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6-05-30 09:46王琦
科技风 2016年4期
关键词:企业培训高职院校问题

王琦

摘 要:高职院校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有利于发挥职业院校自身的教育优势,提高企业职工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深化校企合作,本文从高职院校企业培训的内涵入手,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进行企业培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培训;问题;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对各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正规的学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15]3号),开展在职及待职员工的培训已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开展企业培训理应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

一、高职院校企业员工培训的内涵

高职院校企业员工培训是高职院校针对企业开展的一种培养企业员工素质、能力、工作绩效等方面,而实施的系统而有计划的培养活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组织形式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严格的劳动分工向岗位轮换开始转变,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职院校应以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企业技术技能积累、服务职工职业生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为宗旨,增强企业培训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把提高职业能力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为企业职工提供继续教育支持。

(一)高职院校企业员工培训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凭借设立培训机构的方式,利用学校资源,特别是实训教学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培训项目,并采用送教进企、引训入校等途径,为行业企业提供立足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教育培训,有利于改变当前校企合作一头热的现状。把企业培训引入高职院校,使得职业教育和企业岗位接轨,培养零距离人才,促进毕业生就业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开展企业培训也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知名度,增加学校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声誉,增强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了解,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市场。

(二)高职院校企业员工培训的可行性

1.高职院校本身具有较为完备的教学培训资源,为开展企业培训提供了稳定保障。进行员工培训需要企业进行培训理论研发、成立理论课堂等理论层面的准备;员工进行培训成果的实习实训时,又会影响企业本身的生产效率,让高职院校进行企业培训便成为企业降低培训成本的优势选择。

2.高职院校本身具有完善的办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仅开展普通学历教育并不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一般学历高职教育上课时间为正常工作日的白天,而晚上、周末等业余时间这些学习场所经常空置,造成了资源无形的浪费。而企业员工恰恰是不愿意占用工作时间来开展培训,这样对日常工作的开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企业员工更愿意利用业余时间充电学习,[1]具备培训资格的高职院校正好可以物尽其用开展职工培训。

3.高职院校开展企业培训可以增强培训理论的针对性。很好的弥补企业员工实际能力有余,但理论思想不足的现状,培训员工的职业道德和理论基础,从而使员工具备更优秀的发展前景。

二、高职院校企业员工培训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开展培训面临的问题

1.缺乏对企业培训的认识。高职院校及其教师对于企业培训的认识与实践普遍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能把企业培训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2]而列入发展规划中来。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都缺乏对承担企业培训教师的考核与评优,缺少相关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来支持培训事业的发展,以至于难以激发教师承担企业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即便被学校强迫执行员工培训也往往缺少干劲,不知所措。

2. “双师型”教师较为匮乏。高职院校没有健全的培训师资库,而任课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又较弱,很难充当好培训师的角色。在培训工作中,受工作经历和技术技能影响,一些企业职员因为培训教师的操作水平与实践脱节,进而对培训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企业培训工作的难以进行。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培训课程的开发力度不足,常常导致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3.缺乏详尽的市场衔接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需求变化日新月异。开展培训前,学校要找市场,找专业对口的企业培训,不仅需要了解、掌握行业的状况和前景,还要处理与企业和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培训意向确定之后,学校不仅要考虑同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要考虑如何建立相关组织机构,使培训能顺利、持久地开展,同时要与企业商讨培训费用,还要组织相关人员编写培训教材,设置培训课程、培训项目,监管培训质量和效果等,这些问题在具体操作上给予高职院校巨大的挑战。一些高校在开展企业培训前缺少相关调研,以及与企业的深入沟通,不能充分满足企业和教师的需求,对培训的内容形式,组织评价等方面也缺乏详细的规划管理。

(二)企业进行培训所面临的问题

1.缺乏对企业培训的正确认识。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还未提升到较高的高度,对在职员工培训重视不足,且企业行为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培训机制。部分企业只重视招募优秀人才,而不注重培养在职员工的职业能力与素质,不仅无法保证员工的职业技能水平,还常常有高水平员工跳槽或者培训过后的员工另谋他处的现象发生,从而降低了企业对开展培训的热情。

2.缺乏完整的培训规划。一些企业虽然开展培训,但对高校为企业培训设计的内容,目标及任务等方面并不明晰,也缺乏对培训课程的合理安排。部分员工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不能按时参加培训,培训人员流动性较大。

(三)高职院校企业培训所面临的政策问题

1.缺乏对相关政策的解读及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关于“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低于60%”的要求。对实施职工继续教育的企业、院校和接受教育培训的人员,符合国家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和职业教育资助政策的,按规定给予补贴和资助。[3]但一些企业和高校并不明确知道国家相关的补助政策,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实施情况不一。

2.缺少专门机构组织实施企业培训。当前高职院校承办企业培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较难找到与自身发展方向对口的企业进行培训,企业也不清楚哪类高校适合承担自身的员工培训,其根本在于缺少一个专门机构组织实施企业培训,由此导致高校与企业的沟通与衔接出现问题。

三、促进高职院校开展企业培训的对策

(一)针对高职院校开展培训的对策

1.成立相应的培训管理部门,为高职院校开展培训提供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规范学校对企业培训的管理,给各个部门和岗位做好明确分工。由培训部门统一整合校内培训资源,对承担培训的教师进行总的规划和安排,明确培训教师的培训任务、工作时间等要求,合理组织培训。

2.完善评价考核制度。高校应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明确要求,落实参与培训教师的补贴政策,以及提高对培训教师年终考的评价。要将企业培训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加强教师参与企业培训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研究,建立业绩考核标准与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到培训中来。把开展企业培训的规模、成效作为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评价、教育督导和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从而建立起第三方评价机制。[4]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鼓励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同时成为企业培训师,驾驭学校、企业“两个讲台”。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让高职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鼓励教师在企业实习期间参与企业培训、技术研发等活动。学校自身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校内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操作和实践,使学校能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最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进而更新其现有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

4.深化与企业的沟通。在开始培训前,学校应及时调研,明确企业的培训需求。派专人负责调研企业高层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对职工的岗位胜任能力、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职业发展生涯等方面的要求,也包括企业对高职院校培训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要求,还包括对课程具体内容、考核方法、效果评估等一系列的需求。同时,调查人员应深入一线员工及参加培训人员当中,进行熟悉和沟通,降低参与培训人员的排斥感,使培训能更加完整顺利的进行。

(二)针对企业培训层面的对策

1.深化企业自身对培训的认识。企业应树立人才强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将对员工培养的投资转化为对自身生产力发展的投资。利用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才能,提升员工产品研发、技术攻克等方面的能力,将企业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当中,切实满足国家积极创办学习型企业的要求。

2.制定完善培训规划,参与开发培训手册。企业应与高校深入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满足双方实际要求且能够实施的培训方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师傅专门检验员工的培训成果,做出指导,并进行评价。师傅应指明员工回到岗位时应采取什么样的步骤展现学习成果,并依据行动计划定期提交学习应用报告,并作为评价计划履行的结果。同时,企业可以为受训员工建立联系网络,通过员工间的交流增强培训成果在实际工作当中的应用,使受训员工可以讨论培训所学在工作中应用的进展,并共享成功经验,克服阻碍成果转化的不利因素。也可以通过过度学习,即在成功地执行了任务后受训者仍进行一定的练习,以此提高培训成果转化程度。

(三)针对国家政策层面的对策

1.完善高职院校承办企业培训相关法律政策。对高校给予及企业进行适当的补助及减税政策。可以给企业颁发一定荣誉,如学习型企业模范等,使企业更加主动的联系高校进行员工培训;另一方面,认真落实培训教师的津贴和补助政策,对培训教师的双师型认定、职称考核及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绩效积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企业培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5]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也应监督制定企业培训规划,对高校及企业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和考核,避免走过场、走形式,将工作做到实处。

2.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组织实施企业培训,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在高职院校承办企业培训过程中,政府应从中协调,发挥企业主导与高校主体作用,鼓励建设学校和企业的培训机构。该培训机构可以深入研究市场需求,使高校和企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沟通,给予学校和企业一个共同的获取信息的平台,使学校能找到符合自身发展方向的企业进行培训,也使企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校来承办培训,从而提高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项目编号:xj2015020

参考文献:

[1]张西江. 发挥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开展企业培训的优势[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0)8-10.

[2]常兴华,尹力卉. 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8)45-48.

[3]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意见 》[Z]教职成[2015]3号.

[4]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J].教育发展研究,2014(1)66.

[5]戴汉东,石伟平.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职教论坛,2015,(02)4-7.

猜你喜欢
企业培训高职院校问题
知识管理下的企业培训模式改革研究
加强培训供给侧改革,提高有效培训供给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谈谈企业培训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
高校教师走进企业培训的技巧研究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