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对形式主义说“不”

2016-05-30 08:17崔恩芝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6年4期
关键词:形式主义教案师生

崔恩芝

利多可为,弊多不为,利弊兼有则求“去弊求利”之法方为做事之道。目前仍有许多“形式主义”的问题存在于教师身边,它以抽象的教条来审视教育发展,目的虽好但实效甚微。它的存在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造成了教师的精神痛苦,搅扰了正常的教育工作秩序,弱化了教师向前发展的动力。教师应秉承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的教育发展观,勇敢地对形式主义说“不”,挣脱形式主义的捆绑。现对教育中的形式主义问题谈谈我的观点。

一、当教案成为“花瓶”时,建议不写

为了教师上课有案可依,为了便于教师素质提升,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先把教案写好。写好了教案就意味着能上好课了吗?不写教案就意味着不能把课上好吗?教学倡导开放灵活,反对僵化封闭,写教案是一种备课行为,如果头脑中已经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又何必浪费时间去把教案写全、写满?尤其是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寻找到自己要指向的内容,仅仅依靠一纸书面课前计划是应对不了灵动多变的现代化课堂的。更何况现在多数教师上课基本不带教案,学校检查、收缴教师教案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向上级督导部门汇报教学成绩。教案实质上成为一种功利化的检查工具。还有许多教师写教案根本不是为了教学需要,纯粹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在写教案时,严格遵循学校规定的教案既有框架,在网上和教参上进行重复克隆,年年岁岁“案”相似,岁岁年年“教”相同,这是一种耗费时间和精力、原地踏步的表现。我们可以把从事无效教案的时间放于精心备课之上,写教案并非是真正的备课,构思“腹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备课,让备课的成果存于脑、藏于心,“厚积”才能薄发,不做“无用功”。

二、反对“拿来主义”,不做网络文章手写“复印机”

每每上级发了一个通知、搞了一次活动之时,学校就要求教师写“心得体会”“学习反思”“工作总结”“成长感悟”“学习笔记”等文章。教师勤于动笔思考有助于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但大多数老师对这类活动深感头疼,采取消极敷衍对策,在网上寻找相关主题、话题,进行大篇幅地网络复制,七拼八凑的文章交给学校算是完成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成了网络文章的手写“复印机”。用他人的思想观点、文段资料来填充自己的文章,而且写过之后几乎没有认真进行过独立思考,这与“偷东西”有何区别?这样的写作除了能锻炼教师的字迹水平和消磨时间外,几乎没有太大的效用。学习活动的要求是有积极作用的,教师应该转变应付思想,潜下心来认真思考,用笔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感悟、体会写出来,不是为了机械地完成工作任务,而是为了自己专业成长的需要。

三、反对一成不变的厅廊建设

许多学校的厅廊建设均由学校领导一手设计,有些东西一贴就是好几年,刚贴的时候还有人来看,看厌了就没兴趣再看了。可是那些早已成为“摆设”的东西还占据着厅廊位置而“浴雪经霜”,有的甚至减淡了本色、刮坏了局部也仍然“坚守阵地”。厅廊建设不应只是一种美化的装饰,它应该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平台,能吸引师生驻足竞观、细细品味。如果张贴的东西已经“不能说话”,何必让它冷落在师生视线之外的地方?厅廊建设的内容应包括师生共建的作品,如优秀学生事迹、活动周报、主题宣传、竞赛成绩、学生手工作品等鲜活有益的板报,及时更新,保持厅廊文化的实际教育生命力,使之能牢牢吸引师生眼球,引导师生去欣赏、思考、实践、创造。

四、课堂“表面繁荣”需警惕

泡沫只能在人们视线中短暂停留,它虽美却易碎。许多教师在学习、践行新课改的过程中可能已经不知不觉地走入了形式主义误区。教师不可为了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而忽视了主要的教学内容;不宜用鼠标、屏幕完全替代粉笔、黑板;不宜频频以课件画面、游戏活动等替代师生互动、学生的静心思考;不可用缺少教学价值的提问来耽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如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却一脸茫然、脑子空空,则意味着教育的失败。践行新课程理念不意味形式模仿、盲目跟从、机械照搬,教育的形式不用非得多样化、课堂非得热闹非凡,而是要以能否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为审视原则,创造更适合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来达到更优的教育成效。

本文所述的四个观点仅是目前校园中形式主义现象的“冰山一角”,教育中的形式主义有些是教师已经发现但却依然执行的,有些是教师尚未发觉却常伴身边的。教师有空时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自身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要有敢于打破陈规陋习的勇气,从能改变的空间中尽量予以剔除,不要让形式主义继续成为我们教书育人的烦恼。

(作者单位:吉林省辉南县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形式主义教案师生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立定跳远》教案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麻辣师生
《半张纸》教案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