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

2016-05-30 10:48谢海生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语文味味儿品味

谢海生

“语文味”这一理念在国内最早是由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先生提出的。他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与意理阐发、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反观当前的语文课堂,有不少是可以用“精彩纷呈”、“热闹纷繁”来形容的。各种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此起彼伏,多媒体运用的声、光、电让人应接不暇,歌声、笑声、掌声不绝于耳。这样的课堂大多气氛热烈,学生活动充分。热闹之余,笔者就感觉出一个问题来:这还是语文课吗?什么样的语文课才具有真正的“语文味”?或者说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走在回家的路上?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语文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对语文教育本质和规律的不断探索,我们越来越清楚:真正的语文课就是要有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师生共生互学,共同营造文化气息,体验诗意美感,使语文课堂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儿”。

一、“清香一袖意无穷”:“语文味”来自于文本的“清香味儿”

文本是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着生活的气息。学生正是在对文本的品读中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认识现实生活,激发情感。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承载了各种文化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生理想、自然科学、成长足迹、爱国情操、文化艺术、战争和平……一个个异彩纷呈的主题单元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充实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从孔子、孟子到李白、杜甫,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鲁迅、巴金、郭沫若到莎士比亚、泰戈尔、雨果,古典诗文和现代名篇交相辉映,东方文化和外国名著渗透互补。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本内容的丰厚博大和体裁的丰富多彩,使得语文学科拥有了满汉全席般丰盛的可供多元鉴赏品味的素材。

因此,教师必须细读文本。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把握文本,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感动,才有可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释放文本的语文味。笔者在执教郑振铎的《猫》这一课前,就做到了细读文本,从课文内容、写作技巧、主题思想、感情基调等方面细读深挖,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满庭芬芳生烂熳”:“语文味”来自于诵读的“芬芳味儿”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语文需要诵读,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堂最美的音符。

诗歌不能不读,李白的狂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超然、陆游的忧伤,没有了淋漓尽致地诵读,怎么能透过诗文的意象而走进诗人的灵魂?散文不能不读,朱自清对春天的喜爱,没有轻松跳跃的语调,如何能够呈现;老舍对济南的冬天的赞叹,没有了清新而灵动的诵读,又如何引发共鸣?主题深刻的小说、情节生动的戏剧需要在诵读中品味人物个性、揣摩人物心理,鲁侍萍的那句“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包含了多么复杂的情感!逻辑严密的议论文、轻快俏皮的说明文,同样可以借助于字正腔圆的诵读来增强语文的魅力。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呢?笔者在执教《猫》这一课时主要从四个方面安排:在句式的变化处读;在重点段落处读;在内容的矛盾处读;在文本的含蕴处读。或品析词句,鉴赏评价;或放飞想象,发散思维;或积累语言,体会情感。这样,才能读得扎实,读得饱满,读出思想,读出韵味。

三、“莫负东篱菊蕊黄”:“语文味”来自于词句的“醇美味儿”

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且不说众多的古典诗词的鉴赏品味,单是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就始终无法脱离对词句内涵的分析品味。

读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碧绿”、“紫红”描色彩,“高大”、“肥胖”摹形状,一个“吟”字写出了蝉如诗的鸣叫,“伏”则写出了黄蜂的慵懒,鲁迅先生用如花妙笔呈现了“百草园”充满童真童趣的美景。读小说《孔乙己》,透过那传神的“排”和“摸”这两个动词我们读出了孔乙己这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自命清高和悲惨命运,我们认识到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笔者在执教《猫》这一课时也抓住了词句内涵的品析:比如“白雪球似的”、“滚来滚去”写出了第一只猫外形的可爱,“乱跑”、“爬树”、“扑”、“捉”等动词写出了第二只貓的有趣,我还抓住“酸辛”、“愤恨”等词语引导学生品析作者的情感。

语文课堂如果没有咬文嚼字、字斟句酌,教学就会因缺乏对关键点的开掘和品味而显得肤浅空飘,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贫乏淡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细细推敲和潜心体悟,可以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改一改”等方法,指导学生比较、推敲、咀嚼语言的传神和精妙。

四、“踏花归去马蹄香”:“语文味”来自于练笔的“新鲜味儿”

阅读教学中的读与写是“与生俱来”的依存关系,课堂小练笔是促进语言积累和转换的重要的言语实践形式。以读促写,以写助读,读写结合,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法宝。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总是很巧妙地把“写”挤进阅读课堂,不失时机地进行“写”的训练。比如:抓住文章的“空白”,让学生想象“补写”;抓住教材的特点,让学生相机“仿写”;抓住文章的结尾,让学生延伸“续写”;抓住文章的插图,让学生观察“描写”;抓住课文的情节,让学生创造“扩写”……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进行“写”的训练,是在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是在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又一次情感体验。把“写”渗透到阅读教学中,这样的课才是有滋有味、生动活泼的语文课,这样的课才更有内涵、有风采、有个性,有味道。

五、“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味”来自于教师的“书卷味儿”

记得魏书生老师说过:“教学过程的设计,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真正成为教学成败关键的,应该是教师全方位的基本素质的提高”。

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教师应有扎实的外功: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管是生动幽默、机警睿智还是深刻隽永、发人深思,总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能有过硬的背功,这不仅会为语文课增添几分韵味儿,更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教师应有厚实的内功:博闻强识,让教师成为一条河,一条永远惊涛拍岸、掀起知识浪花的不息长河;哲学思辨,让教师成为一把火,一把释放学生心灵火花,化解黎明迷雾的熊熊烈火;情感修养,让教师成为一支歌,一支激起学生感情波澜、陶冶学生情操的动人乐歌。“书卷味儿”集中反映了一个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只有充满“书卷味儿”的教师才能营造出具有“语文味”的课堂。

正如程少堂老师所说:“‘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语文味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的教学;‘语文味是渗透了师生生命体验的教学;‘语文味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和谐统一的教学。”其实,笔者想说,回归教学本体,还原教学本色,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地地道道的“语文味”。充满“语文味”的新课堂将到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智慧的交融、个性的张扬,散发着语文的独特的芳香,流淌着师生间真情的表白,涌动着灵性的互动,课堂也将成为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沃土、精神栖息的理想港湾。让浓浓的“语文味”永远充盈着我们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安徽宿州市第九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味味儿品味
虎年春来年味儿浓
“土味儿”拼多多
年味儿与虎年春节
味儿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品味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