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016-05-30 22:52冯雅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抒情诗歌教学

冯雅

【课标依据】

2012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在审美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细腻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好的篇章,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对诗歌的不同艺术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做出比较,掌握作品其中的意蕴,在作品的欣赏中发现美,在诗歌的欣赏过程中,获得不同角度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与诗歌的创作能力。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特征。诗人情动于衷,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就有了诗。可见“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的方式是欣赏诗歌的重要途径。

【学情分析】

新课改后的普通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共收录了53篇古代诗歌。由于时代距离,欣赏者的文学素养不一,学生对诗歌鉴赏题出现畏难情绪,在历届的高考中也是失分重灾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的。高中学生处于基础教育的最高层次,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知识和人生阅历,这些是欣赏诗歌的前提和条件。诗歌篇幅短小,意蕴深刻,叙事简练,情感内敛。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诗歌的学习和考查,无论是著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知识的逻辑性,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品质,塑造完美人格,都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典型诗句入手,带领学生学习几种典型的抒情方式,然后从高考真题中体会这几种抒情方式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抒情方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掌握鉴赏诗歌抒情方式的方法。

3.培养涵咏诗歌的性情,欣赏抒情诗歌的艺术美。

1、2项可以合并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能说出古典诗歌常见的抒情方式,并能正确解答相关问题。

第3项可考虑改为: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方法,涵咏诗歌,欣赏抒情诗歌的艺术美。

【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典诗歌的几种主要抒情方式,能说出其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复习课(双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是否发现:课前布置的三道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有什么共同点?——考察了诗歌的表达技巧,具体来说是考查诗歌如何抒发情感的,也就是诗歌的抒情方式。)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正如《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千百年来,那些感人肺腑而流传不衰的诗篇,无一不是诗人的情怀和心志的形象显现。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特征,“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是欣赏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

二、预习反馈

小组讨论:对小组展板答案进行纠错,思考三首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可能存在的错误答案:

1.缺少文化积淀,没有一定的诗歌鉴赏术语储备,答题“踩”不到点上。

2.脑中有一定诗歌鉴赏术语,但不能准确、规范的运用诗歌鉴赏术语,答题思路很混乱,不易得分。如:借物言志)

三、考点阐释

(一)古典诗歌常见的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咏物抒怀,托物起兴)

③借事抒情(古事:借古讽今,咏史抒怀;今事:寄情于事,因事缘情)

(二)结合诗歌具体讲析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鼓吹曲辞》)——直接抒情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乐景抒哀情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托物言志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咏史抒怀

四、赏析方法及步骤

1.答题基本步骤

①明确手法——分析所运用的手法

②展现景象——分析所描绘的景象(或所刻画的形象,或所描述的事情)

③分析情感——分析所表达的情感(或所表现的心境,或所体现的追求)

④说明效果——分析所产生的效果

2.答题语言样式:

某诗(或某句)运用了×××手法,描绘了×××景象(刻画了×××形象或描述了×××事情),表达了×××情感(表现了×××心境或体现了×××追求),达到了×××表达效果。

五、实战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和晋陵 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 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①〔晋陵〕即今江苏常州。?摇②〔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先代已迁居洛阳巩县。作此诗时,作者在江阴县任职。?摇③〔淑气〕春天温暖气候。?摇④〔古调〕这里指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问:诗的首联为抒情埋下了伏笔,颔颈、颈联两联与尾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颔联、颈联承“物候新”展开描写,借写他乡春色,暗点怀乡之思,这是借景抒情;尾联则直抒胸臆,点明“归思”的主旨。

六、教师小结

诗歌鉴赏是考试重点,也是难点,但是大家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留心多归纳每一类诗歌的鉴赏方法,你们一定会有所突破。最后祝同学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挂起理想的航灯,驶向胜利的彼岸。

【教学反思】

今天这堂课重在让学生学会对诗歌抒情方式进行分析,鉴赏。我用了先介绍方法,再进行实践分析,最后再回顾应用的步骤来构建整个课堂。整体来说,课堂设计比较合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最后也能做到初步会读、读懂、鉴赏诗歌的程度。

既然是高三复习课,就可以在教学导入中加入《考试大纲》中对于诗歌鉴赏方面的要求,让学生更清楚这堂课的目的,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其次,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加入一定的其他元素,使课件呈现多元化,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再次,在对学生应用诗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少讲一些,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所长。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抒情诗歌教学
诗歌不除外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春 日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会抒情的灰绿
诗歌岛·八面来风
简论抒情体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