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习惯调查及培养

2016-05-30 00:06彭汝梅
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务工人员良好习惯行为习惯

彭汝梅

我校承担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习惯调查及培养》课题,是江北区教育科研领导小组下达的科研课题,于2012年10月立项,历时三年,研究工作已完成,特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不断进入城市学校学习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思考。受国家对进城务工人员各种政策出台以及对城乡人员比例的宏观调控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将更多地来到城市,其子女会随父母进城,并就读于“城市学校”。这些孩子从小受区域文化影响,一些习惯(对于他们来说并非是坏习惯,如:他们在村小读书时,放学回家,一路上并没有公厕,孩子找一个较偏僻的地方大小便,这被看作是很平常的事,与不文明联系不起来。)很不适应城市要求,这并不是孩子的错。正如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儿童时期养成的品质与习惯,犹如天生自然一样。怎样使务工人员子女很快适应城市学校的教学要求以及城市生活,重要的是加强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使他们健康全面发展。

(二)素质教育呼唤习惯养成。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德育为先,并应贯穿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之中。

(三)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周边有几个大型农贸批发市场,由此而衍生了接受其子女入学的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我校就读600人左右,占全校学生数的90%。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走进城市学校,由于家长们的文化层次较低,来到城市,忙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更谈不上耐心指导。而学校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就是教好他们的孩子,确保他们融入城市教育以及城市生活的主流,让教育真真正正的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习惯调查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8个主要良好习惯及其特点。总体上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良好习惯多于不良习惯,下面是8个良好习惯的调查

1.热爱劳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对劳动以及使用劳动工具比较熟悉,他们善于劳动,积极参与公益劳动、家务劳动,教师们一致认为,劳动好是他们一大亮点,也是一大良好习惯。

2.生活有序:这些孩子大都受父母的影响,有早起的习惯,也就是说他们的日常作息时间有一定规律,基本做到自我管理,自我规范,有一定的自理能力。

3.勤俭节约:这些孩子受家境影响大都不挑吃穿,不偏食,生活简朴,消费方面特别节约,善于节水、节电;4诚恳厚道:与人交往诚恳厚道,善良真诚,与人相处谦和,不计得失,不做小心眼的人;5回家帮父母做家务:这些孩子大都有弟妹,他们回到家里带弟妹,有些孩子在三年级就能煮饭菜,四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能随父母到摊上参与做生意,家务能力特强。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6个不良习惯。

1.个人卫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普遍个人卫生差。个人卫生是一个人文明的外在表现之一。另外很多孩子得红眼病、沙眼、肠疾等都是个人卫生差导致的疾病。要培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要重点攻下“个人卫生堡垒”。

2.交往方面:社会学家们认为,个体只有在群体中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社会的共同规范,道德标准、生活方式、才能逐渐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他们以前的交往不外乎是家庭成员,很少的同学,以及邻里等熟人,而城市里有更多的同学、邻里和社会人,交往的范围也更加宽阔,抓住这一关键期对他们进行交往能力培养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3.学习方面:他们对学习要求不高,受父母的影响,认为学习靠天赋,不是靠努力。他们往往随其自然对待学习。

(三)基本习惯不足,时代性习惯跟不上。在本课题的访谈调查中,我们发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基本习惯不足,时代性习惯跟不上。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习惯,让这些孩子在基本习惯形成后,逐步培养他们的时代性习惯,这一新课题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

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良好习惯培養具体做法

(一)一周一个好习惯培养法。学校对照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需要改进的6个不良习惯,18个指标:(略)再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礼仪常规》以及《评价手册》中的具体内容统一制定每周的训练项目,在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后对全校师生进行宣布,让每个师生都明确这周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内容。每周值周老师和值周同学专门对此训练项目进行重点检查,小结、评比、并颁发流动红旗,让每周一个好习惯得以训练落实。每周末学校结合学生的表现,班级情况,以及当前出现的问题,与学生共同协商,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下周训练内容。用“周训”作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朝会、班会、队会等时间,开展训练,在各学科教师配合下,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使“一周一个好习惯”的训练变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每两月一次家长培训。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实践证明: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离开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学生在学校所学习到的良好习惯的保持率是非常低的。因此,家庭教育环境在少年儿童习惯养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首先,家庭这种初级群体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使得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其效果上显得异常有力。其次,家庭对少年儿童习惯的养成是广泛的和多方面的,家庭不但教导子女学习、基本生活技能,而且在形成人格特征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责任。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无非是培养良好习惯”。这就是说,良好习惯培养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责任。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全校教师齐抓共管。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慢功夫,但在实施培养的过程中也是一个真功夫。我们学校全体教师的一个共识是“润物细无声”,在慢字上作文章,开展一周一个好习惯培养,即周训计划做到细、实,教师的训导做到真、效,把共性的训导与个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强化训练,坚持训练,反复训练。我们总结出我校培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思路,即:“学校、家庭两结合培养思路”。在两结合的培养思路中可以看出习惯培养是要在不断训练、不断评价、不断反思中逐步完善的。培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务工人员良好习惯行为习惯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浅谈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午睡良好习惯培养之我见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广电媒体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关爱报道”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