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探索新型广播、融合发展之路

2016-05-30 10:48阎晓明
中国广播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台中央

阎晓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一个名称,我想把她具象成这样三条:第一,她是中国的国家电台;第二,她是与报纸、通讯社、电视并列的一种以声音传递、用听力接收的媒介形式;第三,是传统媒体中的新媒体——从诞生起就具有新媒体及时和移动的特质,接收便捷、覆盖广泛。

我们可以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概括为——中央媒体、声音媒体、新型媒体。

第一是“中央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中国国家广播电台,也是中国独一无二覆盖全国的广播电台。

“中央”二字体现的是权威性和辐射力。最高领导人的随行记者中有中央电台雷打不动的位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常委会上,有驻地方记者站长正襟危坐的身影,中央电台的记者穿行在北国风光中,奔波于南疆山水间……顶天立地。17套广播频率,每天超过350个小时播出时长,听众7亿人次。有普通话,还有粤语、闽南话、客家话,以及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5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用5种民族语言呈现,除了人民币,媒体只有中央电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有一个称呼是“中国国家应急广播”。这是中国唯一冠名应急的国家媒体。因为只有广播在巨大的灾难面前能把信息通畅地传递到灾区:空投一个半导体,给绝望的人以温暖,给受困的人以帮助,给救援的力量以指引。

第二是“声音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是一个时代或地方的文化标识,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童趣和乡愁。中国的一天是怎样开始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是中国的晨曲;拥堵的路上是怎样度过的?中国之声、经济之声是精神的早餐;当新媒体雨后春笋般生长时,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个声音向人们疲惫的神经、疲倦的眼睛清晰而亲切地召唤,归来吧。归向何处?回到让你可以闭目养神、凝神静气的声音。网络电台势不可挡的兴起,印证着一个有过注意未曾留意的现象:一个属于声音的时代正在来临!在一个用眼过度、视觉疲劳的时代,人们希望重新开发和利用耳朵,通过声音获得信息与雅致。有人说从声音中得到平静。而广播借由移动互联网等科技平台的回归,让我们用耳朵寻找最初最本真的快乐与美好成为新的选项。可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第三是“新型媒体”。公园里晨练的老人把收音机放在耳边收听的画面,是广播的形态;回家的路上,车载收音机陪伴的场景,是广播的形态;农村高耸的大喇叭,还是广播的形态;甚至你记忆中浮现的一个少年对着桌子上一台老式半导体如痴如醉,仍然是广播的形态;但这些早已不是今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部。

习近平总书记说,媒体融合发展,“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中央电台正在这条深度融合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今天的中央电台:17套传统广播频率+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数字电视、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与音像出版的全媒体布局,内容互相呈现,相得益彰。既可以在调频或中波广播中收听,也可以在互联网或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点播,可以通过微博微信互动,还可以购买相关的报刊与音像制品。既有“互联网+”,更着力于“+互联网”。我们用传统广播覆盖区域,用新媒体覆盖不同人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探索自己的新型广播、融合发展之路,为改革助力,为发展助力,为全面实现小康助力。

(本文系作者在2016年中央电台战略资源推介会的致辞,有删节)

猜你喜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台中央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人民广播在迭代中走向繁荣
于芳有声语言特点浅谈
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做好电台新闻的采访之我见
我军的第一部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