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的表达方法

2016-05-28 08:52张萍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品味语言表达方法

张萍

【关键词】品味语言 表达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093-01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的,文中独到传神的修辞手法、典型的句式,或是运用得当的一个词语、一个标点都值得学生反复品味、揣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光要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会品味语言,揣摩遣词造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在品味重点词句中领会遣词造句之妙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语言单位。自古以来,我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词语的揣摩、运用,如诗人有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无不充分体现了词语运用的精妙。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文本教材中一些精妙的词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反复品味,使学生领会文章遣词造句的技巧,为语言表达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六册《荷花》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为了便于学生阅读,书本空白处还有一个泡泡图形提示语“‘冒用得真好”。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阅读提示让学生真正品味语言,如提示学生:“‘冒字好在哪里?”有的学生说:“一个‘冒字写出了白荷花高高的姿态,与众不同。”有的学生说:“一个‘冒字显得白荷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还有的学生说:“‘冒出有突然长出来之意,赋予白荷花以动态感,把荷花写活了。”此时,学生对词语的用法有了大致的了解,教师再趁机问道:“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其他的字或词吗?不同字词的用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由此可见,对于一些独特、优美的词语,教师要留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时间,真正习得语言的精髓,为自己的遣词用语奠定表达基础。

二、在品味修辞手法中体会语言形式之美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随文学习。”教材文本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表述更加生动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就修辞手法的运用比较、品味,领会语言形式的优美,逐步学以致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如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秦兵马俑》一课中的句子:“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有的……”既有排比手法,也有比喻手法,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中习得文本语言表达之精妙呢?在课堂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就这些句子反复朗读品味,并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学生在品味朗读中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如“排比句的句式更整齐,朗读起来更有韵味”“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就好像一个真正的兵马俑站在自己面前,读来形象逼真极了”。这样教学,使学生在朗读品味中真正明白修辞手法运用的妙处,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

由此可见,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不仅要关注词语教学,还要关注关键句,尤其是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悉心揣摩,感受其精妙,进而主动地学习运用。

三、在品味揣摩标点中领会情感表达之味

标点符号是一篇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章的情感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对文本语言的阅读品味关注较多,而对文中起关键作用的标点符号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教师要善于从文中起关键作用的标点符号入手,引导学生品味揣摩,领会情感表达的妙处。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穷人》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些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5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了?……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这段话描绘了桑娜内心的起伏不定,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既矛盾又坚决的复杂心情。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如果单从内容方面入手,很难体会文本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笔者就从品味标点符号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这段话中为什么用了几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你从省略号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就语言省略之处反复品味,不仅读出此时此刻桑娜心底最真切的声音,而且真正读出情感,领会文本意蕴,获得显著的学习效果。

总之,学生阅读品味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品味与欣赏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驻足、停留、欣赏,从中习得文本语言表达之技巧,使学生真正做到读有所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品味语言表达方法
让心灵与文本对话
可能是方法不对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品味语言,让阅读教学更具魅力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用对方法才能瘦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