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音频”的新广播发展方向与路径

2016-05-30 10:48侯东合
中国广播 2016年1期
关键词:传统广播移动互联网媒体融合

侯东合

【摘 要】面对互联网的巨大冲击,传统广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声音专长,在做好传统无线电广播的基础上,迅速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从过去的“广播+互联网”思维,转换成“移动互联网+广播”“移动互联网+音频”思维,一方面搭建一流移动互联网音频传播平台,一方面进行产品和流程再造,为移动互联网提供一流音频产品,才可能在未来的全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传统广播 移动互联网 音频产品 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冲击。报纸发行量下滑,电视观众被网络视频分流,广播也出现听众由用收音机收听转向用手机应用软件等移动互联网终端收听的态势。在这种大趋势下,传统广播业如何才能成功与互联网融合,实现转型升级,保持甚至提升自身的主流媒体地位?

一、未来新广播轮廓已现

近年来,国内各家广播电台都开展了与互联网融合的实践与探索,传统广播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其实已经比较清晰。

笔者认为,具体到某一家广播电台,如果其实力雄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市场上寻找多种盈利方向,通过包括声音在内的多元化业务,如全媒体业务、互联网视听、文化产业投资等谋求一个大传媒公司的市场化生存。

但对以声音为传播载体的整个传统广播行业来说,在未来媒体竞争和分工中,它最理想的选择是:立足自己音频产品生产者和发布者的行业分工与专长,在做好既有传统无线广播业务(radio)的同时,迅速实现与移动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在原来“广播+互联网”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移动互联网+广播”“移动互联网+音频”的移动互联网音频产品生产和发布平台,为以智能手机和车联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接收端提供全方位音频内容及音频平台服务(audio),使传统广播由单纯的无线广播(radio)升级为“广播+音频”(radio+audio)的双产品、双平台新广播,全面满足传统广播平台和移动互联网平台用户的音频需求。若给这种新广播取一个名字,可以叫Raudio(英文radio和audio两词组合而成)。

从“广播+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广播”“移动互联网+音频”,从传统广播到未来新广播,从Radio到Raudio,不是简单的词序更替、文字变化,而是近年来广播与新媒体尝试进行各种物理融合和化学融合后越来越清晰的选择。

广播作为一种传播技术诞生已经百年。世界第一座有执照电台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从1920年开播至今已有95年。百年来,广播经历了电视冲击、通信技术革命、数字技术革命、互联网技术革命等多次技术革命的影响。广播电台形态不断进化,广播节目形态从直播到录播再到直播、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从无线电传输到互联网传送、从单一音频到“两微一端”全媒体呈现等,广播一直在发生着变化。

但在移动互联网收听客户端产生之前,广播与互联网的融合更多是“广播+互联网”,只是将传统广播业务平移到互联网上。开设官方网站,做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传统广播业务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都是传统广播产品在互联网的延伸,广播与互联网的融合只是一种物理反应。互联网对广播的意义更多在于提升传统广播影响力。

未来新广播(Raudio)则不同,它是移动互联网音频传输技术成熟后,互联网与传统广播进行化学反应的融合。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听众已经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收听、点播广播节目。但电脑终端的收听,只能局限在家里或办公室使用个人电脑,用户感受不佳。再加上市场上最活跃的资本更注重从互联网视频淘金,未重视对音频市场的投入,所以我国互联网广播收听市场一直不大,没有出现革命性发展。2010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互联网音频的便利传播创造了条件。各种移动收听应用出现,用户收听感受出现革命性变化,人们可以在移动状态下方便地用互联网听广播,大量资本也开始随之进入音频市场。真正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的“移动互联网+广播”“移动互联网+音频”平台开始出现,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11年成立的蜻蜓.fm和2012年成立的喜马拉雅。

蜻蜓.fm和喜马拉雅等“移动互联网+广播”“移动互联网+音频”平台,是用互联网思维而不是传统广播思维向用户提供音频产品的交互式平台。用户既可以通过该平台收听传统电台直播节目,也可以点播和上传各种音频。这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声音传播,彻底改变了传统广播音频的单向传播方式,使音频节目生产方式、节目形态、盈利模式、受众关系发生革命性变化,是真正的化学反应。把握住移动互联网的机会,传统广播将会发生质的革命,生存空间大大提高,老树获得新生;如果把握不住,将只能固守传统无线广播一隅,同时做互联网的音频供应商,渐渐被边缘化。

二、新广播时代传统电台机会与挑战并存

做传统广播节目,在传统广播节目基础上开展“广播+互联网”业务,对传统广播电台来说驾轻就熟。但发展“移动互联网+广播”“移动互联网+音频”业务对传统广播来说则是思维方式、前进路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是新生事物。要实现这一化学反应既是很大的机会也是很大的挑战。

(一)传统广播电台的机会

1. 新广播为广播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新型广播的最大特点是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软件和车联网收听、互动。近年来,智能手机用户出现亿级、千万级的剧增,为广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表1:2010年至2014年广播覆盖与移动电话用户数发展对照

年份 移动电话用户 互联网

上网人数 其中手机

上网人数 年末广播节目

综合人口覆盖率

2014 12.8609 亿 6.49亿 5.57亿 98.0%

2013 12.2911亿 6.18亿 5.0亿 97.8%

2012 11.1216亿 5.64亿 无数据 97.5%

2011 9.8625亿 5.13亿 无数据 97.1%

2010 8.59亿 4.57亿 无数据 96.8%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至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综合整理)

2010年年底中国广播的覆盖人口接近13亿,全国收音机拥有量超过5亿台。①从表1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广播覆盖已经基本饱和。但手机用户却以千万级、亿级的增速在上涨,特别是手机上网的人数(手机上网是手机收听和上传音频产品的基本条件),2012年前尚未有统计数据,2013年刚有统计数据便为5亿人,这个数字恰好等于全国收音机拥有量,现在还在上涨中。这样一个庞大人群的音频需求将会形成一个相当大的收听市场。目前,这5亿多手机上网用户中已经有近三分之一转化成移动收听用户。据市场先行者蜻蜓.fm2015年4月发布的数据,蜻蜓.fm已经拥有1.5亿用户,其中日活跃用户达900万,而且规模还在上升中。②现在移动互联网收听音频的唯一的障碍是收听时要花费一定的手机流量费用,不像收音机听广播是免费的。未来随着一些大城市免费Wi-Fi的普及,或者手机上网流量价格的大幅下降,每一个能上网的手机都会成为一个收音机,移动互联网收听更会出现井喷式发展。

2. 新广播可以方便地将听众变成用户

传统广播一直头痛的一个问题是知道自己有很多听众,但不知道他是谁、在哪里、基本情况如何,无法与之建立密切联系、形成自己的大数据资源和深度开发资源。移动互联网收听则可以很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让传统电台建立起自己的用户大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用户分析、联络,精准进行服务和营销。

图1是笔者2015年4月9日21点16分和17分随机对蜻蜓.fm移动收听客户端的截屏。图中数据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蜻蜓.fm的月独立用户(指在一月内收听过一个广播频率的用户数,不计重复收听)。

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电台在移动互联网上有相当可观的用户,这还是在第三方平台、没有进行营销和推广的前提下获取的数据。

过去,传统电台大多通过短信、微博、微信与听众互动,无法与听众形成紧密联系,无法将其上升为用户。受众通过移动互联网收听,电台就可以将自己与用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用户数、用户情况。听众转变成用户后,将会为电台的内容生产和经营提供多种数据。例如:传统收听率调查在一个城市内只能查到数百样本户,而在移动互联网终端,可以从用户的后台数据很方便地了解所有听众的年龄、喜好和收听倾向,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内容调整和广告定投。电台与受众建立了密切联系后,受众可以方便地参与乃至生产节目,还可以进行互动、购物、众筹等,如果建立起合适的支付关系,甚至将会彻底改变传统广播只能依赖广告进行创收的局面。事实上,目前国外已经有电台开始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网上商城的运作。

3.克服传统广播弱点

移动互联网收听还克服了传播广播的许多弱点。传统广播线性播出,转瞬即逝,不易保存。在移动互联网上,各种音频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保存,用户可以随时用手机调取已播出的节目,既可以实时收听,又可以点播收听,由传统广播的按节目表收听变为想听就听。因为有互联网联结,与听众互动更加方便,传统广播听众只能是节目的收听者,而移动互联网下的广播,听众可以为电台上传音频节目,由消费者变成生产者。传统的收音机只是一个便携式收听工具,听众出门不可能随手带一个收音机。新广播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一个必携式工具,随时可以收听音频节目。

4.音频节目样态发生聚变,新型音频产品频出

未来新广播用移动互联网播出音频,将会彻底改变传统广播你播我听的音频传播样态,派生出我点我听、我播你听、大家播大家听等诸种模式。点播收听可能会成为音频消费的主流。手机听书、手机听课、手机听故事等音频产品都会有大量需求。

(二)传统广播的挑战

1.竞争更加激烈

首先是电台进入全球化竞争。传统电台存在无线电发射覆盖问题,国家电台、省市级电台以及国外电台有不同的覆盖范围,相互间竞争相对小些。而移动互联网平台、手机应用软件等使全球电台、全国电台出现在一个播出与互动平台上,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地位平等,不存在地方电台与中央电台、国内电台与国外电台的区别,扩大了电台的竞争范围和热烈程度。

其次是广播面临全移动端竞争。过去广播是唯一的移动媒体,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媒体的移动互联网发布端都成为移动媒体。这些移动端可进行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全媒体发布,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广播,成为广播的强有力竞争者。如:过去许多人早上一起床有收听广播获取最新信息的习惯,而现在则是一觉醒来先打开手机,从“两微一端”上获取信息,这就是典型的变化。

2.音频传播规律发生变化

“移动互联网+广播”“移动互联网 +音频”之后,音频节目的生产方式和接收方式等相应发生改变,一些适用于传统电台的传播规律在移动互联网上会出现失灵现象,一些老办法、老经验不行了,需要不断根据用户的需要,调整理念、产品和流程。如:传统广播的大型报道往往在节目开始时放一个大气磅礴的片花,但互联网收听监测却发现,长片花在播放时却容易导致听众流失。传统广播节目一般时长半小时或一个小时,而移动互联网上,听众更喜欢收听更短、更碎片化的音频产品。这都是新的音频传播现象。

3.体制不再匹配

“广播+互联网”基本是在广播原来的生产体系下做互联网产品,而“移动互联网+音频”“移动互联网+广播”则是完全按互联网的规律来做音频内容和音频平台,必然要采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体制运行,而不是将原来广播生产体制平移至互联网业务,这就要求传统广播进行体制和生产流程上的再造。体制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要彻底解决广播与互联网的融合问题,最终都会诉求到解决机制问题。

三、当下我们该为新广播做什么

未来新广播既有对传统广播的继承,又有“移动互联网+广播”“移动互联网+音频”对传统广播的升级。作为传统广播的从业者,当下我们该为未来的新广播做些什么?

(一)放弃移动互联网音频平台就是放弃传统广播的未来

当下第一要务,传统广播电台特别是行业领先者应联合起来打造一个用户认可、市场接受的共用移动互联网音频传播平台。

传统广播之所以长期是稀缺资源,是因为广播的无线电发射和节目播出系统由广电系统掌握,是垄断的、唯一的。未来新广播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传播,以互联网技术打破传统广播行业对音频传播的垄断和控制,建立另外一个强大的音频传播体系,这个传播体系比无线电传播体系技术更进步、使用更便利、与听众联系更紧密。个人认为,现在传统广播界对移动互联网音频传播平台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还没有把它提高到应有的地位来看。移动互联网平台是未来广播的生命线,如果不掌握这个平台,相当于传统广播电台失去了自己的无线电发射和播出平台,再好的节目在互联网上也难有很好的传播。最终,传统广播电台就会丧失在互联网上的阵地和影响力,只能成为一个互联网音频内容供应商,被彻底边缘化。

当然,互联网的独特发展规律决定了移动互联网音频传播平台不像传统的无线电发射和播出平台那样靠行政命令开设和运行,而是要靠互联网规律、市场精神打造。而这恰恰不是传统电台的强项。

个人认为,要打造这个移动互联网平台有两种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现在许多电台所采取的策略:各自为战。即各电台独自做自己电台的移动收听客户端。这种策略相当于在传统广播时代,给听众提供一部只能收听这个电台一家节目的收音机,不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明显是一种下策,成功的概率近乎于零。移动互联网音频传播与互动平台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用户需要在这个平台上方便地收听所有电台、所有形态的音频产品。每个用户手机下载的应用数量是有限的,大多数人不会去下载一个只听一家电台节目和音频产品的应用软件,而更愿意下载一个好使耐用、集天下音频产品于一体的音频客户端。不仅如此,建造音频平台是个烧钱的过程,凭一家电台之力,在资金和运营上也难有大突破。所以,到目前为止,很多电台自己做的应用软件没有太成功的,甚至一些应用软件只是形象工程。

第二种策略是合纵连横,这是上策。全国有影响力的电台牵头做大股东、各地有意愿的电台加入,愿出钱的出钱入股,不愿出钱的以节目和音频版权入股,同时引入社会资本,组建公司,完全用市场的办法,打造一个共用的移动互联网音频平台。当然,联手打造这样一个平台,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传统广播电台,特别是行业领先者的智慧、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将音频产品做到极致

在同一传播平台上,内容永远为王。声音是广播的看家本事,是广播的行业分工和专业特长。在讲求极致思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只有将声音产品做到极致,才有可能在与其他媒体的竞争中形成自己的媒体优势。为了做到这一点,广播必须根据互联网用户对音频产品的需求,进一步细分产品,为用户提供一切与声音相关的服务,为用户提供声音的解决方案,做声音的专家,从而在移动互联网音频内容竞争中占得先机。

(三)产品和流程再造

未来新广播是传统无线播出平台和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双平台作战,需要以用户为中心进行更精准的产品设计。传统无线广播、“广播+互联网”相关产品、“两微一端”等产品生产规律和流程等已基本清晰。而“移动互联网+音频”“移动互联网+广播”前提下,如何设计音频产品和生产流程则是个新的课题。两个平台哪些产品可以共用,哪些产品需要改造,两个平台如何有机对接,都需要对整个广播的产品生产线和流程进行重新设计。

(四)重视互联网音频技术研发

每一次媒体革命都与技术进步密不可分。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正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广播作为一种电子媒体,其发展更是与技术密不可分。传统广播电视在互联网冲击中陷入被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掌握互联网视听核心技术。长期以来,传统广播电台更关注传统无线电发射相关技术,对互联网音频技术研发不够、投入不足。要在移动互联网与广播融合的过程中取得先机,传统广播业必须重视对互联网音频传播技术的研发,只有技术领先,才可能在未来移动互联网音频传播平台建设中抢得先机、赢得话语权。

(五)精心培育音频新市场

移动互联网音频传播平台建设上,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一移动互联网收听市场还在培育过程中,现在尚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还在烧钱阶段,短期内也难以盈利。这个市场上的相关利益方只有共同做大市场,未来才可能获取经济效益。所有从事移动互联网音频传播平台打造、内容生产的人都在一条船上,必须齐心协力,让更多的人用手机与车联网收听广播直播、点播节目,积极上传音频产品,才可能做大市场、互利共赢。从这个角度来说,各广播电台以及从事音频产业的市场主体,当下必须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把精心培育移动互联网收听市场放在重要位置,才会给音频产业带来美好的移动互联网未来。

结语

只要有收听的需求,音频产品就有市场,广播就还有生命。悬念只在于将来广播电台能占有多大的音频市场、拥有多少用户和听众。

在将来的音频市场上,无论是广播电台,还是其他音频生产者,大家所面临的都是用什么渠道、给用户送去什么内容和形式的音频产品这样永恒的问题。今天的传统广播唯有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找准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的角度和方向,用一流的移动互联网音频传播平台,为用户提供一流的音频产品,才可能成功占领移动互联网音频阵地,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广播,大有希望。

注释

①中国广播网 《中国广播覆盖人口近13亿 成为全球覆盖人口最多广播》,http://www.cnr.cn/gundong/201109/t20110907_508468870.shtml, 2011年09月07日。

②21世纪经济报道 《蜻蜓FM谋求IPO:音频产业“风口”中迎来整合》,http://money.163.com/15/0414/04/AN4S5R3P00253B0H.html,2015年4月14日。

(本文编辑:肖婧为)

猜你喜欢
传统广播移动互联网媒体融合
把声音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广播的发展策略
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探析
车载网络广播对传统广播的影响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