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感滋润高中语文课堂

2016-05-30 12:51殷朝美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本文章

殷朝美

情感教学能有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善于用自己的情愫感染学生,这样便可以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达成双向的互动和有效整合,进而产生师生间的共鸣,有效调动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达成最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有效为语文课堂注入情感因素呢?

一、了解背景,把握文章情愫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的学科,因此,在授课环节感知和运用文本的情感因素显得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文本中人物的相关背景知识。在进行授课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相关的预习作业,对文本的作者、文本发生的时代和背景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便可以使学生更容易与教师的讲授产生一定的共鸣。其次,体味作者的情感因素。文章是作者情感的一种宣泄,为此,若能较好地体味作者的情感,必然会对理解整个文本产生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前,教师应该首先向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前了解写作背景、马克思、恩格斯及两人的关系,为高效率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随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便可以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与文本相关的信息,进行交流和探讨,进而加深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了解;接下来,教师要对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整合与深化,进一步深化文本的背景知识,对马克思的著作、生平贡献、坚定信念,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的深厚友谊进行深入的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准确把握文章基调,进而有效带动学生情感,也为后面学生的阅读带来帮助。因此,了解文本背景是学生有效把握文本情愫的关键。

二、走进文本,体会文章情感

对于文本的初步了解和掌握均是为文章的教学环节打牢基础。为此,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章情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这也是每位语文教师所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例如,在《劝学》一文中,文本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内容与方法等,体现了荀子虚心求教、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在讲授环节,教师应注重在荀子的思想情感上进行深入剖析,切实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这样才算得上真正了解了文章思想和作者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深入剖析其实就是一个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文本和解读文本的过程。在此期间,语文教师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可以将文本情感与学生的感悟有效结合起来,在文章与学生之间构建一座情感沟通的桥梁,使学生与文本作者的情感产生一定的共鸣,并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界限的情感与心灵的交流。

三、创设情境,体验文章氛围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运用实物进行情境演示,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运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或视频资料等。这些方式都能为课堂注入情感因素,这种情感因素会使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文本的氛围,进而释放情感。

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再加上预习中对文章背景的了解,学生会很快进入到教师所设定的教学情 合作探学:语文课堂动人的“催化剂” 徐松华

倡导“在自我预习基础上,鼓励互动交流”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了语文教学主体性和开放性理念,彰显了对学生语文认知学习需求的尊重与建构多元化学习模式的有效融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关键要给学生搭建自由表演的舞台,让他们在自由探学和积极表达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出万紫千红的绚丽“花朵”。

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积蓄“质疑”

学生作为阅读的“旁观者”不能知晓文字的言外之意是正常的。所以,透过静态教材文本,多融入其中观察景物、洞察人心、体味情境便是首当其冲的。

如在必修一的《沁园春·长沙》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牌名和作品主题,教师要让学生反复阅读该词,并鼓励学生结合词牌名的来历,结合毛泽东写作该词的背景,融入词的情境中,找出其中值得玩味的意境和意象。有的学生在对话中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作者选用如此磅礴大气的万山、层林、百舸、雄鹰等景物,表达出怎样的真情实感?有的学生提出:“竞自由”中的“竞”还有其他字能代替吗?有的学生提出:“谁主沉浮”与“数风流人物”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教师不必立即解答学生的上述疑问,而应运用对比的方法,要求学生思考《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感得以真实流露。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情绪会被作者的情绪所带动,变得更为激昂,这也对帮助学生体验文章氛围有重要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文本情感的传达,但也要重视情感的释放,做到收放自如。

四、 领会需求,激发学生情感

情感对于人生理想的追求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在语文教学中亦是如此。通过情感的抒发与宣泄,可以实现新课标要求中情感教学的目的,使学生通过每一个文本体会不同的情感和真理。因此,响应学生需求,激发学生情感,将情感引入到日常的学习,将情感转化为动力,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如在《劝学》中,荀子提出“学不可以已”,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即通过学习可以提高个人素养,智慧明达;随后,荀子认为学习可以增长才干,提升个人的品质;最后,荀子认为对于学习应时刻坚持不骄不躁的态度,做到始终如一。这些观点对学生有启发作用。为此,教师应深入领会学生的需求,在文本讲授中适当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坚定的学习信念。

在语文文本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文字感悟文章情感,把握文章脉络,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阅读水平和语文能力也实现了有效的提升。

综上所述,情感是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是课堂的润滑剂,对于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使情感的抒发与释放恰到好处,实现用情感滋润语文课堂,更好地担当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中学(221011) 等景物表现的荒凉意境,让学生体味作者选用的景物充满了“生意盎然、生机竞相”特点,也就能品味出作者的奋进向上、昂扬热烈的情怀了。这样,也能使得学生准确理解“竞”字展现的蓬勃生机。

与文本对话其实是为感性认知不断积淀创设条件,教师需要等待学生“花开”,多给他们自由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充分阅读默思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灵感火花。多期待和尊重学生的不同,让他们能够发出不同的声音,使得他们的质疑有本有根。

二、鼓励学生合作讨论,共同“探疑”

同伴合作探学展现了集体智慧,能帮助学生在集思广益中提高语言表达技能。同伴协作使得学生在更为自由、民主的情境中大胆生疑和主动争论,让理性的思维情感在彼此互动中升温发热。 彼此讨论,让疑问更富有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彼此交流中感受到互助热度。

如在《拿来主义》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文章注释,从语篇整体上结合鲁迅先生写作批判本意,从“卖国”与“传承”等方面去思考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所作所为。引导学生就该文最初发表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华日报·动向》署名为“霍冲”进行同桌讨论,让他们在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对待文艺的态度后,为深入了解“拿来主义”明确目标方向。待学生再次反复研读素材后,建议学生就“作者说现出一点进步,进步在哪里?果真如此吗?”“‘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是一回事吗?有着怎样的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批判拿来主义?”等问题彼此讨论,引导他们主动表达思想情感。

同伴合作讨论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富有动感和活力,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知无不言,在喋喋不休中言无不尽。教师应该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学生认知难点,更加注重“备学生”,以学生的疑问定教,以学生的互问活教。多做学生的观众和幕后推动者,运用点拨追问的方式指导学生总结反思,多抛砖引玉,给他们表达的机会。

三、推动师生合作交流,消除“洞疑”

教师应该做学生的指导者和同伴,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模式,让学生不再被边缘化,教师不妨多驻足学生身后,观察他们的学习状态。师生对话,让课堂上空充满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友好气息,学生也就能真正自由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如在《项脊轩志》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领会作者以小生情的写作手法及通过细节抒情的技巧,教师可以将主讲权交给学生,自己坐在学生座位上倾听他们的讲解。在学生通晓主题大意的基础上,师生再做如下的交流沟通:阅读本文,哪点最值得你去品思?慈母的关爱给你怎样的启发?归有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我们作文有怎样的借鉴意义?以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和教师交流,使他们将个体疑问主动提交探解,让师生对话更有亲和力和方向感。

教师与学生对话交流,赋予课堂人文色彩,展现了依学施教的智慧。针对学生的不同,应预设不同的话题,让学生能够在启思发问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察觉。重视学生的异见,多作推敲和揣摩,让他们有自由畅谈的激情。欢迎学生主动向教师发难,提出不同意见,鼓励他们总结反思交流过程,归纳学习思维方法。

如上所言,语文课堂是活力与个性的张扬,更是彼此协作与互动探知的乐土。语文课堂是一场值得期待的精彩球赛,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和谐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开放化的空间内尽情施展身手,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形成团队意识,增强交际力、互助性和分享感。唯有如此,才能发挥1+1>2的功效,使得课堂生动而多彩,活泼而富有生机。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文本文章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