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例悟法 举一反三

2016-05-30 22:52马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黄鹂写景白鹭

马平

【设计意图】

《夜归鹿门歌》出自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能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为了使选修课的教学更科学、更有效,应该依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教材进行整合,对接高考,以疑带赏,以生为主,以题促练。这样既整合拓展了教材,尊重了诗歌教学的规律,也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让学生学有所用,考有所依。本节课,“扶”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下精读《夜归鹿门歌》,“以例悟法”,然后“放”,让学生运用精读课例中学到的方法进行“依法自学”,学习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从而强化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抒情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过孟浩然的《春晓》和《过故人庄》(学生齐背),李白有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是何种风流,令李白爱慕不已?今天我们就走进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去感悟斯人的高风余韵。

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读诗韵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流转自如的韵律感。(教师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2.品诗情

师:写景抒情诗是诗人用眼中景写心中情,景、情、诗人,是写景抒情诗的要素。鉴赏这类诗歌,我们要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到诗人当时的时空情境中,去感受意境,品味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相关链接资料,认真阅读诗歌,全身心投入到诗歌意境的世界之中,可分三步思考:①有关景,考虑的角度有诗中通过哪些景物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或画面;或者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或意境。②有关诗人,诗中诗人有着怎样的情态、行动等。③在前面两步的基础上想想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阅读品味,讨论交流并明确:

①有关景:诗中描写了黄昏江边图和月下鹿门图两幅图景。黄昏江边图描写了黄昏时分,山中寺庙里传来了悠扬的钟声,渔梁渡头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争相在渡口乘船回家,一派热闹景象;月下鹿门图描写了鹿门山上月光皎洁,月亮清辉洒在树林间,驱散了山林的雾气,岩石山门和松间的小路静谧幽美。

②有关诗人:人们沿着沙岸回家,而诗人乘船回鹿门,鹿门山是东汉庞德公的隐居故地,也是诗人的隐居之所,归鹿门就是回家。诗人在安静幽雅的鹿门山中逍遥自在,过着潇洒超脱的隐居生活。

③情感:抒发了诗人隐逸的情趣。历来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表现了诗人归隐山林的自得其乐,也有人认为表达了被迫出世的无奈。既有隐逸之乐,又有无奈之恨。(设计意图: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抒情诗的切入点,能够很快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悟诗味

问题①: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就这首诗谈谈情与景的关系。

讨论交流明确:这首诗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在景色描写中寄托诗人的情志。如“鹿门月照开烟树”,写烟雾笼罩,树木朦胧,转眼间,月光朗照,树影清晰。一个“开”字,化静为动,意境全出,把烟树在月光照射下,由朦胧到清晰的动态过程凸显出来。诗人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顿觉豁然开朗的心境赫然而出。“开”表面写眼前景,其实是写心中之情。“忽到庞公栖隐处”中“忽”写诗人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隐居的地方,写出了诗人被美景所陶醉,似乎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了。

问题②:诗中同时呈现了喧闹与宁静两种意境,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总结:对比,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有“世俗”生活与“隐居”生活形成的对比;有“争渡喧”的“世人”与“自来去”的“幽人”的对比;有“悠然的钟声”与“尘杂的人声”的对比等。突出归隐之地鹿门的幽静,衬托出身处山林之中的闲适惬意、怡然自得之情,凸显了清高洒脱的隐士形象,歌咏了归隐的情志。(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懂得鉴赏一首诗,不仅要思考写了什么,还要思考怎么写的即写作方法、艺术技巧等。)

课堂小结:在鉴赏写景抒情类诗歌时,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要学会抓住诗歌中描写的景物特点,借助诗中有关诗人情态的字眼,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诗人所描绘的景象和画面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体会独特的意境,体会蕴含的思想情感。

三、自主赏析,展示交流

师:接下来同学们按照刚才学到的鉴赏思路,分小组赏析本单元中的另外一首写景抒情诗《积雨辋川庄作》。

小组展示、评比,教师总结明确:

有关景: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袅袅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送给田间劳作的丈夫。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田野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

有关诗人: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參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诗人快慰地宣称自己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这样就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情感: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山水田园的优美风光,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生活和对农村充满生机和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

艺术手法:①情景交融。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

②诗中有画。“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联,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白鹭飞翔,黄鹂啼鸣,一取其动态,一取其声音。在背景上,“漠漠”,写出了水田一望无际,苍茫一片;“阴阴”,描绘夏日林木茂盛,境界清幽,自近而远,富有立体感;这样,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高低和谐,极具层次感;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可谓“诗中有画”,给人以画意盎然的印象。

③用典。“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此二典都充满了老庄色彩,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课堂小结: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景色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个阔远幽静、物我相惬、详和闲适的意境,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淡泊自然的心境。

〔此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98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靖远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黄鹂写景白鹭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两只黄鹂
写景的妙招
白鹭于飞
问黄鹂
白鹭
致老栗——读《牛背上的白鹭鸟》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