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态度研究热点综述

2016-05-30 06:28杨贝贝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6年11期
关键词:测验消极态度

杨贝贝

[摘 要] 内隐态度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它的提出开创了态度研究的新领域,丰富和发展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介绍了内隐态度的界定、研究方法、内隐态度的稳定性和易变性,并探讨了内隐态度的不足及展望。

[关 键 词] 内隐态度;界定;不足;展望

[中图分类號] B8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1-0050-02

一、内隐态度的概念

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态度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态度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稳定性和评价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并且以一定的方式影响个体的行为。关于态度的结构,有两种主要的争议,一是三元论,认为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要素;另一类是一元论,主张态度是指对客体的评价性的赞同或反对的情感。

Greenwald和Bana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内隐社会认知”,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心理学界的大量关注,研究者由此得到启发研究态度,形成了对内隐态度的研究热潮,强调个体经验及先前态度这种无意识的心理现象怎样影响当前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倾向。在此基础上,Wilson和Lindsey双重态度模型理论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的态度概念及其测量方式和态度改变技术等方面研究的反思,这也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该理论认为外显态度是能被人们意识到的,能报告出来的态度,内隐态度是无意识的,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自动激活的。对同一种客体,人们往往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它们共同作用影响着人们当前的行为。双重态度模型认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共同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它们是相互独立的评价系统。拥有双重态度并不意味着个体处于矛盾心理中,但个体对同一客体既有积极的评价,又有消极的评价。双重态度模型激起了人们对传统态度理论的新认识及新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态度的实证研究,包括态度的测量及态度的改变技术。

二、内隐态度的测量方法

内隐态度的测量不像外显态度那样使用自我报告法等直接测量的方式,内隐态度的测量使用的是内隐性认知技术,包括Stroop任务、语义启动、评价性启动、无意识启动、Simon任务等。内隐态度的测量依据是分析“对象与评价的联結”,当个体对客体与评价之间联系比较密切,可接近程度较高时,就说明这种评价是与无意识紧密相连的,几乎是自动激活的,更接近于“内隐态度”。

内隐联系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是一个基于反应时的对相关的两概念间联系紧密程度的一种测量。IAT考察的是被试目标词语比如种族(黑人、白人)与属性词语(积极和消极的词语)之间的联结的程度,一般而言,能对某类配对得更快,即反应时较短的话,说明被试对目标词与属性词更容易结合在一起(如能更快地对黑人与消极的概念之间的配对做出归类反应),由此可以推断被试对目标词(黑人)持有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IAT在内隐态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产生了一些变式,如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简式内隐联想测验(BIAT)、单靶内隐联想测验(ST-IAT)、单属性内隐联想测验(SA-IAT)。

顺序启动任务(Sequential Priming Task)(也称情感启动任务(AffectivePrimingTask)由Fazio等人于1986年提出,该范式也以反应时为考察对象:实验要求第一步判断目标刺激任务,即获得个体评价反应基准值,尽快对目标刺激做出“好”或“坏”的简单判断即可,第二步是启动任务,在启动词出现之后,让被试对目标词做出“好”或“坏”的归类,测量基准值和启动任务的反应时之间的差异,若加速了被试对目标词的反应,且启动词时消极的,说明被试对该目标词的内隐态度时消极的。顺序启动效应还有阈上启动和阈下启动之分。

在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Extrinsic Affective SimonTask,EAST)中,要求被试对刺激词做出归类反应,刺激词呈现的方式有黑白和彩色两种,且包含积极或消极的词义。词以黑白呈现时被试需依据词语的意思,做出积极或消极的归类反应;当呈现彩色词时,被试要摒弃词语的积极或消极的词义,只依据词语的色彩做出归类的反应。当被试对该词具有积极的内隐态度的彩色的词呈现时,若归类的正确率和速度得到提升,则反应相似于对有明显积极性价的黑白词的反应。

反应/不反应联系任务(Go/No-go Association Task,GNAT)看起来很像内隐联系任务(IAT),该范式结合了内隐联想测验和信号检测论的优点,被试需要对所呈现的刺激做出反应(go)或不做出反应(no-go)。在测验中的一阶段,被试需要对一类目标概念(白人)和具有积极的属性词语(好)做出反应,对黑人和坏不做反应,第二阶段对目标概念(白人)会与消极属性(坏)做出反应。如果被试对目标词的反应(白人)与积极属性(好)结合时反应较快且正确率较为高,而与消极属性词配对反应较慢时,说明被试对目标词内隐态度较为积极。

三、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关系

关于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关系,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倾向于认为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是同一种心理现象,之所以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存在着差异是因为内隐态度是个体真实的态度,而外显态度是受社会期望影响的态度。Fazio是同一化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个体的外显态度不是“真实”的态度,它受太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个体的目标,个体对社会规则的服从等。人们有时是不能自由表达真实的态度的,如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一样,是不被社会规范所接受的,比如说对于黑人的消极态度。所以在进行外显态度的测量时,个体倾向于掩饰自己真实的想法。而内隐态度间接性的测量则不需要考虑这种“不真实性”。

第二种倾向于认为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不是相同的心理现象,两者不属于同一心理结构。一些心理实验证明了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弱的相关性。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虽然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行为,但是在不同的行为方面,它们的预测能力是不同的。内隐态度的预测力在社会心理学上的刻板印象及偏见领域效果优于外显态度,而在政治偏好及涉及广告心理上,外显态度更能预测被试的行为。一般而言,在社会敏感话题及意识难以控制的领域,内隐态度更能代表个体真实的态度,能更好预测个体的行为。

研究者们认为内隐态度强度个体的性格特征,客体的敏感程度是影响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关系的因素,其中态度的强度是重要的调节因素,研究表明,态度强度高时,内隐和外显态度之间的相关性较高,反之亦然。

四、内隐态度的稳定性与易变性

研究者们认为内隐态度之所以更接近人们的真实态度是因为内隐态度是相对较为稳定的,它不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有大的改变。如果态度是变化不定的,那么它对行为的预测性也就不复存在了。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时候,为了认知失调所带来的心理紧张,个体有时会改变自己的态度,这时改变的是外显的态度。Greenwald等人的实验验证了内隐态度的稳定性,被试在测量外显的种族量表上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在内隐态度上却出现很明显的喜欢白人的现象。Banse等人的实验说明了内隐态度不会随着说服等措施进行改变,在试验中,被试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可以随着说服性信息有改善,而内隐态度相对较为稳定。

通过IAT测量技术,Nosek等人发现大部分被试都对青年人表现出积极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虽然在外显态度上表现出更喜好自己所属的年龄阶段的群体,但是被试对青年人的内隐积极态度并没有改变。任娜等人在2014年发现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是消极的,即使在情感错误归因范式中加入了情境。

虽然内隐态度较为稳定,但也有很多研究支持了内隐态度具有可变化性,不可控制性的特质。吴明证总结了影响内隐态度变化的因素,包括社会性动机,注意指向性,背景线索,样例特征这四大因素。Wittenbrink等人在2001年測量了人们对黑人的态度,发现当黑人所处的背景由街角变为教堂的时候,人们对黑人的内隐态度虽然还是消极的,但是这种消极态度会变小。

五、内隐态度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内隐态度虽然在态度研究领域方兴未艾,但是它的发展也不过短短的二十年,研究不够成熟和完善。比如说关于态度的结构,内隐态度的测量技术IAT等测验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它的信效度還需进一步完善。内隐态度可变性和稳定性的争论,内隐态度的干预等都值得研究者付出时间及经历去探寻,作为新兴的领域,内隐态度存在着很多值得挖掘的问题,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会有新的发现丰富内隐态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Greenwald A G,Banaji M R.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atti-tudes,self-esteem,and stereotypes[J].Psychological Review,1995,102(1):4-27.

[2]Wilson T D,Lindsey S,Schooler T Y.A model of dual attitudes[J].Psychological Review,2000,107(1):101-126.

[3]杨治良,郭力平,王沛,等.记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吴明证.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5]黄伟庆.内隐态度的缘起、研究现状及展望[J].贵州: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0(3):65-69.

[6]吴文彬.近年来国内外内隐态度研究热点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5(4):21-23.

[7]吴明证.态度强度对内隐-外显态度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2):388-391.

[8]于文涛.态度强度对态度背景效应的影响[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1.

[9]任娜,佐斌,侯飞翔,等.情境效应或自动化加工: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J].心理学报,2012(6):777-788.

猜你喜欢
测验消极态度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新年大测验》大揭榜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态度决定一切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你知道吗?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