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简约美下的遐想空间

2016-05-30 06:50徐明生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铁器桃花源记渔人

徐明生

《桃花源记》是研究魏晋文学、魏晋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其简约的文本给读者留下的信息太少,遗憾太多。不过,也就因为它文本的简约,才为读者提供了宽阔的想象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无尽动力。

一、《桃花源记》文本的简约性与史学大家的遐想性论证

上个世纪,对于《桃花源记》的源起,陈寅恪先生曾著《桃花源记旁证》称,《桃花源记》的真实故事,可能发生在黄河流域的姚秦时代,即姚秦统治的弘农、上洛地区的坞壁。后来,唐长孺先生又著文反驳,认为故事原型当在湖南武陵地区。两位学者之所以对同一问题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根本原因在于《桃花源记》文本过于简约。因为文本过于简约,透过文本,读者可以获取的相关信息实在太少,故而只能进行推测。

事实上,无论是陈寅恪,还是唐长孺,他们都是从史学的实证角度论证《桃花源记》真实的故事原型。但是,二人的研究毕竟存在推测与遐想的成分。如果扩展他们的思路,我们会发现,《桃花源記》简约的文本中没有记载的内容实在太多。这些未被记载的“历史”,应该是全部客观的历史。这些历史,只有通过我们大胆地假设和小心地求证,方有部分复原的可能。要想完全挖掘出《桃花源记》背后的真实故事,几乎没有可能。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史学大家,还是一般读者,都只能依靠遐想,去感受《桃花源记》中没有记载的细节,而这正是《桃花源记》简约美的魅力所在。

二、《桃花源记》文本的简约性留给读者多重遐想空间

我们可以顺着《桃花源记》的文本,对文本省略的具体环境与桃花源中居民的生活进行细化式的遐想:

1.第一发现人的遐想——在桃花源人进入桃花源之前,是谁最先发现了桃花源?他是如何发现的?

2.人口繁衍的遐想——桃花源人的先祖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当时到底随他去了多少人?因避“秦时之乱”,不与外界交通,结果,“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自秦时之乱到东晋太元年间,时间长达500余年。经过500年的繁衍,到了晋代,桃花源人的总数是多少?他们的婚姻是如何完成的?存不存在近亲结婚的现象?人种是否退化?

3.食物佐料的遐想——民以食为天。吃的好说,桃花源中有的是土地,有土地就有粮食,就可养六畜。但是,人们除了有粮食外,还要吃盐。桃花源人的食盐从何而来?从他们与世隔绝数百年的情况来看,他们并没有外出。这也就说明,他们可能没吃盐,或者他们自己生产盐,或者他们带来了极多的盐。因此,食盐的问题,对桃花源人的生活应该具有较大的影响。

4.服装的遐想——桃花源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从秦到魏晋时代,中国服饰有没有大的改变?为何他们的衣着悉如外人?

5.家畜的遐想——既然“鸡犬相闻”,看来他们也带来了六畜之类的牲畜。他们所带的六畜,到底有多少种类?

6.生产工具的遐想——他们的生产工具是如何制造的?尤其是铁器,他们带来的铁器难道永远用不完?桃花源内有没有铁矿?如果有,是不是可以补充他们铁器的消费?如果没有,他们的铁器磨损消耗后如何补充?

7.田宅的遐想——从“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来看,他们是以小家庭为基本的财产占有单位,因此至少他们土地上的出产,分到了各自的家中。那么他们的土地,是私有化的还是公有化的?

我们还可以列举出许多的遐想,而这么多的遐想,均因为《桃花源记》的简约而生。

三、最大的遐想:与外界联系的山洞是不是留给桃花源人回归社会的希望

桃花源人最后的去向,是读者遐想空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这是一般性故事结局应该表现的内容。而《桃花源记》只用了“后遂无问津者”结尾,以此表明现实社会再无人寻访桃花源。显然,这不符合读者的思维逻辑,也未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因此,《桃花源记》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最大的遐想。

我认为,《桃花源记》遐想中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道家的外套,儒家的内衣。道家的外套,指的是桃花源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没有外面任何的干涉,既没有赋税,也没有兵役和劳役,当然也就没有剥削和压迫。儒家的内衣,指的是桃花源人过着时人伦理化的生活,长幼有序,各得其所。桃花源中人通过自我管理,保障了生活的安定和幸福。有了道家的自在,就有了不再外出、不与世人交流、不再融入人类大社会的理由;但有了儒家的治理原则,却又有了更充足的外出融入人类大社会的理由。

桃花源中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桃花源人可能明白,这并不是他们永远可以过下去的生活。无论是为了他们族人不再近亲结婚,以确保后代健康,还是为了获得必要的社会资源——比如饮食中的食盐需求,孩子成长中的教育需求,他们都有理由重返到社会的大家庭中。

进入桃花源之后,尽管他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但是,他们在桃花源中孤立地发展,他们却失去了数百年人类历史的经验历程。因此,他们已落后于同时代的晋人。似乎他们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们在进入洞内以后,并没有堵上那个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这就为他们的后代保留了希望的种子。保留洞口,说明他们并没有想永远不回头,而是在等待。要等到一个好时代到来之时,他们才会走出桃花源。他们对渔人虽然热情,却还是不太放心。所以,渔人走时,他们交待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渔人却还是“处处志之”。桃花源人发现了渔人的这种恶劣行为之后,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就可能有了很坏的看法。而这可能导致他们把重返社会大家庭的想法暂时放弃而继续等待。但是希望的洞口是不是从此堵死了?

总之,简约美是《桃花源记》文本的重要特征。其简约美的优点就在于留给读者多重的遐想空间,从而激发读者依照自己的思维,依照自己的情感价值取向,补写出《桃花源记》中未写出的“历史内容”。

作者单位:湖北随州市曾都区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铁器桃花源记渔人
出土和馆藏铁器的保护简析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馆藏高句丽铁器的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渔人罢钓归(绘画作品)
渔人的故事
《桃花源记》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发现西夏窖藏铁器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碱性溶液对出水铁器中四方纤铁矿(β-FeOOH)相中氯的脱除研究
《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