、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时, 其血清水平不受影响, 而只有在释放内毒素的感染时才明显升高, 由此可见其具有明显的特异性, 从而以降钙素原作为脓毒症的特异性参照物, 在细菌性感染患儿的治疗中, 其可以作为抗生素药物疗效标志。由于半衰期的降钙素原在血清中表现为24 h, 属监测的最佳时机。通过对患儿入院后各段的研究发现:脓毒症患儿的降钙素原在第1天就明显升高, 但随着治疗的开展而开始下降;可是非脓毒症组患儿的降钙素原基本不变,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降钙素原的指标变化, 能够对脓毒症患儿的早期治疗起到良好的参考作用, 由此也证明其与感染有着紧密的连带关系。实验证明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以及白细胞在诊断脓毒症的阳性预测值时, 降钙素原高出其他两者。传统的炎症诊断指标的选用上, 一般参考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 这种参考值有时在非脓毒症时已升高, 然而经过统计得知, 其在同组间的差异不明显, 没有参考价值。作为肝脏产生的急性时相蛋白, C反应蛋白的增加通常在组织损伤或感染炎症时, C反应蛋白在机体受到感染时具有促炎和抗炎的双重作用, 因其有轻微感染就会升高, 且控制数日仍不减退, 所以感染的程度不能用此参照。有权威研究认为C反应蛋白对诊断细菌相关性临床事件无益;C反应蛋白对感染的诊断显然落后于降钙素原[4]。如临床中, 单纯SIRS患儿降钙素原不变的情况下C反应蛋白却升高, 在脓毒症患儿中两者均有升高的现象, 因而排除C反应蛋白作为感染的参照。

由于早期不可能很快获得细菌培养的结果,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 对于危重症患儿定期检测降钙素原, 对诊断脓毒症或存在细菌感染可能的早期尽快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在抗生素的选择时, 通过病情的评估, 不但要能达到应有的疗效, 而且不能出现细菌的耐药现象。当细菌的培养结果出来之后, 参照药敏结果和临床现状应尽快换用靶向治疗方案, 选用特效的窄谱抗生素。利用降钙素原的结果可以说明, 采用靶向治疗以及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可以避免滥用抗生素, 以及防止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5]。

脓毒症发病率、死亡率较高, 脓毒症的患者原发病、病因、病变程度、波及的脏器范围都不尽相同, 当对疾病治疗时, 将脓毒症指南作为重点落实方向, 治疗遵循规范化和个性化的原则实施。对易患人群注重感染预防, 而感染的患儿应进行及时有效的前期救治, 防止进一步发展为脓毒症。在临床工作中, 定期跟踪危重症患儿的血液降钙素原水平, 早期诊断脓毒症, 尽早有序地治疗, 对降低危重症患儿致残率、死亡率, 提高临床诊治水平都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 姚永明, 盛志勇. 脓毒症防治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76.

[2] 熊玮平, 代小英, 黄立冠, 等.血清降钙素原鉴别细菌性感染的临床价值.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10):1192-1193.

[3] 王明刚, 李春盛, 杨军, 等.降钙素原对危重症患者合并脓毒症早期诊断及预后预测的意义.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7, 6(4): 215.

[4] 陈华英, 林伟华, 何艳, 等.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在细菌性感染疾病中的诊断意义.实用医技杂志, 2012, 19(3):238-239.

[5] 李政霖, 祁恒旭.降钙素原指导脓毒血症患者抗感染治疗的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9):19-20.

[收稿日期:2016-01-13]

猜你喜欢
早期诊断降钙素原脓毒症
胸腺肽结合生脉注射液在免疫功能低下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意义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脓毒症的微循环及免疫改善效果分析
脓毒症患者外周血 1-酸性糖蛋白、凝血酶敏感蛋白1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血清MicroRNA—122作为脓毒症诊断特异性标志物的研究
B超诊断早期宫外孕患者30例的临床分析
CRP和PCT在医院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比研究
PCT、CRP及WBC在小儿发热疾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