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者黑旅游业对丘北黑沙壮族文化发展影响探究

2016-05-30 18:50张海莲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普者黑壮族旅游业

张海莲

【摘 要】通过对普者黑景区周边黑沙壮族的生产、生活、习俗、思想等进行仔细观察及深入调查,并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将景区开发前后的民族文化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探究普者黑景区的开发对丘北黑沙壮族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普者黑;旅游业;壮族;文化;影响

一、丘北普者黑旅游业的发展及现状

“普者黑”,是从彝语“墨吉黑”音译过来的,意思是“盛满鱼虾的池塘”。它原本是一个村子的名字—普者黑村,是一个多民族(汉、彝、白)聚居的村子,属丘北县双龙营镇管辖。1993年,普者黑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涉外景区,同年9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又于1996年10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9年1月被评为AAAA级旅游区。

普者黑景区是在零基础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20多年。经过几届领导人的大胆尝试及努力奋斗,丘北县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升级,从最初的农业到风景旅游,再到民族文化旅游,一步步带领全县人民走向富裕。近年来,丘北县的少数民族文化,日益受到重视,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丘北黑沙壮族的族源、文化属性及文化特征

壮族是一个支系繁杂的民族,与国内的布依族以及国外的泰族、侬族、岱依族等民族属同源民族。所操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北部壮语和南部壮语。根据语音不同,又可以细分为邕北,邱北,桂北,桂边,连山,柳江,右江,红水河等八个土语。

丘北壮族是当地古老的土著民族。丘北黑沙壮族,操壮语北部方言之丘北土话。作为壮族繁多支系中的一支,丘北黑沙具有自身独特的方言、别具一格的华丽服饰、大同而小异的民俗,是壮族文化以及中国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围普者黑景区而居的黑沙壮分别有山白村、矣堵村、阿鲁白、五家寨等几个村寨。在2008年2月出版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概况》修订本中记录道:“最具特色的是丘北沙装,短衣蜜纽,着百榴长裙。广南沙,富宁沙,在民国以后已经不穿传统裙装。”“壮族侬、沙、土妇女服饰都有盛装、便装、冬装、夏装之分。盛装讲究项圈、项链、纽扣、玉质环佩等贵重饰品,而最华贵的要数丘北沙盛装,轻轻挪步则银声盈耳”。再如《云南壮族》画册中有丘北黑沙特有的头饰、颈饰、腰带、绣花鞋、百榴群图示。保护和发扬丘北黑沙壮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意义。

三、普者黑旅游业对丘北黑沙壮族文化发展的影响

壮族,是一个有自己文化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壮族人民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下了独一无二的“那文化”、“歌圩文化”、“铜鼓文化”、“花山岩壁画”、“壮锦文化”等凝聚本族个性、思想、信仰的文化。在历史上,壮族曾有过自己的文字,叫“土俗字”,至今壮族民间仍流传着一些用“土俗字”记录的唱本。可惜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未能得到传承和发扬。近年来,在普者黑景区兴起的潮流中,丘北黑沙文化也随之受到了深刻的变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那文化”的影响

“那文化”是壮民族的代表文化,无论哪个支系,无论生活在哪个角落,他们都是以“那(即水田)”作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世世代代勤勤恳恳地在水田上精耕细作,将稻作文化世代相传。随着景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局对周边土地征用面积也不断扩大。丘北县属典型的农业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总量少,无法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来解决景区发展的征地问题,因此旅游景区用地都通过征收农民土地来解决。往日一望无际的稻田以及风吹草低现水牛的景象已无了踪影,成了一片片汪洋“大海”、万亩荷花。而改变的不仅仅是风景,更是村民们的生活方式。无“那”可作,“那文化”靠什么来传承?“春来撒秧,夏来移秧,秋来收割,冬来围火烤糍粑”的生活习惯已经发生变化。普者黑周边黑沙壮族的“那文化”在普者黑发展的潮流中发生了文化传承断裂的现象。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令人惋惜的!

(二)对“壮锦文化”的影响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服饰,是一个民族最明显的标志。丘北壮族黑沙支系的服饰被公认是壮族服饰中最华丽的服饰。

近年来,在政府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背景下,丘北壮族黑沙支系的服饰出现越来越繁荣的景象。在丘北县城的南门市场内,有几家卖壮锦及壮族服饰的商店门庭若市,客人多是县内各支系的壮族妇女。店内不仅有大人的服饰,还有小孩的服饰、帽饰。

景区的开发,推动了当地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快速发展,壮族服饰首当其中。手工织锦纹图越来越多样化,颜色也越来越鲜艳。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可喜的,是对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

(三)对民族语言的影响

丘北黑沙壮族,操壮语北部方言之丘北土话,在长期与汉语接触的过程中,从汉语吸收了大量词汇,尤其是对新生事物的称呼,如“单车”、“冰箱”、“手机”等等。本人写过一篇名为《丘北黑沙壮语送气辅音初探》的论文,并在《语言文字学》刊上发表。本人曾对丘北普者黑景区周边的黑沙壮族不同年龄段的人做过发音调查,发现大部分20歲以下的孩子在日常发音中已经带有送气辅音发音。这是壮语与汉语接触的结果,而景区的开发和发展、游客的大量涌入不但加大了壮族居民对汉语的需要,更为两种语言的接触提供了机会。

四、结语

普者黑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对当地黑沙壮族的文化发展有正影响,也有负影响。使“那文化”失去了传承的条件,促进了民族语言汉化的进程,这是负影响;而使服饰和手工织锦更加繁荣,这是正影响。

参考文献

[1] 胡仲实.壮族文学概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2] 蓝庆元.壮语方言颜色词考源[J].民族语文,2007(05).

[3] 丁彦砚.旅游开发中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研究-以丘北县为例[D].云南财经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普者黑壮族旅游业
普者黑:惊艳天下的“阿着底”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云南有个普者黑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情留普者黑(组诗)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旅游业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