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拓展刍议

2016-05-30 10:48蔡理秦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知识结构误区教学资源

蔡理秦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一般会从理解文本的需要出发,从这篇文章联系到那篇文章,从这段文字联系到那段文字,从课内联系到课外,以实现对文本的整体理解,这就是日常所说的教学拓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拓展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立足文本,找准拓展重点

教学需要拓展,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语文教学拓展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实现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1.吃透文本,找准拓展目标

语文教学拓展的基点是课文。教师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时,首要的是要紧扣文本,深挖教材,找准目标。语文教学目标就是教学运行的航标。在教学过程中,一切行为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拓展延伸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可以明确拓展延伸的方向,合理确定拓展的路径,从而抓住文本的重点、突破内容上的难点;更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有利的帮助。

2.了解学情,把握拓展时机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了学生的发展。语文拓展延伸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习基础好坏,考试成绩优劣,接受能力高低,思维活跃与否等,我们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现有的语文知识结构特点,确定拓展的类型和层次、广度和深度;使拓展的知识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较为贴近,便于为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吸纳,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调适。

3.尊重学科特点,提升拓展价值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科有它的特殊性——涉及面广,包容量大。它不仅涵盖语文本身的知识体系,而且旁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在进行拓展延伸时,教师要尊重学科特点,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拓展。既不能仅局限于纯粹的语文知识,也不能过度夸大语文知识的含量。同时,还应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内涵的融合,把促进学生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语文素质的提高,作为拓展的重中之重。

二、优化资源,把握拓展适度

教学需要拓展,关键是如何拓展?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好拓展的“度”。

1.“量度”

教学资源的拓展要适量,太少了,作用不大,太多了,又会喧宾夺主。究竟多少才合适?这要根据教学需要来确定。每篇文本的教学都有明确的目的,拓展资源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我们不能为了拓展就大量堆砌资料。

2.“难度”

教学资源的拓展,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结构特点进行适度的拓展。不能因为拓展这一形式的需要而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教学资源的拓展要注意学情,做到难易得当。

3.“宽度”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文本的“点”与拓展的“面”的关系问题。这个“面”就是我们拓展的“宽度”,教师在补充资源时,要结合文本中的“点”进行有宽度的拓展,引导学生共同探究。

三、避开误区,保证拓展有效

拓展,其实质是一种迁移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恰当的“拓展”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扩充语文学习的容量。但是“拓展”也存在一些误区,需要我们去反思、纠正。

误区一:文本拓展脱离文本

由于对拓展的片面理解,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拓展,正是受此误导,在语文课堂中,往往造成刚打开课本就草草收场,文本解读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学生尚未曾领略文本,就往课外延伸,这样的拓展,非但没有起到反哺文本、夯实课堂之功效,反而有喧宾夺主之嫌。

误区二:文本拓展追求形式

為了标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崇尚多媒体的运用,资源连接四通八达,精美图片大量堆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阅读。这样做的结果是把文本的拓展延伸当成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招牌,使拓展变成了一种“时尚装饰品”,许多延伸拓展与课堂教学内容缺乏联系,缺少整合。这样的文本拓展盲目追求形式,无实效性可言。

误区三:文本拓展缺少语文味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应该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有的教师过分追求人文性而丢失了语文的工具性,只顾“道”而丢掉“文”,教学中,对文本的感悟就成了蜻蜓点水,忽视了对语言的咀嚼品味,不能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造成对文本审美体验的缺失。

误区四:文本拓展生拉硬扯

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实践还缺乏有效经验,在实施拓展时便出现了盲目的生拉硬扯的现象。在有限的课堂内,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或者片面理解文本拓展:进行一些说话、阅读、写作训练。于是,语文课成了杂烩课、拼盘课。

针对以上误区,本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内涵在于在尊重学生,尊重文本,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作必要而有效地拓展,以实现学生学习上质的飞跃。

四、根据需要,巧用拓展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拓展,而且拓展的途径也很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拓展才能高效呢?下面结合古诗词鉴赏例举几种拓展方法。

1.“同主题”作品拓展

古诗词中,有不少作品的情感主题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运用“一篇带多篇”的迁移法进行拓展阅读,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比如,同是写离愁别恨,柳永的《雨霖铃》运用的是虚实相济的手法,李清照的《声声慢》运用的是逐层深入的手法,李煜的《虞美人》运用的是比喻的手法。

2.“同诗人”作品拓展

拓展延伸同诗人的作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李煜的《虞美人》就可拓展到他的《相见欢》或《浪淘沙》等写亡国之痛的作品,并比较其异同。

3.“同题材”作品拓展

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拓展到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它们都是描写音乐的名篇,可以通过比较,了解其描写音乐的异同。

4.“同手法”作品拓展

古人创作诗歌,非常重视表现手法的运用。比如,学习《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前句以乐景写哀,后句以哀景写乐。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印证性拓展,“以乐景写哀情”可引李煜的《采桑子》“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以哀景写乐情”可引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语文教学需要拓展,教学拓展的最高境界是对文本的拓展延伸顺其自然、不露痕迹。在教学中适度拓展学生学习空间,这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要求。

作者单位:福建师大二附中。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误区教学资源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冬季洗澡的误区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