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课程衔接模式研究

2016-05-30 00:23陆永健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6年11期
关键词:本科课程应用型课程体系

陆永健

[摘 要] 课程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中职、应用本科一体化衔接课程体系的研究,为中职、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连续性,以及中、本一体化的课程衔接模式提供了有普适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关 键 词] 中职;应用本科;课程銜接模式;分段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1-0150-02

我校作为首批开展“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工作的职业学校,为不断提升中职、本科教育衔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与苏州科技大学、中外运高新物流苏州公司合作,成功申报了江苏省物流管理专业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立项课题,希冀借助这一平台,通过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课程衔接模式的研究,构建中职—本科衔接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一、引言

(一)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第十七条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要求“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职业教育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提供条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各种类型中高职衔接模式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比较常用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有:五年一贯式、单考单招模式、“3+2”模式、“3+3”模式、“3+4”模式。

课程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姜大源先生指出:“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所以从这一层面来看,中职—本科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当前,我国的中高职、中职本科对口衔接模式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学制上的衔接(即外延式的衔接),内涵式的衔接体现不够,内涵式的衔接主要是由课程衔接来体现,所以课程衔接成为中职—本科和谐衔接的关键。

(二)研究现状

关于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在欧美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地区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经形成较为成功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在一些发达国家,中高职课程衔接虽然采用的模式不同,但是基本上体现了应用性和一体化的概念:从衔接特点来看,突出的是课程内容的衔接,并注意层次间的逻辑递进关系;从目标体系来看,侧重于学生学历、能力的提升;从衡量标准而言,主要以考核的方法进行评价和认定。

在我国,中—高衔接问题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比发达国家晚20年左右。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职业教育地位的不断提高,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得到广泛开展,但是关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较少,中职与应用型本科的研究更少。近几年,国内部分省市组织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中高职、中职应用型本科课程衔接体系,而这些省市经济相对比较发达,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和服务区域经济,但是由于过分注重技能培训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该模式并不利于学生升学。同时,这种模式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在经济不发达、企业较少地区的高职院校,因办学基础能力差难以实施。

二、中职—本科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应用型本科课程衔接开发缺乏开放性、合作性

当前,中职—本科课程衔接开发未能打破边界,不仅缺乏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也缺乏中职—本科教育體系间的主动协作与融通。因此,一方面,课程衔接建设由于缺乏行业企业的指导,不能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地方特色,所以不能满足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中职、本科课程体系建设各自为政,只片面从本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未能从开放的视角、从终身学习的高度考虑课程建设的延伸性和发展性,搭建衔接沟通的“立交桥”,从而造成课程对接断层。

(二)中职—应用型本科课程目标衔接不紧密,课程标准厘定不清

一方面,由于对中职、本科课程目标缺乏深入研究思考,不能清楚界定不同层次课程目标的差异点和共通性,不能科学系统地挖掘课程目标的有效衔接点,造成中职、本科课程目标缺乏有机的衔接连贯,目标的无效和虚化现象十分普遍。另一方面,中职与本科在课程标准上缺乏对接,缺乏沟通整合机制,导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培养的人才整体效果难以达到社会的期望。

(三)课程内容重复,缺乏沟通整合

由于中职本科课程体系各自为政,自成系统,缺乏有效的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中存在很多的重复现象,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学习浪费和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学习效率。

(四)课程结构因循陈规,不利于实现人才层次提高的培养目标

当下的中职、本科课程依然是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段式的学科化模式建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结构违背职业教育的规律,再从单一课程的结构看,其组织和结构形式,还是按知识体系结构实施教学,完全与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课程目标相背离。课程体系的因循守旧,缺乏职业性、实用性与实践性,既不利于实现本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利于实现通过衔接促进人才层次提高的培养目标。

(五)缺乏相应的以职业等级证书引领的中职—本科对口衔接课程体系

当前,在课程系统中嵌入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已成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职业资格制度已经非常完备,配套的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成效显著,包括不同性质、类型与层次教育衔接的课程资源开发也已完善。在我国,虽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初步建立,相关的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正在起步。但是,基于职业资格制度的课程资源开发还比较滞后,课程开发手段还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由于没有国家层面的职业培训课程资源支撑,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学校职业教育的指导还没有充分发挥,因此以职业等级证书引领的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仍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

三、五年制中职本科课程衔接模式研究

(一)课程培养目标衔接

培养目标的有效合理衔接,是中职本科衔接的源头,也是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应整合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本科的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坚持职业教育终身学习理念,建立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设定具有层次分级的课程目标。围绕职业标准,建立中职本科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联系,使中职与应用本科课程设置具有一体化的特色。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之下,分别确立中职阶段初、中级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分目标和本科阶段高级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分目标,使中职本科课程体系分层分级体现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衔接

课程体系衔接是课程衔接的核心。不同的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是不同的,拘泥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构建的课程体系,过度地重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能力难以达到岗位的要求。所以,应该打破“三段式”学科系统化的经验型课程,突出“职业能力本位”的特点,构建综合化的课程结构。综合化的课程结构设计以“职业能力本位”为根本点,切合具体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职业准备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岗位技能应用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四模块课程体系衔接,形成逐层推进的渐进式的“職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为中职—本科课程衔接搭建“立交桥”,减少两个层次教育衔接中的教学消耗,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三)课程考核标准衔接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倡导的“改革以终结性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模式,适量引入过程性考核方式”精神,应突破传统的课程考核主要是以书面形式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桎梏,根据区域经济特点、行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探索新的、能够有效衔接课程的考核方式,建立灵活多样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机制,如从职业资格证书与相应课程对接、在职场实践上获得的成绩、在竞赛中获得优胜等几方面,探索中职—本科课程考核标准有效衔接的方法与途径。

四、结束语

开展中职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的研究与实践,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國对中高职衔接、中职与应用型本科的研究还更多地局限于泛在的衔接上,课程衔接为教育衔接提供具体的内容和支撑,是教育衔接的核心,而对课程衔接为核心的内涵衔接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因此,政府、职业院校、企业都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不断完善中高职、中职应用型本科衔接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职业教育[M].华东大学出版社,2007.

[3]胡丽霞.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模式的实验研究:以物流专业为例[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2).

[4]徐静鏐,乔刚.中职与高职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1).

猜你喜欢
本科课程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喜讯!南华大学2021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再创佳绩!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法学本科课程教学考后复盘评析短课设置研究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比较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