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与文化自信

2016-05-30 10:48汪涌豪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 2016年10期
关键词:次贷内心世界身心

汪涌豪

文化自信我们讲得已经比较多了。从我小时候起,就一直在讲五千年的文明、四大发明等等。但是,盲目自信带来的许多恶果我们也都领受了。特别是近代以来,“天下之中”、万邦来朝的自大,让我们不知道世界大势的变化,“中国之天下”早已变成“天下之中国”。因此,今天在这个论坛上,跟各位交流文化自省之于文化自信的意义与作用,我觉得非常重要。

其实,中国文化向来是讲究自省的。比如说,儒家从孔子到孟子都讲自省,要“反身而诚”,强调自省对于提升个体修养的重要性。道家也是这样,讲“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能够不自我表现,他就明白了;如果能够不自以为是,他就能够名扬天下了。了解别人的人是一个智慧的人,但最难得的是要了解自己,这样才是一个澄明的人。

我有一句“格言”,那就是“一个人走向内心世界的路,要比走向外部世界任何一条路都困难得多”。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曾经去过南北极,他说两极虽然很远,但也是一段固定时间内可以到达的。而一个人要真正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有的人花一辈子都不够,到临死之前都不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所以,一个人走向内心世界的路,要比走向外部世界的路遥远悠长得多。这就凸显了自省的艰难,唯有自省之后,自信才能站得住脚。

以这样的认知,我们来看所谓文化自省的问题,就会发现,人对自己所秉承的文化须有一份深刻的省思。而基于今天的语境,我们要说,只有通过深刻甚至艰苦的自省,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开显文化的优势,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为人类的“知识共同体”增添中国的智慧。然而很遗憾,我们在这方面做得既少又不太好。

那么有人就要问,你讲自省是不是就是说要找自己文化中不好的一面呢?不是的。我是研究传统文化的,对自己的文化非常珍爱。所谓的自省绝不是自虐,也不是简单地自我否定,而是对自己的文化有一份理性客观、恰如其分的认识。这样得到的结论才是成熟的。

我们往往念着西方的经,对自己文化的超越性内涵却不珍惜。以儒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特点——讲究身心相与,也就是一个人身心不能分离。但你们看到,今天的社会,身心分离的人很多,虽然生活比以前好很多,但是人的幸福度在下降。

传统文化强调人的身心相与,认为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如果不能处理好自身的问题,就会在生活中迷失方向。因此,它虽不一概否定人的现世欲望,相反与西方人讲“资产是文明的基础”一样,也讲“士有恒产,才有恒心”。而且它承认,高尚的人固然多追随义,但是普通人怀惠图利也是可以理解的。此所谓“甚爱必大费”,而与之同理,“多藏必厚亡”。

孔子说过,如果有钱赚,让他做市场的看门人也愿意。但是,他更强调的是,人应该区分“义”和“利”的不同,人应该先义后利。道家也讲要懂得“知止”的重要性,就比如年轻人谈恋爱,不能追得太紧,要给人家一点空间。

但放眼今天的世界,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多不多?并不多。所以,有些穷人乍富就显现出了恶形恶状,拼命为子孙留财产,却浑不知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子孙“贤而多财”会“损其志”,“愚而多财”会“益其过”。

再看看,人性极度的贪婪、对资本无止境的争夺,不仅使人赔上身心分离的代价,还使得公平正义的理想以及自由经济、民主政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备受考验。

大家可能没注意到,次贷危机过后,与亚当·斯密、凯恩斯和马克思一起再度引起西方人关注的,还有孔子的哲学。《泰晤士报》发表过一个著名的文化人麦金泰尔的文章,称孔子的学说从来就是简练有力的,如今也一样。孔子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話“正是对次贷危机时代的谴责”。推之更早,西方自由经济的鼻祖魁奈也一直对孔子的思想评价很高。但是,现在我们往往念着西方的经,对自己文化中具有超越性的内涵却不知道珍惜。

(摘自《解放周末》2016年8月29日 )

猜你喜欢
次贷内心世界身心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王志惠:用拼布“画”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问解民族舞 让孩子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给身心降个温
打开女强人的内心世界
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身心八要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蔓延和教训
透过金融危机看衍生品发展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