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景点名翻译探讨

2016-05-25 11:16肖霞
科技视界 2016年12期
关键词:软实力翻译

肖霞

【摘 要】本文着眼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和提升,在景点名称的构成特色的基础上,探讨了景点名称的翻译策略,为地方旅游外宣的翻译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软实力;景点名;翻译

0 前言

衢州市入选2014年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开化获批开展国家公园试点,江郎山被评为“美丽中国”十佳景区,龙游红木文化小镇、开化根艺小镇入围全省首批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小镇。(2015衢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在“2015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颁奖典礼上,衢州市柯城区桃源七里景区获“2015年度中国养生度假胜地”奖。根据衢州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每年来衢州旅游的海外游人数约10万。在此背景下,大至5A级景区,小至乡村农户,地名、公示语和景区介绍材料的正确规范性和可接受性就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众多的翻译文本中,景点名称的翻译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地名是国家和地区的直接象征,其名称翻译的好坏不仅直接反映译者水平的高低,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游客是否会选择此景点作为参观游览的对象,影响到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1 景点名翻译特点

我国的旅游景名中蕴涵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覆盖面广,涉及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制度习俗、审美情趣等。在语言表达上景点名充分利用了汉语的语言特点,在文字、语音、语义、语言结构等方面形成了许多独特的表达方式。总结起来主要有:人名类、自然景色特色及功能、历史传说类、夸张类、吉祥愿望类、诗词古句类。(陈福季,1991)。甚至有些名称出现了多重属性,在翻译中翻译原则和方法的取舍是译员要重点考虑基本问题。这决定了翻译过程中要兼顾文化信息的传递性和译文的可接受性,这就需要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如形译、音译、直译、意译、加注等克服语言和文化双重障碍,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信息,发挥景名的语言功能。

2 文化软实力与地名翻译的关系

2.1 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Soft Power)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1990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 科技、军事等实力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 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文化软实力(cultural soft power: CSP)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力量,是指一个国家以文化为基础的软实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要素。

2.2 外宣翻译与文化软实力

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必不可少的“中介”,有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更可以体现和展示文化软实力,具有跨文化传播性质。翻译可以将本族的优秀文化向外传播与他族人民共享,在丰富他族文化的同时也将其进行了“泛化”,扩大了影响力和感召力,提升了本族文化的软实力。外宣翻译对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外宣翻译助增文化软实力。在中西方文明的交替更迭中,东方文明被传播到国外,而国内一些有志之士也极力将外国文明接收到中国。季羡林先生曾将中华文化比作一条长河,之所以从未枯竭是因为有新水的注入,其中有两次大的注入。要丰富自身文化,使之永葆青春并且保持强大的软实力,就必须借助于翻译这一万应灵药。第二,外宣翻译体现文化软实力。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也是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因子,它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构建软实力的一大资源。翻译理论研究的成果和翻译实践中的翻译质量也同样体现文化软实力。第三,翻译展示文化软实力。如果一国文化不对外传播,其潜在的力量得不到广泛的认知,就更谈不上认同和接纳,因而也就不可能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软实力。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就是通过翻译这一桥梁输出文化产品,在赚取大量经济利益的同时,输出了他们的政治文化观念,对他国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时尚等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3 文化软实力在地名翻译中的体现

事实上,在继1958年颁布《汉语拼音方案》后,1975年与1977年我国政府先后组团出席联合国第六次地的翻译专家组会议和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明确提出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地名拼写的国际标准,并得到第三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的批准。从1979年1月1日起我国对外文件、书刊中的地名拼写一律改为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中国地名,因而对于人名地名在英语中的写法,结束了自从1867年以来英国驻华外交官威妥玛拟定的复杂的更多考虑英语发音习惯的拼写,进入了统一而科学的新时代。

虽然使用拼音的翻译方式理论上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在强调国际化和软实力背景下,景名英译还承担着传递文化信息以及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注重其传递的任务。因此,笔者建议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3.1 音译加注

顾名思义,即在使用汉语拼音方案的方式基础上,加上适当的注解和解释。这样既能方便识记,又能让读者充满理解此名字的中文内涵。这种翻译方式特别适合人名景点或者文化中特有的意象的翻译。例如衢州有一个景点叫做“紫微星谷”,这是一个典型的景点名称取法,前面是取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意象,后面点明此地的性质。在翻译的时候,如果翻译成“Ziwei Star Valley”,也未尝不可,但是原文想要传达的文化内涵就丧失殆尽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紫微星号称“斗数之主”。古来的研究者都把紫微星当成“帝星”,因此可以处理成Ziwei Star Valley(Ziwei,the Emperor Star )。这样,旅游者既能大概知道此处的名称,又能清楚此名字的内涵所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3.2 直译

有的景点名称源自其自然景观特征及功用,这些性状比较明显、易懂,采用直译,通常就可准确传达其特征。如衢州某景区的“仙人道”,即可直接翻译为“the Immortal Road”,一目了然。如很多景区里都有的“赏月亭”,即可翻译为“Moonview Pavilion”,简单传神,又准确的说出了性质和用途,颇具美感。

但是直译也有前提,也就是要准确理解原名,否则直译就会变成“乱译”、错译”。如玉女峰,常译为“Jade Maiden Peak”。然而“Jade Maiden Peak”的“Jade”指美玉之“玉”,而非玉女峰之“玉”,这显然是译者理解错误所致。“Jade”有贬义,指“a woman regarded as disreputable or shrewish”。事实上,玉女峰因似亭亭玉立少女得名,所以不妨译“Fair Maiden Peak”。

3.3 意译

此时翻译就是译“意”,重要的就是正确、优美地传达原景点名的意义,通常适用于第夸张类、吉祥愿望类、诗词古句命名类的景点。

许多景点名中含有文化词汇,反映的是中国特有文化元素(specific cultural element)或现象,汉语读者容易理解,但因“文化缺省”现象存在,若完全采用直译而不适当变通或解释,国外游客是很难理解的,不但达不到文化“传真”的目的,还会造成文化“失真”,歪曲原景点及相关事物的形象。反之亦然,用英语文化词汇来翻译或解释时,也得十分谨慎,否则会平白无故地“添加”一些原文中没有的“舶来品”,就会造成文化“失真”,这显然也不妥当,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进行适当变通,或增,或减,或释,以期实事求是地进行文化传真。

(1)增译

一些富有人文内涵的文化词汇,如采用音译,其原名所负载的丰富人文意涵丧失殆尽。为了便于游客理解,增加可读性,可增补语义,对原名称进行明晰化,也可在文后相关部分进行介绍或引入适当注释,有时可起到有益理解的作用。景点及其介绍,若能和外国游客较熟悉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则会加深游客对景点的了解,因此适当引入一些介绍文字或注释,可增加译名对游客的关联性,也有助于其认知与理解。

例如,含有夸张性的天柱峰可译成“Celestial Pillar Hill/Heaven's Pillar Hill(1iterally,it is like the Mount Atlas of the West)”,而添加的注释部分“Mount Atlas”是西方人所熟悉的,有助于读者将东西方有相似点的事物联系起来,提高其对此景点的认识。

尤其是在本地开化的根宫佛国,含有佛教典故或寓意的景点名,可能也需适当附加部分注释及说明,才能让西方游客对我们的佛教文化有更深刻的体会。

(2)删译

例如,钱江源景区,给自己取名叫做秀美钱江源,若翻译为Splendid Scenery of the Source of the Qiantang River,显得非常的累赘。事实上西方人并不喜欢这种概括性的形容词作为景区名字,而更希望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因此在翻译的时候,我建议省略掉前面的修饰部分,简洁明了。

又如万春园,音译为“Wanchun Garden”丝毫不能体现原名的寓意。如直译为“Ten Thousand Spring(Botanic)Garden,显得过分死板。而且ten thousand也不一定能传递美感。因此直接翻译为:Spring Garden,删掉“万”字,反而简洁又传神。

(3)释译

有些景点名字,直译传达不了原文的内涵,就得用解释性翻译的方法,译出原名之意。例如“狐狸洞”,里面含有狐仙的故事,因此,“狐狸”不应译成“Fox Cave”,而用“Fox Fairys Cave”。

3.4 直译意译结合法

直译意译结合法,就是结合直译法与意译法二者的优点,直译体现景点命名的理据,意译是为了尊重事实。如莲花峰,有译成“Lotus-flowerMountain”的,不太妥当。一是,此译名不够简洁;二是,此景点不够高、不够险,似乎称不起是“Mountain”。因此可译成“Lores Hill”。其他如狐狸洞译成“Fox Fairys Grotto”,一线天译“A Rayof Sky Light”,也是同样道理。

4 结语

景点名因为其多重属性,及翻译本身跨语言、社会、文化等多重障碍及矛盾,决定了其翻译具有低、中、高梯级标准,因此实践中译者应结合多种翻译方法来进行传译,做到求“美”、求“信”,恰如其分地传译出中华文化的意义与神韵。

衢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外宣是提升其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又可以推进经济建设的发展,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可见对于衢州这样的中小城市,也绝不能忽视外宣翻译的重要作用,不能忽视旅游外宣翻译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和促进作用。这即为本研究的宗旨和目的,形成的调研报告将为本地旅游规划和旅游提升战略提供服务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陈福季.中国风五名胜的命名原则[J].地名知识,1991(4):18-19.

[2]刘艳芳.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J].上海翻译,2009(4).

[3]林菊叶.雷芹.衢州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规范性调查研究[J].海外英语(上), 2014(2).

[4]刘娟.旅游外宣翻译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

[5]袁礼生,许雪飞,龚丽萍,卢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景点对外宣传文本材料英文翻译研究[J].内江科技,2014(9).

[6]2015-2020年衢州市旅游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R].2014.

[责任编辑:杨玉洁]

猜你喜欢
软实力翻译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