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行为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影响》研究报告

2016-05-30 05:08高永香
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课题化学课堂教学

高永香

一、研究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问卷,以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影响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2.根据调查结果基础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策略,指导、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3.通过指导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化学兴趣、学习成绩的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首先,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其主观因素的制约。就其主观因素而言,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方式等智力因素固然对其学习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在学习中各种非智力因素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决定着学生的情绪、情感,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本文从激发培养学生兴趣点入手,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具备现实的应用价值。其次,本文研究点从学生入手对教师行为进行研究,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帮助教师思考研究问题从学生入手,提升了教师的学生意识。最后,本课题的研究方式以课例研修为依托,以教研组为单位,有针对性的进行课题研究,有助于帮助教师对教学进行深度思考,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供了平台。

(三)核心概念

1.化学学习兴趣。化学学习兴趣是学习兴趣在科目上更深层次的一个分类,简单而言就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想学习化学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化学的强大内部动力。化学学习兴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影响因素如家庭经济情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等是属于不可控因素。本课题主要研究其中可控的一些影响因素即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影响。

2.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关于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国内普遍较为认可的是郑长龙教授在《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中的界定,认为其是指在化学课堂中,可观察的教师的显性化的行为。教师为了让学生顺利进行学习活动和完成化学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文化教学资源的现实条件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根据郑教授对于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其具备的基本特征具备外显性,并且目的是让学生能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二、研究背景

兴趣这个概念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就已纳入了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著作中。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兴趣这一词一般是表明教育应该引起某种活动的特点”。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认为:“兴趣不过是同化作用的动力方面”。我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兴趣的定义归纳出来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和情感态度,另一种说法是: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事物或活动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以上这些论述从各自不同角度和方面揭示了兴趣的某些特征,但却不是十分明确和完整。因为它们既不能全面反映兴趣在心理上的本质特征,也无法将兴趣同其他活动的动机分开。现在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满足某些心理需要而积极从事某种活动(体力和脑力)的意识倾向和情感态度。

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如一个人对工作有兴趣,工作就积极,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兴趣对学习活动的推动作用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定向作用、动力作用、支持作用、偏倾作用。学习兴趣不仅可定向而且可以成为巨大的学习推动力,可以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有时还可以达到废寝忘食,不知疲倦。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初中长达十几年的化学教学观察,我们发现在初始学习阶段,无论是哪个学习水平层次学生对于新学科的学习兴趣都较为高涨,但这一兴趣的保持或多或少在学习逐渐开展之后出现了不同水平的削弱,更有甚者直接呈现出厌恶等情绪。

针对这一现象,展开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认为化学概念枯燥难懂、难记,化学理论、化学定律,难学、难理解,这与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有关,这部分内容学的好的大部分是学习中的姣姣者,元素化合物部分所占比例较大,但学生兴趣不大,对死记硬背不感兴趣,化学计算是化学内容与数学知识的紧密结合,这要求学生能将数学知识迁移到化学知识上来,在这方面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弱,难以从化学涵义中找到解决化学计算问题的思路、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规划进度(2013年8月~2013年12月)

①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

②理论学习包括专题式理论学习、问题式理论学习、基本理论学习,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寻找理论依据。编制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现状;

③整理分析材料。

(二)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

①搜索相关文献,编制问卷结合课堂观察,对影响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教师行为进行调查;

②分析调查结果,进行化学教师行为改进的策略研究;

③依托课堂教学,进行以课例研修为主体的校本教研,选取平行班实施教师行为改进的实践性研究

(三)总结阶段(2014年6月~2014年8月)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性报告,申请成果鉴定,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四、化学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策略研究最终所要达到的效果

(一)直观行为

1.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调查结果显示,演示实验对于学生有着独特的魅力,是化学教学行为中最为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项。因此,对于教师再进行化学教学时,应注意充分利用好演示实验,并且正确在保证教材基本实验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合理的增添相关的学生实验以及设计实验探究环节。

2.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的感官应用。现代化媒体正以其独特的教学手段进入中学化学教学领域。其教学方式有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特点,可进行快速的信息处理和图像传输,同时还配有悦耳的音乐和图像描绘,这必然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的欲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有关习题的教学,教师可事先将题目存入磁盘,教学时可通过计算机显示屏传输给学生,同时还可利用摄像机把学生当中典型的错误及时反馈给学生并针对性地讲解。通过对现代化媒体的运用,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言语行为

1.优化教学的口头言语,激发学生的关注。俄国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的功底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教师艺术化的语言能使深奥的知识浅显,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强化。课堂上精神饱满、感情充沛、用词准确、语言流畅精练、词汇丰富的老师,总能引起学生持久的注意力和兴趣。要能随机直变,巧妙地运用幽默、夸张、形象、比喻等手法,使课堂气氛活跃,这样既能令人精神振奋,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还便于理解记忆。

2.注意利用肢体语言,从精神上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除了口头语言外,教师往往通过肢体语言也和学生们在进行着无形中的沟通。而且,这种精神上的沟通反而会更多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看到老师面带笑容进入教室,心中随之相应的也会对今天开始的课程充满期待;反之,老师满面寒霜的板着个脸,冲着全班就是一阵扫射,学生首先在压抑的气氛中情绪受到较大的影响。有时候,往往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就是信心和动力。当然,对于肢体语言的使用并不是一味的正面表扬,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猜你喜欢
课题化学课堂教学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奇妙的化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