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

2016-05-30 22:52万元洪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设题故都的秋排比句

万元洪

【文本概述】

《故都的秋》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主旨,通过描绘“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鸣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等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对秋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调动了多项艺术手法,例如比喻、对比、排比,采用了多种句式,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目标】

一、学习文章“借景抒情”“对比”“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手法。

二、揣摩本文的语言,领会“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学习作者对句式的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大家还记得吗?(师生齐背)

这首小令通过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漂泊游子的羁旅愁思。

那么大家能否再举出一些关于秋的诗句呢?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都钟情于秋,秋在他们的笔下显得意蕴丰富,风情万种。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秋有味;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今天我们来学习《故都的秋》,看看秋之于作者,又有怎样的秋色、秋声、秋味。

【信息筛选】

一、学生集体诵读第一段,回答问题;故都之秋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设题意图: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明确:清、净、悲凉。——总写

二、为了表现这个特点,作者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设题意图: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结构上是总分,内容上是化抽象为具体。

明确:3段:小院秋晨;4段:秋槐落蕊;5段:秋蝉鸣叫;6—10段:闲话秋凉;11段:秋果奇景。

【合作探究】

一、熟读文章第三段。

二、学生思考:这幅画面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

设题意图:重点研讨,典型示范

明确:“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干净整洁的感觉,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前者是自然之静,后者是以动衬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腰”,蓝白等冷色调(需要教师渗透美术原理)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的衰竭与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三、让学生体会其余四幅画面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设题意图:通过本题,让学生明白故都之秋的一般性。

明确:如“秋槐落蕊”图,“早晨起来”,看见“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既体现了“清”,又体现了“静”;“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可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四、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金碧辉煌的故宫,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等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可是,作者只字不提,偏偏选取那些“清、静、悲凉”的景物,这是为什么?

设题意图: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明确:这和作者经历有关。他喜欢这样的景物,因为与他心情相合。

1934年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全国上下笼罩着白色恐怖。作者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了人生的愁苦与哀痛,所以选择这些景物的目的,恐怕是借此抒发生命的悲苦、家国的忧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说这些景物正暗合了此时的心情。

第二课时

【信息筛选】

一、用三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

明确:“慢、润、淡”。

【合作探究】

一、作者要描写的故都的秋,为何要写南國之秋?可否删掉?

明确:不能删掉。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由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的秋。通过二者的对比,反衬出故都的秋的特点。

二、品味排比和比喻综合运用的艺术效果。“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请指出这段话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请指出“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四对比喻的本体,最后请你谈谈本段话有什么艺术效果。

明确:

第一问:排比

第二问:作者把南方的秋味同故都的秋味相比较。四对喻体做比较,目的是从四个角度说明这一对本体的特点。第一对喻体说明本体的浓烈程度不同:南国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味浓烈。第二对喻体说明本体的敦实度不同:南国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味厚实;第三对喻体是从鲜味角度说明长度不同:南国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味刚强;第四对喻体是从黄犬与骆驼行走距离角度说明范围不同: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

第三问:本段中作者使用内容上的对比,比较南北方“秋”的区别,其中不仅上下部分内容的表述都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尤其是下半部分,作者不直接和具体说南北方有关秋的比较,而是使用文言句式的排比句表达出只能意会不好言传的神韵,并能留给读者丰富想象余地的艺术效果。

【拓展研究】

一、品味本文的诗意美。诗歌的声韵和节奏,加强了《故都的秋》的诗意美。“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的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上面三句,承前省略主语:江南;句子结构相同,动词后面均辅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有一种整体的美感,“慢”“淡”“润”表现的都是平淡细腻的意味,意脉流畅。他们又都是响亮的音节。“慢”(màn)“淡”(dàn)“润”(rùn),声调相同,均是去声,落地铿锵有力,前后两字又叶韵,读起来,语势贯通,具有很强的音乐感。同时,作者选取草木、空气、天的颜色三个意象,加以排列组合,构成了江南之秋的意境,写出了江南之秋的特点。请同学们借鉴这段鉴赏文字,鉴赏本文中下面这段话: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明确:作者把这些名胜用一个个偏正词组整齐排列起来,结构相同,语势贯通,珠玑成串,明丽轻快;一个名胜就是一个意象,四个名胜就是四个意象,四个意象组合起来,且意脉流畅,就形成了一个故都之秋的意境,意境一立,一首诗就立起来了,让人感到无限的美感。

二、品味本文选用句式之妙。选用句式就是要根据特定的语境,选择恰当的句子形式,以追求最佳的语言表达效果。请思考,能不能将本文中“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的“赏玩不到十足”改成“赏不足”?

明确:

(一)可以改。改成“赏不足”时候,恰好可以与前面的“看不饱”、“尝不透”构成排比句,一气呵成,节奏鲜明,气势磅礴,突出强调了南国之秋秋味的平淡。

(二)不能改。前面“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已经是五个排比句了,一口气读下来,都有点累了,换成“赏不足”,就等于再来一个排比句,一则太累了,二则句式缺少变化,显得呆板。保持原文,则句式活泼,体现了动态美。同时,“十足”和“足”的差别是很明显了,有程度上的不同,充分表明南国之秋不能尽如人意。

【课外练笔】

仿照《故都的秋》写一篇微型作文“校园的秋”,400字。

作者单位:湖北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设题故都的秋排比句
从“四计歌”学排比
排比句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揭秘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在哪儿设题
吼唱在关中大地上的“秦腔”——论小说《白鹿原》中长句和排比句的秦腔韵味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
奇妙的排比句
求同存异,异彩纷呈——例谈高考古典诗歌比较鉴赏题常见设题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