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音乐教育: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创新お

2016-05-30 10:48石晶�オオ�
当代音乐(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音乐教育留守儿童

石晶�オオ�

[摘要]“情动于心,乐发于声。”音乐作为最能引动人情绪的媒介,具有陶冶情操、调节生理及心理状态的作用。由于当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基层教育的主要症结,因此本文首先论述了音乐对人心理的影响,而后结合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乡村教学的问题。从音乐教育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研究者和教师参考。

[关键词]儿童心理;留守儿童;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5-0023-03

留守儿童的产生与存在于我国社会环境存在一定关系,造成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不予深究,但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监护弱化导致的各种心理、性格问题成为一大难题,其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应当受到关注。音乐能影响和调节情绪,是沟通情感的另一种言语表达方式[1]。随着“音乐治疗”理念的出现,致使对音乐已经不单能从艺术角度来看待,更可以从科学角度重新阐释。音乐治疗可以针对人的病理与心理,调节人的情绪甚至改善人的生活环境。在留守儿童的心理抚慰当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一、音乐的心理干预作用

(一)音乐与心理学

古人认为音乐“由心之动,感物发声”,故而不惟心动成乐,音乐也能反向影响人的心绪[2]。而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则在音乐与感受之间架起了一个可供沟通的桥梁。费希纳对感觉反应与声音强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并总结了相关规律。而冯特则对心理、生理受音乐的影响程度,采取内省方法进行研究,也证实音乐与个体感受之间确有联系。到上世纪初,部分心理学家如西肖尔等人,专门针对心理与音乐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和探索,并引入更加先进的仪器,试图探索音乐对心理发生作用的本质。使音乐心理学从心理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学科。

(二)音乐的生理、心理调节作用

音乐的实质是粒子振动所产生的物理能量,借由强度、节奏和频率等传达。而人体所固有的生理节奏在音乐声波的作用下,会产生共鸣反应使人体某部分沉寂的潜能受到激发,使某些情绪由原本的镇静状态转为兴奋。同时音乐本身还具有情绪调节的能力,能让人产生功能丰富的心理、情感活动。从而在生理与心理上同时构建“特异性感知”,让审美主体在音乐的内在情感与外在形式的交互作用下,受到震撼与吸引。

(三)音乐影响人情绪的原因分析

人的情绪情感以及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与形态,而自然界中音乐的逻辑结构则与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首先,两者都具有“时间性”特点,在某一时间段内可通过休止或流动来进行表达。其次,两者的性状都可以通过节奏快慢、力度强弱以及兴奋和抑制等得到体现。例如向上、跳跃与明朗的音符,通常都对应着人的积极情绪。以《春节序曲》为例,乐曲开篇即以弦乐和木管共同交织出活跃的旋律,体现了人们在节日中欢喜的情景。而网络神曲《甩葱歌》甚至通篇都采用极快节奏,从而调动起人的兴奋情绪。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没有完整的家庭结构,导致其成长过程中在人际交往、个性情绪等多方面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因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孩子对父母方面的问题十分敏感,看到其他学生家长接送学生,对学生嘘寒问暖,而学生与父母相互嬉戏,相互依偎,对父母撒娇,这些画面都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情绪,造成心理落差,长期影响,使学生产生自卑、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生活态度消极等情况。具体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留守儿童普遍具有自卑情绪,并且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容易偏激处事,对人对事都充满敌意。在日常生活中孤独、抑郁且容易发怒。一方面防范他人接近,另一方面则通过伤害他人来满足自身潜意识里的安全感需求。据相关调查[3]显示,我国中部地区约有318%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表现在恐惧、焦虑、抑郁和敌对情绪等方面最为明显。

2缺乏家庭交流的生活,导致留守儿童不惯于群居,没有自我管控能力[4]。在不同生长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发展问题。部分儿童逐渐沉闷拘谨,另一些则越趋世故圆滑。由于自卑情绪和自我保护的影响,导致留守儿童要么极端畏缩,要么具有极强的攻击性。体现在课堂上,则是没有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的意愿。或者争抢、打架、欺负班上的其他同学。

3留守儿童时常与村里成人打交道,在某种程度上会表现出超过生理年龄的成熟[5]。往往在年龄较小时就染上了酗酒、吸烟等恶习。并且游戏成瘾,谎话连篇。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则为了体现对自己孩子的关心,从物质上予以充分的满足。使部分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超过当地平均值甚至更高。这样一来孩子既有充足的金钱,又没有人能管束,则逐渐养成了花錢无节制的习惯。

4留守儿童的家长,一般都是孩子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等。一方面因“隔辈人”更加溺爱,另一方面因这些老人普遍没受过教育,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上都缺乏科学性,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三、音乐教育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创新途径

(一)理念的创新

孔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教育仅次于礼教,说明儒家认为乐声怡人,陶冶性情的作用仅在礼教之下。我国历来有诗教传统,通过配乐吟咏来宁心静神。而以之结合现代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将音乐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干预的方法总结如下。

1采取吟咏方式,将文章以音乐形式呈现。从而不断重复读、听过程,既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能通过反复吟咏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呼吸方法的指导,使得吟咏节奏能与人的呼吸节奏相吻合,通过调理学生呼吸方式,缓解学生情绪,达到生理、心理功能同步改善的作用。

研究发现,情感情绪也会受到吟咏的影响。人右脑半球可以对情感、情绪进行综合处理,并调节感觉中枢。而在音乐声波的影响下,边缘系统还会对脏器节律进行调节,使一些躁动不安、烦躁等情绪减弱,有利于学生情绪健康发展。可以通过音乐的另类呈现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加以解决,通过乡土音乐中的护理调节方式,教会留守儿童通过音乐呼吸方式缓解心理情绪,舒缓平复心中的低落,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

2音乐剧表演,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使学生参与到音乐教育当中。通过表演形式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通过音乐感化的方式,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与自卑感,降低其攻击性和自我保护与防范心理,使之能融入到班级的大集体中。而在表演活动里,应让留守儿童充分体会到自身在集体中的独特性和重要作用,使其变自卑为自信,从而有效弥补其心理缺陷。建议选择与教材相关的音乐剧进行表演,或者引用外国、其他文化国家的音乐剧。如此可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体会到不同文化的魅力。而切不可采用本土家乡剧种,这些剧种已经在孩子心中与粗鄙、落后等形象挂钩,以之进行音乐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心理构建。

3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导向,在音乐教育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取不同的音乐教育方式。对低年级学生可增加音乐教学的游戏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充分调动。而对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不同的审美角度与价值取向,因此应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在课堂上适当播放一些流行音乐。并以之为主题进行讲解。从而在不违背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完成教学目标。避免进一步激化留守儿童的叛逆心理,僵化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4组织多种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不能一味地强调知识理论的传授,而更是需要以维护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前提。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学校对自己的尊重与理解,加深教学双方的互信,才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健康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制度的创新

针对留守儿童所在的各类学校,普遍缺乏足够的音乐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从而导致无法充分开展教学活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弥补。

1加大支教教师中音乐教师的比重。当前比较落后地区的学校并不缺乏语文、英语、数学等文化课教师。而音乐教师下乡支教则比较少见。因此造成了音乐教学师资缺乏的现状。建议对支教人员的选派,应从完善各科教学的角度考虑,以弥补薄弱学科。其次,应在教师考试中将音乐教师所占比重适当提高,增加音乐教学方面的特岗教师名额。这样一来不仅能提升音乐教学水平,同时还能对其他科目的教学起到促进作用。最后,还应结合具体情况与现实需求量,制定计划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使留守儿童所处的学校中,音乐教师数量和水平都有所提升,使音乐教学的功效得到进一步发挥。

2发挥乡村音乐的积极作用。对留守儿童来说,造成其心理问题的原因通常在学校之外,因而单纯在学校内采取教学手段,所能发挥的效果毕竟有限。所以应立足乡村文化,使音乐教学的作用覆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可在校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并从乡村音乐文化中提取有益的、适合学生学习的元素,纳入音乐教育范畴。不断从形式和内容上,拓展音乐教育的理念和范围。采用音乐手段,增强社区或村庄之间人们的情感,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公开宣传或组织校外活动等方式,将音乐教育的对象从学生拓展到所有村民,扩大音乐教育的影响力并深化音乐教育效果。[BW(D(S,,)][BW)]

结语

音乐与人的心理联系密切,内动于情,外发于声。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声音化体现,是可以突破语言障碍、情感膈膜的另一种有效沟通交流方式。对留守儿童而言, 音乐教育能突破其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抚平其因家庭不圆满和社会歧视等原因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手段。在今后还有更为广阔的利用空間,所以不应放弃对这种教育方法的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参 考 文 献]

[1]陈琳,周显宝.音乐干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路径选择[J].江淮论坛,2014(03):158-160.

[2]杨晓辉.乡土音乐教育: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3(09):90-92.

[3]徐琨,张小军,段志敏.留守儿童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J].大众文艺,2015(04):235.

[4]张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电子商情,2013(22):162.

[5]王诚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好家长:创新教育,2014(07):63-65.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音乐教育留守儿童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